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街头便民摊渐行渐远

 九州君子好人 2020-11-15

记者走访发现,尽管生意大不如以前,依然有人在坚守

正在修鞋的潘玉德。

薛自来还提供配钥匙服务。

薛自来正在修车。

曾几何时,金城街头随处可见修鞋摊点。走进大型商场,一进门就能看到醒目位置贴着便民服务措施:免费提供针线包、老花镜……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便民服务慢慢消失了。不仅大商场、小商店没有这些服务了,甚至街头修修补补的便民摊也越来越少。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业态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人默默坚守着。他们认为,给老百姓留一点方便,到什么年代都不应该丢失。连日来,记者就我市城区街头的各种维修摊点进行了走访。

修鞋摊主 能帮别人解决急事感觉很高兴

在兰州财经大学家属院东侧与段家滩路丁字路口处的西侧人行道上,3个修鞋摊一字排开,为有需求市民提供服务。而东侧人行道上有一个修车摊,一位老师傅正在忙着修车外加配钥匙。

今年55岁的潘玉德说,他来自天水武山,已在兰州打工27个年头。刚到兰州时,他干过电焊工,修过自行车,还卖过蔬菜。“不但辛苦,还挣不了多少钱。”他说,后来和朋友聊天时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兰州街头修鞋的摊点越来越少了,但需要修修补补的市民比较多,收入应该不会太差。说干就干,随后他凑钱购买了修鞋的工具和材料,就在段家滩一处巷道口摆摊专门修鞋。

“刚开始不会,我就到处学习,看看人家怎么修鞋,收费又是怎么样的,慢慢就上手了。”潘玉德说,这个修鞋摊一摆就是20多年。当时摆摊的地方还有很多卖衣服、卖日用小商品的临时摊点,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临时摊点消失了,只有他们几个修鞋摊一直摆到了现在。“虽说现如今修鞋的人不多了,除去成本,月入5000多元不成问题。累是累了点,但每天能给人家解决着急的事儿,感觉很高兴。”

正在修鞋的瞿先生说,他家就住段家滩三岔路口附近,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拿到潘师傅这里修,收费合理。上中学的儿子特别费鞋,鞋尖总是破,其他地方还是新新的,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拿来修修,还能穿一段时间。

以前,兰州城区修鞋的小摊很多,摊主大多是外地人。那时候,人们的鞋磨坏了,都要修一修再穿几个月。如今生活水平高了,没等到鞋坏,就已经买新的了,一双鞋穿两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摊主最大的感触。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鞋子款式越来越新潮,很多年轻人的鞋子坏了,小摊上根本没法修理,只能去找更专业的店铺维修,或者直接扔了算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安宁西路街道兴安路与万新路十字,有一处街道便民服务亭,亭内摆有修鞋、修补衣物和维修自行车的摊子,5名摊主每天坚守在此。“几年前,政府取消了各种税费,这样下来,我们每月能节省上百元!”修鞋摊主邵西安说,2017年4月,相关部门将他们原来的摊子进行了改建,不仅加了棚子,还粉刷一新,现在坐在亭子下缝缝补补,能挡风避雨,感觉很舒心。

修车摊主 为了增加收入学会配钥匙

十六七年前,只要自行车出现机械故障或者漏气了,推不了多远,便能找到修车的小摊。现如今,修车的小摊已经很难找了。今年66岁的薛自来在兰州财经大学家属院东侧与段家滩路丁字路口旁的巷道口摆摊,专门维修自行车和配钥匙,一干就是24年。

薛自来说,他是上世纪90年代从老家河南来到兰州的,由于在老家干过3年的钳工,刚到兰州就在张苏滩附近摆摊修理自行车。那时骑自行车的人比较多,他最多一天可以修理20多辆自行车,每月纯收入过千。而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就五六百元左右,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在三四百元左右。因此自行车坏了,很多人都会找他维修,渐渐地人们对他的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都认可了,活儿多了,收入自然也就多了。

“当初的感觉就是来对了兰州,当时修车一个月的收入要顶上班两三个月的工资。后来骑车人少了,我挣钱也就越来越少了。如今虽然还有人上门修车,但生意比起当年淡了很多。”薛自来说,为了生计,他通过学习培训,增加了配钥匙服务。

“现在是汽车时代,每天马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汽车,加上共享单车,需要维修的自行车比以前更少了。”薛自来说,据他了解,十多年前兰州市民拥有的自行车数量还在100万辆左右,修自行车甚至需要像“挂号”一样排队等待,隔日来取。十多年过去了,街上骑自行车的人不知不觉已被排队的机动车取代,他的自行车维修摊也逐渐被冷落。“现在好的时候一天能修三四辆自行车,外加配钥匙,每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虽然少,但帮助了别人,心里感觉舒坦。这些修修补补的便民活儿,到任何年代都不应该丢失。即使我现在一天没活可干,摆摊也就当出门锻炼身体了。”

缝补摊主 生意还不错收入也可观

买了裤子缝个裤边,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需要的服务。在安宁区兴安路中段一排平房商铺里,就有一位来自武威市的周女士,今年43岁的她已经在兰州做缝缝补补的活计23年了。“换拉链这种活儿,现在还不少呢。”周女士说,做衣服这个本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然而,年轻小两口拿着一个拉链缝不上的却不在少数。

周女士说,她父亲在兰州上班,20多年前,她就随父亲到了兰州。因为没有特长,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她就买了一台缝纫机,在街边支个小摊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没想到活儿还比较多。由于是固定摊位,渐渐地生意多起来了,而且这种小手艺活比卖服装挣钱要多。“几乎每天都有年轻人带着衣服上门要求换拉链、缝扣子。”她说,刚开始换一个小拉链仅仅两三元,现在换一个要五六元了。看似小本生意,月入4000元还是不成问题的。

与其他便民小摊相比,周女士的生意还不错。“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买件新衣服看似简单了,我倒觉得,现在的衣服质量不如以前了。就拿简单的一个扣子来说,现在基本是机器钉扣子,扣子更容易掉。”周女士说,而衣服稍有不合身,拿到小店稍加改动,花不了多少钱,省却了来往邮寄的麻烦。还有一部分人比较特殊,他们拿着高档衬衫来到摊子上,衬衫领子磨破了,可以把领子拆掉,翻过来缝上,衣服又像新的一样。这样,又可以穿一段时间了。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