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河无恙 || 吴安华:用我的生命托起你的生命

 司马戊 2020-11-16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吴安华,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主编。湖南首位支援湖北武汉的医疗专家。

这一次战“疫”,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比如十天之内,火神山医院从设计到建成交付;比如自始至终,十多亿国人宅家,上演“全民抗疫”;比如为这次抗疫,中国已付出了1169亿元的成本,令全世界沉默......

而其中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队员4.2万余人零感染新冠肺炎,堪称最令人泪目的“中国奇迹”。

如果说这是个“奇迹”,它一定与“吴安华”三个字有关。

3月24日晚上,吴安华教授在武汉驻地接受了我的第一次采访。

我问:“吴教授,3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国家派出4.2万援鄂医疗队员,现在是零感染。那一刻,我特别感动。作为院感专家,您居功至伟。”

吴安华教授回答:“只能说到现在为止,还是零感染,但是还有部分援卾医疗队仍在工作,这个事情还没结束。”

说实话,那一刻,我被一位医疗专家的务实深深折服了。

4月1日傍晚,吴安华和130名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回到了长沙。“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即将变为现实。

于是,我又再次求证于他。这次,吴安华教授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严谨。

他说:“因为隐性感染未调查,可以确定的还只是到目前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但现在还有部分援鄂医疗队员在工作,约3000人左右。”

两次不同时空的对话,同样一种科学的精神!

让我们以感恩的心记住这个人:吴安华教授!

“大惊小怪”的院感专家

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吴安华教授是最早到达武汉的院感专家。

也许,不是这一次牵动亿万人心的疫情,“院感”这个词不会这么多次撞击着我,也不会让我从完全“无知”到主动寻求了解。

据了解,疫情早期,武汉市出现医务人员感染。在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是,3000多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已经有十多名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

“院感无小事。”吴教授特别强调说,院感防控,不止是针对于医护人员,还包括住院病人,甚至包括到医院来的门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他说他们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每天就是和一些肉眼见不到的细菌、病毒、真菌打交道,因此任何与感控相关的小事都很敏感。

在湘雅医院曾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病人在手术之后,眼结合膜出现了充血现象,但没有分泌物,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吴安华作为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却警觉起来:会不会是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而之后,医院又相继有数位手术病人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为了迅速查找原因,吴安华他们整天整夜地调查病人的手术记录、手术程序,查看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排查药品、针管、输液程序,查看病人的病史、饮食、过敏信息等等,但是都没有发现可疑因素。后来,他们几乎调出了当时所有进行过手术的病人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才终于发现其与一种生物制剂的一个批次有关。最后厂家反馈,药厂在生产这一批次制剂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环节少用了两层滤纸过滤,其他批次产品无类似情况报告。

“当初我以为的‘暴风雨’竟然只是‘两张滤纸’的问题!”吴安华表示,“但我从没有后悔自己这样的‘大惊小怪’,因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院感无小事’——凡是涉及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的事儿始终都是大事,原因明确的要及时控制,预防再次发生;原因不明确的要追究到底,尽量找到原因,同时及时采取有关预防控制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孤独的逆行者

1月21日,腊月廿七。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中国一年一度最大的一次“人口大流动”正在进行中。尽管前一天,钟南山院士在武汉宣布了这次爆发在武汉的疫情“会人传人”,但G404次仍是人挤人。

这一趟从春城昆明到首都北京的高铁,从南到北几乎贯穿了大半个中国。很多乘客都从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到了“新冠肺炎”的信息,但还没有真正引起高度警惕,毕竟归家心切。

当然,坐在3号车厢的一位戴着口罩的乘客除外。他戴着一幅普通的黑边眼镜,还有一个简单的行李包。他就是刚刚从湖南长沙上车前往湖北武汉的吴安华教授。

2个小时前,正在医院例行查房的吴安华再次接到了国家卫健委的指令,说还是要他马上赶赴武汉。

“我们这位老主任为人低调、细致,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很多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他都冲锋在前。快60岁的人了,依旧是勇猛的战士。”黄勋教授是去年底接班吴教授出任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的,他说,1月21日上午,还与吴安华一起查房,“没想到,午饭都没吃,他就去了车站。”

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后,吴安华一直奔波于省内的医院做院感巡查工作,并密切关注疫情进展。1月20日,新冠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控,他意识到情况已经比较严峻。当天他接到了国家卫健委通知,要求他去武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说不用去了,到了21日,又来通知,要求他立即赶赴武汉。

