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敢地担当起历史责任 刘小午师长谈部队转型(图)

 鹿车93v5bak7bd 2020-11-15
    推进部队转型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与梦想

    记者:作为计算机和军事指挥专业的双硕士,你本可以留在大城市里的高级指挥机关、科研院所工作,为什么选择到广西偏远艰苦的基层部队任职?

    刘小午: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他戎马一生,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即便退休后,也经常给我写信、打电话,询问部队建设情况,关注着部队的改装和信息化。可以说,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是人民军队一代代军人的追求与梦想。父亲那一代军人“宁可让生命透支,也不让使命欠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留学学的是计算机控制专业,学过指挥,又在军区机关多个岗位任过职。比较而言,在基层的信息化实践中更能找到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记者:你的记事本里出现最多的词是“时间节点”,你这种只争朝夕的历史使命感源自哪里?

    刘小午: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加速推进部队转型,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我们这代军人不容回避的历史责任。当年在美国留学时,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军事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就拿报务员训练来说,我们还在用电报键,国外早已用上了计算机软件。节假日,我常到休斯顿航天中心、旧金山空军基地、圣地亚哥军港等地方转一转,看一看,越看心里越着急,要让中国军队在世界军事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我比别人幸运,当师长时正逢部队换装转型,但压力也大,新装备训练、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常常觉得时间紧张,一天当两天都不够用。

    记者:听说你在西藏代职,1年里走边关哨所148天,15次遭遇险情?

    刘小午:西藏代职是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昔日踏雪走边关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无名湖九连,我震撼于眼前所见的一切:住的是“干打垒”房子,吃的是干菜和罐头,一年有10个月是云雾天气,90%的官兵患有不同程度的风湿病,巡逻途中时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雪域高原,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传承着老一辈军人的光荣传统。代职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任师长以来,我虽然没有休过一次完整假期,没有过一个完整节假日,但和驻雪山哨卡的官兵相比,我这点苦和累算得了什么?推进部队转型任务繁重而紧迫,不只争朝夕不行啊! 

     打赢是部队转型的根本落脚点

     记者:当许多人刚开始谈论信息化的时候,你所在师第一个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已经全面拉开序幕;你还利用某型导航定位装备,研发出野战指挥控制系统,你为何总能抢占先机谋划部队建设?

    刘小午:部队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打赢,而谋打赢是需要世界眼光、前瞻眼光的。世纪之初的几场不对称战争,让我猛然警醒:战争,再也不是自己原来所熟悉的面孔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信息技术已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紧紧抓住了“虚、实”两点。“虚”就是要有紧迫感,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实”就是要有超常之举,主动有作为。比如,我们认识到,部队转型迫切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群体,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我们设法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使其成为聚合人才的“磁力场”,培养人才的“孵化器”。如今,我们师实现了师、团、营、连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发出200多种教学训练软件,信息化含量较高的新装备很快形成战斗力,这些都与我们超前培养信息化人才息息相关。

     记者:你常对部属讲,作为一名有追求的现代军人,一定要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刘小午:军人为战争而生,军人的使命就是谋打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作战理论层出不穷,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加快,那种单纯以现有知识“论英雄”的观念已经落伍。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军人,不仅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更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做一块“高能电池”,更要做不断自我补充知识的“可充电池”。从我自身来说,我尽管取得了双硕士学位,参加过很多培训班,但我仍时时感到知识不够用,在许多领域还是一个“小学生”。我常和官兵交流: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不懂信息化,战场上就要吃败仗。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事物出现,只有心怀“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履行好军人的神圣职责,做到不辱使命。

     记者:一支军队的转型离不开一群高素质的指挥员。你认为对一个指挥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小午: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指技合一的素质,它是履行职责之本。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仅要有战略眼光,能够准确感知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更要懂得军事科学技术,懂得信息化战争指挥和信息化军队建设。一个人缺乏科技素质,就很难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创新的源泉。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信息技术的军事指挥员,平时怎能带领官兵搞好部队信息化建设,战时怎能指挥部队打胜仗。 

    部队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记者:你主持研发的多项系统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你却很少提及,这是为什么?

    刘小午:我们师取得的这些成果,凝聚了几届班子的心血,不是靠哪一个人取得的。目前,我师的信息化建设已见雏形,特别是自主研发的作战指挥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的好评。但这并不说明,这样就万事大吉了。研制之初,我们也没有考虑这套系统能不能得奖,推广不推广,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花架子”,而是为了改善指挥手段,有益于指挥部队打仗。

     记者:你认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刘小午:观念,人的观念。装备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人的思想转变则需要一个过程。当初,我们搞营区网络建设,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为战士开办信息化集训班,不少人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新装备一到,官兵们通过上课,看说明书,就知道各种仪器、仪表的基本用途,很快就能上装操作。尝到甜头了,人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了。我认为,如果官兵人人学信息化、用信息化、建信息化,都能和执行条令条例一样自觉,部队建设就会日新月异、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你为何向官兵反复强调,师里的信息化建设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一小步?

    刘小午:信息化建设和军队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改装不等于转型,信息化也不仅仅是掌握几件新装备,从很大程度上说,信息化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我们师的信息化建设,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一小步,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每一名军人都要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冲刺,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