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47 《考德威尔文学集》读书笔记

 读书当玩 2020-11-15


读《考德威尔文学集》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中的最后两本(上下册)。据《译序》介绍,作者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是克里斯托弗·圣约翰·斯普里格的笔名,一九0七年十月二十日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伦敦附近一所天主学校接受了初等教育后就到父亲供职的《约克群观察家报》报社当记者。一九二五年,他到伦敦一家航空书籍出版公司任职。一九三四年年底标志着考德威尔短暂的一生中的分水岭: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诉书籍并立即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吸引。此后,他又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文学批评。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他已完成了他的主要论著《幻象与现实》。考德威尔不久在伦敦东部的工人区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考德威尔文学集》共十二章,分别是诗的诞生;神话之消亡;近代诗发展;英国诗人(一)原始积累时期;英国诗人(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诗人(三)资本主义衰落时期;诗的特征;世界和“我”;心理与幻想;诗的梦行为;艺术的组织;诗的未来。另外,还写了《传奇与现实主义》。附录有《D·H·劳伦斯:资产阶级艺术家研究》《作者生平简介》。

下面是读书过程中,对考德威尔的某些说道比较感兴趣摘录如下:

P61:

资产阶级认为人的本能--他的“心”,他的欲望和目的的根源--是他的自由根源。由于不同社会适应的本能是盲目的和不自由的,所以这种看法是虚假的。但是同社会关系相适应之后,这些本能就产生了感情,而感情所表现和反映的这种适应,便成了引导人的本能精力去驾驶社会机器的工具:转动着的社会机器,促使人面向自然,同自然斗争,不是作为单位的、本能的人,而是作为协作的、改造了的人。因之本能推进着保证人的自由的运动。关于本能同自由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幻觉和真实在资产阶级的诗里表现出来,构成了它的秘密动力和永恒生命。因此,当我们认识到这种资产阶级幻觉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个人主义”或“自然人”的特殊信念,是从资产阶级的条件中产生的,我们对于资产阶级诗人是一个孤独的人,他表面上离开社会躲进自我之中,从而更强烈地表达出当代社会的本质关系,便不会感到惊异了。资产阶级的诗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它表达了它那个时代的集体感情。

P70:

“在我们万恶的天性之中,一切都是歪曲偏斜的,一切都是奸邪淫恶。所以,让我永远厌弃人类的社会吧!泰门憎恨形状象人的东西,他也憎恨他自己,愿毁吞噬整个人类。”

        --引文见《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册第176页

P106:

“进入“为艺术而艺术”--亦即“为我自己而艺术”--的世界的定运动在英国自然是以罗塞蒂、成为社会主义者以前的莫里斯、王尔德以及某种程度上的霍普金斯为代表。”

P115:

“当我们说到诗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现代诗,因为我们不仅对自己时代的诗十分熟悉,有特殊理解,而且我们透过自己时代的诗的雾霭来看所有的诗。现代诗是故事分离的诗,它在发展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和环境的关系中起了特殊的作用。”

P119:

比如马修·阿诺德就说过:“对于诗,观念即是一切;其余的只是一个幻象的世界,一个神圣幻象的世界。诗把情感寄托在观念上;观念就是事实。我们今天宗教里最坚实的部分就是它不自觉的诗。”

                --引自阿德诺为《一百伟人传》写的序言

P144:

“落日对野兽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艺术却使它成为人的意识中的落日。当词语激起我们心中的一种情调时,我们是从社会自我中提取了这种情调。否则,一个单纯的声音,像钢琴上奏出的音符,怎么准确地激起从社会公认的一系列价值中筛选出来的某种相应的感情震动呢?”