无需多言,也不用动员,吴安华已经非常清楚此行的刻不容缓。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家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来不及跟妻子李凤云道别,他只是简单地给她打了个电话。其实他就住在医院内的宿舍楼,完全有时间吃了中饭再走,但他知道疫情重大,容不得半点耽误,就匆忙赶往高铁站了。走的时候,头发有些零乱,甚至衣衫不整,包里更是乱成一团。“我原以为几天就能回家,只背了个小包就出发了。”

就这样,在全国上下对疫情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个人,孤独之旅,吴安华逆行成一道风景。此时,武汉疫情形势严峻。他出征的车票被同事发在朋友圈后,在网络刷屏,网友们纷纷点赞“最勇敢的逆行”。

而妻子李凤云也是湘雅医院的医护人员,最让她担心的是吴安华的身体,“放不放心,都得支持他去,这是他的职责。只是老吴2009年得过心梗,心脏里放着3个支架,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此刻,高铁正疾驰而去。吴安华已无暇他顾。尽管自己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吴安华总是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1998年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埃博拉病毒和之后的抗击禽流感疫情,他都主动请缨前往灾区参加救治工作或在后方坐镇指导。

他很清楚地记得,汶川地震那次,他也是接到当时的国家卫生部的指令,让他即刻出发到四川。2008年5月14日,他抵达成都,与国家医疗组其他专家汇合,指导汶川震区的院感防控工作。接着,他又随福建驰援来的医疗队达到都江堰震区,一呆就是半个月。

而此次,身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吴安华一下高铁就直接进了会议室。

玩命的培训大师

武汉就是战场,吴安华第一时间投入了战斗。他提出:新冠肺炎是传染性疾病,首先要防止它在医院里扩散,要尽快制定出医院内新冠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来不及休息,他和其他专家一起鏖战整夜。1月22日,这个指南就发布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后的每一天,吴安华都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对各个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住宿的酒店等场所的防控漏洞明察秋毫,及时提出整改办法。

深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时,吴安华敏锐地意识到,一线医生护士很多并非来自感染、呼吸等科室,院感防护知识相对缺乏,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提出,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先培训再上岗。”院感专家主动向中央指导组建议。这个创造奇迹的建议被立即采纳,落实工作就放到了吴安华他们身上了。

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而来,队员来自不同科室,对于新的传染病防护是不熟悉的,内心难免恐惧。再加上医护人员救治压力大,每天工作超负荷,容易被感染。

但前线的院感专业人才太少了。于是,他和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院感专家李六亿教授一起,自己做课件,并不断完善,还亲自上阵培训各地来的医疗队队员。

医疗队在哪,他们就去哪。1月27日,吴安华8时出发,行程268公里,开了6场培训。条件艰苦,苦中作乐,什么困难都克服。吴安华说:“没什么,习惯了。”大部分时候,没有会场,也没有话筒,吴安华就站着“干吼”;没有投影,就把事先准备好的PPT发到医疗队队员手机里。

“最早一批支援武汉的是来自上海和广东的医疗队,他们是大年三十抵达的,估计年夜饭都没吃就出发了。”看着一批批医护人员从各地赶来,很多男队员剃了光头、女队员剪掉了长发,特别是看到许多“90”后稚嫩的脸,吴安华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

可是,吴安华自己也是年近六旬、身体欠佳的人啊!看着吴教授这么玩命,国家卫健委的工作人员也很心疼。从第一场培训开始,他们就进行了全程录像,就是希望用录像替代一些实操培训,减少专家的工作量。可是,这么一个善意的提议,还是被一向性格很好的吴安华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行!我们就是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每一个医护人员听到我们的每一句话,看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节动作,要让他们把院感防护的理念植入脑海。”

事实上,培训课程已经同时录制视频,考虑现场讲授工作量太大,有人再次建议每堂课放录像之后,再答疑5-10分钟,也同样被吴安华等老师拒绝了。他们认为现场讲授效果会更好。

2月25日,他一个人讲了7场课共计450分钟,培训了9支医疗队1182名医疗队队员。这一次,还是因为国家卫健委的“心疼”。只不过囿于场地限制,国家主办方把当时参与培训的8支各地医疗队集中到了一处,分6场讲完。这次经历,大概创造了全国院感培训一个教师讲课时间的纪录,和一个教授一天培训讲课时间的纪录。

要知道,一整天给予医疗人员手把手的实操培训,还是戴着口罩的前提下不停的说话,还是只在中午吃了一餐饭的稍许休息下,吴安华却坚持做到了,他是“铁人”吗?戴口罩不透气啊,连续讲这么久,不会窒息吗?为什么本来有“可以稍微舒服一点、能够名正言顺偷懒的机会”也放弃?

