分享

不要把家庭教育放在学校里进行

 如水138 2020-11-15

作者:闫付庆

不要把家庭教育放在学校里进行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见到一些家长,他们因为孩子违犯了校纪校规被老师请到学校。老师的做法一般都是把孩子叫过来,当着家长的面陈述孩子的问题行为和不良表现。不管老师的做法如何,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状态,协助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这些被请到学校协助教育孩子的家长,在听了老师关于孩子问题的行为的陈述之后,反应是惊人的一致,都是未等老师说完就开始当着老师的面教育、数说自己的孩子。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在家天天说……”,这是对老师说的,让老师看到自己并没有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从而推卸自己的责任;“我给你说过多少遍了……”这是对孩子说的,表现出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家长反应的激烈程度不同,有的是当着老师的面苦口婆心用失望的神情和语气给孩子讲道理:“咱一直给你说……”“……你知道不知道?”家长很健谈,讲起来头头是道、没了没完;有的是当着老师的面暴风骤雨训斥孩子,甚至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恨对孩子拳打脚踢动起粗来。

我们不怀疑家长是想教育孩子,但是我们更应该相信,家长故意这样做是给老师看的:看,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多么尽力。

虽然民间有“人前教子”的说法,但我认为这一种做法并不英明。正是从家长的这种反应中,我找到了孩子成为问题学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当着老师的面滔滔不绝地讲道理,这道理到底是讲给谁听的?如果是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讲给孩子听的,没有必要当着老师的面讲,如果是有意讲给老师听的,这些道理老师似乎都懂。当着老师的面大发雷霆教训自己的孩子,更让老师难堪,那简直就是在有意给老师过不去。

其次,“扬善于公庭,规漏于私室”,当着他人的面尤其是在老师办公室这样的公共场合批评说教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伤害。很容易导致两种危险的后果,一种是激化矛盾,孩子采取过激行为反抗,一种是失去自尊自暴自弃,变得刀枪不入、油盐不进。

第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图通过老师面前的一次说教、训斥就彻底规范孩子的言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缓慢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地努力,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我认为,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待得时间太长,说的话太多,试图在办公室里解决问题,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充分暴露了两个问题,要么是亲子关系紧张,离开了老师,家长的话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家长根本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家长一说话,孩子就是顶嘴或者转身离开置之不理,所以需要借助老师的威势一饱口欲,实现自己的表达欲望;要么是宣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无能为力,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但效果不好不干自己的事。

老师请家长到校,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听家长作报告的。作为家长,这一点要十分清楚。不要在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在老师的面前卖弄自己的口才,也不必表功。要知道,孩子是你的,教育孩子是你的责任,教育不好是你的失职失能。家庭教育不能搬到学校来进行,家庭教育也不能仅凭说教、批评、训斥来完成。

孩子出了问题,被老师请到学校,聪明的家长应该第一时间赶到,心里不要有排斥对抗心理,这表明老师对孩子的重视,也证明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来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听听老师的说法,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知晓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样子。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表示,支持和配合老师的教育,然后主动告辞,不耽误老师的太多时间。

教育自己家的孩子,要在私下里进行。作为父母,不要总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臭架子,要坐下来,把重心降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良好气氛,甚至可以放在电影院、茶吧、饭馆等场所进行,让心情放松,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不仅仅是责备和训斥,更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态度和情绪,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听听孩子的心声,再因人因事而宜选择恰当的教育措施。不要单方面相信老师的一面之词,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没什么,发生了事情不要紧,我们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让孩子感觉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起,是你永远的坚强后盾。”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孩子就不会故意撒谎隐瞒。

不管发生了多么恶劣的事情,家长不要气急败坏,不要迫不及待,不要说太多的话干扰孩子自己的判断,要耐心聆听和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相信孩子会审时度势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家长太强势,大包大揽,只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服从家长的决定行事,变得没有注意,养成依赖心理,一种是孩子不满家长的做法,变得叛逆,反其道而行之。不管出现那一种结果,都不是孩子的本意。要让孩子从经历中受到教育、得到成长,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收拾自己的残局,勇敢地面对现实问题。

家长要做的,是做好孩子的“军师”,创造条件,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设身处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各种可能性,让孩子认识各种方案的利弊,给孩子提一些建议供孩子参考,但不要忘了告诉孩子:“这只是我们的一些想法,最后决定权在你!”

父母的人生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给孩子参考,但不能替孩子做出任何决定。让孩子感觉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才好权衡利弊,衡量得失。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精心雕琢加工的作品,放任不管也是一种加工的方式。从孩子的样子,就可以看出家长的教养和素质。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面子,尊重孩子自己选择和生活的权利。

孩子的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孩子认识到问题所在,能够妥善地处理问题,就达到了老师请家长到校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孩子学会处理问题,发展思维意识和道德品质,逐步独立自主,成为发展的自己。

不要把家庭教育放在学校里进行

作者闫付庆,男,乡村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安阳市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封面人物,曾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班主任》等报刊发表教育类文章300余篇,应邀在省内做班主任、家庭教育、教师成长等讲座若干场,出版《新课标 新阅读 新训练》等教辅读物多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