P192:

“梦中形象犹如诗中观念明眼人是具体的。在每一个梦里,在每一首诗里,记忆中的形象和词语所起作用不同,意义也不同。没有两个梦、没有两首诗连贯一致的。每一个梦、每一首诗都是独立完成的世界。”

P234:

“诗把握外在现实的一个片断,用情感的语调赋之以色彩,并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感情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永久性的,诗一结束,它也就结束了。从本质上说,诗是一种上短暂的、实验性的幻象,然而它对人们心灵上的影响则是经久存在的。”

P236:

“社会自我或主观世界在艺术幻想中是通过使外在世界变形而实现的。但是,要使一个世界变形成为一种感情结构,它原有的构成就必须不是感情的(主观的),而是逻辑的(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为社会所承认的音乐法则,它们坚持拟逻辑法则。这些音乐法则对应于同样由社会所承认的语言法则。语言法则是拟客观的,并被诗歌所变形。小说不要语言法则变形,但要客观现实的时闻与空间变形。”

P261:

“艺术是感情的科学,科学是认知的艺术。我们必须有所知才能有所为,但我们必须感觉,才能知道做什么。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革命是以逃向过去(济慈)、逃向自然(华滋华斯)或逃向玄学(雪莱)而肇始的。”

P389:

“诗人一旦把艺术品看作是独立自在的,那么在他的眼中,只有艺术品的创作而不是它的社会功用才是重要的。结果是诗歌变成个人的了。诗歌语言的感情联想都是个人的。作为一个口号,‘为艺术而艺术’是不切实际的,其实它隐藏着‘为自己而艺术’的态度。”

P390:

“诗人要靠一种共同的世界观才能把他的个人经验向别人传递。作为诗人,我必须用社会的语文把我的个人经验传递给社会。这就意味着:我和我传递对象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天地,那里充满着感情的价值以及丰富题材,我可以把个人经验投射到那里去。”

P406:

“在资产阶级文化中,艺术家被要求去做同样的事。社会要求他把艺术作品视为最终的商品,把艺术创作过程视为艺术是在斗争中产生的,因为在社会中存在着幻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不是病态的心理冲突,因为这是个社会问题,是由艺术家来为社会解决的问题。精神分析家看不到诗人的社会职能,把诗人视为无视大众、只求化解个人心结精神病态者。所以,在分析一件艺术作品时,精神分析家只着眼于那些特别具有个人性的象征,例如精神病的象征,因此对艺术的精神分析批评,所举的例子与材料,或者取自三流的艺术作品,或取自优秀作品偶然特征。在《哈姆雷特》剧中,精神分析家看到了恋母情结;但他们不懂得,恋母情结并不能解释那些精彩的道白的普遍影响力,也不能解释《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同样伟大的性质。而后者是不能用恋母情结来分析的。”

P262:

“精神病态者或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对待现实的感情态度是持久性的。创作中的诗人,或是体验中的读者,其感情态度是暂时的。真正的幻象的实质在于,它是非象征性的,并且是可塑的。精神病态者陷入谵妄,因为他的情结是无意识的;他是不自由的。艺术家只是产生幻象,因为他的情结是有意识的;他是自由的。”

P264:

“由此可见,艺术与科学所共遥只是‘幻象’。科学唯独关心外在的世界;艺术则关注内存现实的世界。”

P386:他本人与作品的关系,而作品随后便消失于市场之中。在艺术品与购买者之间还存在进一步的关系,但艺术家本人很少与之有直接的联系。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压力促使艺术家将艺术作品视为实体,把他与其艺术的关系视为生产者与市场的关系。

这必然产生两种结果。

(1)艺术家必须把版权、图画、雕象等具体实在之物作为财产权出售以谋生,这一简单事实促使艺术家以取得高收益的市场机遇来估价自己的艺术作品。这导致了艺术的商业化和庸俗化。

(2)然而,艺术毕竟不是对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关系,艺术品只不过有如一台机器,艺术家和观赏者都必须作为这一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这一机器。艺术商业化也许会使真诚的艺术家感到厌恶,但不幸提,他对艺术商业化的厌恶仍然局限于资产阶级文化之内。”

P409:

“个人的幻想白日不是艺术,不管它如何美。美丽的落日也不是艺术。二者只是艺术的素材。艺术的实质是制作现实的模仿图景,而我们将其视为虚幻。我们并不假定小说听情节是真事,也不会认为我们能走进图画中的景色--不过那些作品仍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P412:

“变化的社会关系与过时意识之间的张力关系是产生一切艺术的源泉。新艺术为什么产生,旧艺术为什么既不能让艺术家满足、也不让欣赏者满足,其原因并不在于旧艺术似乎与现时不合拍。古老艺术对我们总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本能即情感之源并未改变,因为新社会关系体系并不排除而是容纳了老的体系,因为新可以艺术也同样涵容了以往艺术的传统。但仅遥旧传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有新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