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0-11-16

最近一个碰到准备手术的年轻人,才25岁,来医院一测血糖,18mmol/L。这个年轻人就说,我怎会是糖尿病呢?我之前感觉都很好,没有任何糖尿病的不舒服。

我当时就告诉他,其实糖尿病早期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不舒服!如果不是这次需要住院手术,完全不知道,等到出现了并发症,那已经难以逆转了!

这种情况,就是现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出现的二型糖尿病的早发型,“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明显。

但是并发症却开始悄然开始发生,因此导致很多人满不在乎、麻痹大意、放松治疗,最终引起各个组织器官的病变:

1. 心脏病变

国内外专家已经达成共识,心血管病是糖尿病病人第一位致死原因。糖尿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甚至是堵塞,导致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甚至是猝死。据全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患病率为15.9%,45岁以下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变的比率较非糖尿病者高10~20倍[1]。

2. 脑血管病变

一般,糖尿病患者脑中风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轻者会出现半身麻木,重则导致瘫痪、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2]。

3. 肾脏损害

资料显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分别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进展为尿毒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性是非糖尿患者的17倍,在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3]。

4. 视网膜病变

早在2017年,中国就有1.1亿糖尿病患者(占成人总数1/10),预计2040年将增至1.5亿!所有类型的糖尿病(1型,2型,和妊娠)患者,都存在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几乎所有一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15至20年后都会受到视网膜病变影响,病程在十年左右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率达到了50%,十五年以上更是达到了80%![4]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糖尿病足

据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病人约有60.3%会出现神经病变。下肢远端神经异常、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染,溃疡,组织破坏,难以愈合,最后很可能截肢!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占非创伤截肢的2/3。全世界每20秒钟就有人因糖尿病而失去一只脚[5]。

那血糖高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并发症呢?

主要还是对于神经和血管看不见的损伤。

1.血管:直接损伤血管

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进而致使血浆蛋白渗透性增加、血小板凝聚。长期高血糖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让血管直接失去原有的弹性。

2.脂质代谢异常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会降低,致使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和甘油就会进入肝脏。而过多的脂肪酸不仅造成Ⅳ型高脂血症,而且随着依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的酶活性跟着降低,还会出现高脂血症。而胆固醇和胆固醇脂在细胞内堆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糖尿病病人的血浆胆固醇也会升高。生长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不断增多,这些激素使胆固醇合成的酶增加,进而使胆固醇合成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3.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

糖尿病各种炎症可导致动脉壁损伤和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当免疫复合物固定在血管内皮上,在补体参与下,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胆固醇和脂蛋白浸润到动脉内膜下并大量堆积,再次促使粥样硬化。

4.血小板聚集粘附能力增强

糖尿病患者的糖蛋白因子会增多,而这种增多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粘附在损伤的内皮下层,进而促使血小板聚集或血栓,加速和促进了大血管病变。

神经:

1.代谢紊乱

糖尿病时,高血糖还会激活葡萄糖的代谢和产生。而这种代谢的产物会导致神经细胞的肿胀、变性、坏死,最终使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神经传导障碍。

2.氧化应激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一方面机体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游离自由基大量产生。也就是说,体内氧化因子和抗氧化因子平衡失调。这种失调会直接引起神经元DNA、神经元的蛋白质和脂质损害,阻碍身体中各种生理反应的信号传输和传导。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神经营养因子其实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它能影响人体内特定神经元的生长、成熟、存活和功能。糖尿病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相关的受体等都会缺乏,从而影响体内神经方面功能。

同时,血管损伤会导致神经细胞缺乏血供,而神经损伤会导致血管进一步失去神经的支配和调控,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目前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6],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所以说所有糖尿病的治疗,都是为了预防并发症。

教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小方法

“5驾马车”:

1、饮食(关键词:规律):调整饮食结构、尽量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

2、运动(关键词:适量):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不要过于劳累。

3、监测(关键词:全面):普通人群可以坚持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而已经得了糖尿病的患者,还需要了解血糖的波动水平,用来调整药物用量!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监测:

末梢血血糖水平监测:可从中发现自身血糖的控制情况及自身病情发展的程度,继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动态血糖监测:适用于疑似低血糖或空腹血糖不明原因的升高时。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可反映近期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若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2-3个月可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若血糖控制良好,患者可每半年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7]。

4、药物(关键词:依从性高):依从性是第一位的,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并让医生来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胰岛素注射。

5、教育(关键词:重视):这个重视体现在战略上的重视,要了解自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全方面的注意。同时你只要注意了,没有出现并发症,外人甚至都无法知道你得了糖尿病,完全可以获得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要不要打胰岛素?

遇到很多患者,对于注射疼痛非常抵触,还是觉得吃药好,就算血糖控制差点,也不愿意受打针的罪。

但是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糖尿病根本原因在于胰岛素数量不足或质量不好,导致不能有效降糖[8]。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1、1型糖尿病胰岛素数量绝对缺乏,医生一般会告知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病初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质量不好),医生一般会建议可口服药物治疗;但随着病程延长出现胰岛素分泌数量不足时,已服用1-2种口服降糖药仍血糖不达标时,医生会考虑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另外,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血糖需要严格控制的患者同样适宜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因口服降糖药可能对妊娠结局、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不确定影响,故此类人群医生一般情况会建议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总结一下,胰岛素只是糖尿病治疗手段上的重要一环,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判断严格的用药,不要因为恐惧、麻烦等因素耽误病情。

糖尿病的并发症难以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来延缓发生的时间,有的人确诊了之后5年不到就因为肾衰需要透析、糖尿病足需要截肢、甚至是脑出血死亡;还有人确诊30年,每天注意控制饮食、检测血糖,不仅生活不受影响,外人都不知道他得了糖尿病。

假如不幸得了糖尿病,你想当哪种人呢?

参考文献:

  1. 向红丁. 住院病例高血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009):819-821.
  2. 苏俊,贾滢,田慧.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心血管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04):274-276.
  3. 江山, 李林云, 扈桦. 糖尿病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001):116-117.
  4. Gilbert, Richard E . Heart failure in SAVOR‐TIMI 53: The hindsigh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SAVOR‐TIMI 53研究中的心脏衰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尘[J]. Journal of Diabetes, 2015, 7(3):304-306.
  5. 许樟荣, 敬华. 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6. 戴颖秀. 糖尿病死亡分析及趋势预测[J]. 中国卫生统计, 1999.
  7. 黄敬泽, 王健.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J]. 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012):1101-1103.
  8. 王美玲, 黄平, 梁媛媛, et al. 正极性驻极体对胰岛素降糖效果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C]// 中国物理学会全国静电学术会议.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