我非常客观地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我甚至不得不直言不讳了:您不要生气啊。我问您,您不是传说中的那种“学术疯子”吧?单纯靠意志能支撑这么久吗?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严谨,您是在苛求自己啊!

吴教授对我的说法,似乎也颇为无语。半响,他说出了这么一个词:最多只能算是“工作狂”吧!接着又说:“但是没办法,我们必须要把大家的安全保证好啊!我们不仅要让他们自己不被感染,他们才能够把工作做好,才能有士气坚持做好。其实,我们还不只是告诉他们在工作的时间不感染,还要告诉他们在休息的时候也不感染,也告诉他们万一他们有人感染,也不会相互传播。”

“说真话,不累,也是假的。就是想着再挺一挺。我下定决心,要竭尽所能,拼尽全力,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建起一道安全防护墙。现在看来,也熬过来了。效果应该还挺不错。”吴安华说,没想到挑战了自己的极限,短短一个多月,他一共为120多个医疗队,1.37万医护人员进行了102场培训,总时长接近6000分钟。

我问了吴教授一个很“业余”的问题:您这么累,为什么国家卫健委不多派一些其他院感专家来呢?吴安华告诉我:“国家卫健委另外直接派了还有一组十多位院感专家,派到武汉10家医院。各支医疗队中也有院感专家。相对来说,院感专业人才还是太少,我们做得比较累。目前看来医务人员零感染,与各医疗队的院感人员、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新闻里大家也看到随队院感人员如何监督、指导医务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生命的守护者

事实上,对医护人员的守护,只是作为院感专家的吴安华教授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们的另一部分工作,就是防护病人不感染。他还需要参加国家专家组的会议,研判形势;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医院,实地调研;要具体指导各个医院的院感防护人员的工作;还要指导防患其他患者感染新冠肺炎,也要指导防患新冠病人发生非新冠感染......

3月5日,吴安华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到4月1日,吴安华在武汉整整奋战了72天。从现在的结果看,“援鄂医护零感染”无疑是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奖章,对于一个院感专家而言,这可以算是最大的荣誉吧?严谨的专家、孤独地逆行、玩命地培训,吴安华不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吗?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

在回长的高铁上,吴安华在他的朋友圈写下一段感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救死扶伤,职责所系,一生所学,报效祖国!”

我问过他,在武汉的时候,真的没有怕过吗?“面对狡猾的病毒,说一点不怕,也是假的。但职责所系,疫情面前,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总得有人挺身而出吧。”吴安华说,“我是一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所学,报效国家,是医生的责任。”

这位曾经的感染科医生,1985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并留院工作,后相继在此取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服从医院安排,从自己热爱的传染病科转行从事医院感染控制事业,从此扎下根来。“预防做得好,就能减少、避免感染。为什么不做好呢?”

“不管是疫情防控期间还是疫情结束之后,我们都要重视医院感染控制,检视每一个细节。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新型传染病,应该好好总结一下,随时准备应对下一次挑战。”吴安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多加班,多看患者,多解难题”。

简单平淡,却掷地有声。也许,这就是吴安华!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

山河无恙 || 曹丽君: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山河无恙 || 卫源:错过了汶川救援,我不愿错过武汉

山河无恙 || 武耀光:这一次我成了家人的骄傲

山河无恙 || 杨维军:这一次,刻骨铭心

山河无恙 || 俞华:逆行者战疫日记

山河无恙 || 费飞:不被抛弃,决不放弃

山河无恙 || 汪勇:“传奇”的背后

山河无恙 || 熊德术:心中有信仰,人间值得

山河无恙 || 王裕虎:襁褓里的孩子就叫“援鄂”

山河无恙 || 肖毅:战“疫”,我用镜头见证

山河无恙 || 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服务一线,我们在所不辞

山河无恙 || 张俊哲: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

山河无恙 || 王跃文:首次写诗的大作家

山河无恙 || 陶莎:一群陌生人,共护一座城

山河无恙 || 肖扬帆:战“疫”,让我成长

山河无恙 || 邓露:身无铠甲亦挥戈

山河无恙 || 李德辉:常德战“疫”的中流砥柱

山河无恙 || 郑能量:请忘记郑能量,记住正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