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埃及散记

 司马戊 2020-11-16

全文共9236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 要看埃及的古老文明,博物馆是最直观的教学现场。

  • 这浩大的工程发生在缺乏设备、缺乏技术的,3600多年前的古代,这难以想象,非神力不可为啊!

  • 四千多年前建造的金字塔,就“巧合”了这么多的科学数据,不得不说,这不仅是个奇迹,而且匪夷所思,震古烁今!

本文首发于毛白菜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1

开罗印象

从宝鸡坐卧铺到成都,从成都双流机场直飞中东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在阿布扎比机场转机到埃及首都开罗,从开罗机场坐大巴到酒店,这一过程整整持续了50多个小时。这是这趟旅行对我和妻的第一个下马威。但却并不觉得过度疲累。一是异地异国的陌生感转移了疲劳感;二是在列车上,在候机大厅,包括在飞机上都能见缝插针打个盹儿,充个电;三是心理准备充足,知道出门就是要准备吃苦的。旅途就是这样,每天早出晚归,睡眠少,活动量大,人虽疲劳却倍儿精神,这就是旅行的好处,他对人慵懒的身心是一种激活,一种启动,一种洗涤。

不管怎么说,到了开罗,这埃及游,就算正式开始了。

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约14公里处,至今已有5200多年的历史,现人口有2000万之多,和北京相当,是非洲乃至中东第一大城市。“开罗”被古埃及人誉为“城市之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开罗”之意就是征服者、胜利之城的意思。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埃及,期间断断续续几百年。至公元969年,从突尼斯入侵过来的法蒂玛王朝最终征服埃及,并将他们所占领和以后陆续新建的城镇合并,定都,命名“开罗”。开罗历经数代演变,原土著埃及人在开罗城就只剩很少的一支,埃及就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成员。古老的城市古迹就多,教堂,清真寺,城堡遍布全城,这足以让远方来客感觉新鲜、神奇。踏足开罗,车行街上,瞬间便有了一种怀旧的情绪,觉得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样古老的中国城市西安、北京。尽管建筑风格和人们的穿着容貌大不相同。

大巴在开罗城区穿行,那种乱纷纷的感觉迎面扑来——街上车多、人多。建筑物大都破旧,败落;驶过繁华路段,出现了欧式楼群,也看着灰暗蒙尘,没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埃及前些年一直政局动荡,经济低迷,执政很久的前总统穆巴拉克因涉嫌贪腐、滥用职权等罪名被庭审监禁,继位者百废待兴,诸事繁多,似乎还顾不上在市容市貌上下功夫。

要看埃及的古老文明,博物馆是最直观的教学现场。埃及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由法国考古学家玛利埃特所建造。收藏的文物有30多万件,藏品丰富,价值连城。游客们能看到从史前到远古时期出土的陶器、石器、黄金棺木、镀金车辆,文献、壁画等实物真迹,能看到为著名法老建造的石雕像,和几千年来一直栩栩如生的法老木乃伊。可以说,现展出的约6.3万件文物,足以牵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展现埃及5000多年的文明史。只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游客,在短短几个小时,能大体了解埃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埃及古老文明的辉煌,已经足够了。我想,即使是专攻埃及历史的专业人士,没有数年的浸润,也难以了解通透这座博物馆的全部内容。好在,现代资讯非常发达,百度、谷歌一点开,就能一目了然。而我们,只要泛泛一游,有身临其境感足矣。

我更有兴趣的是在开罗的汗哈里里集市和与此相连的“EL·MOEZ大街”闲逛。

混迹于闹市、人群,更能感受风土人情,更接地气。汗哈里里集市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还在我国明末清初时,这个集市就已经存在,可见它的古老程度。站在街口四下张望,真不知身处古代还是现代。集市人多,商品多,废墟多,垃圾多。街巷众多且四斜八叉,店铺林立商品琳琅,味道浓烈且金碧辉煌。味道是从香料店散发出来的,金碧辉煌是因为金银器店特多。还有更多的颇具伊斯兰风格的烟具店、地毯店,长袍店……林林总总。当然,也有不少中国制造的各类小商品在此展现。

我对这里的买卖兴趣不大,我钟情的是这里久远的历史,我感兴趣的是这里独特的建筑布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这里房屋都很破旧,甚至有楼房已半面坍塌,靠街的一面却仍然摆着货物。我看着揪心,可店主和顾客熟视无睹,你买我卖,毫不在意。我又看到一些商品的独特摆放方式,譬如,水果店的各种水果都不是摆在台面上、筐子、箱子或盘子里,全都是用网袋兜起来,用绳索串起来,吊在店铺上方,在人头顶上悬挂,很有趣。

我更有兴趣看熙熙攘攘的人流。当地人全是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阿拉伯人装束,男的白布缠头,白袍裹身;女的黑袍罩体,把自己遮蔽地只露眼睛。由于是非洲大陆,又因为缺水的原因,还可能是习惯使然,这里的人都看着脏兮兮的,和他们的环境倒也协调。尽管是非洲人种,皮肤却也不太黑,是一种健康的淡褐色。看习惯了,反觉得他们看着顺眼。男的很有男人味,高鼻梁,络腮胡,眼睛大而有神,面部立体感特强。女人虽把自己遮罩的只剩眼睛,却大都身材纤细修长,而且眼窝深,眼睛大,眉毛细长,眼波灵动,觉得个个好看。不禁想起陕西一著名作家面对记者提问“你喜欢的女人类型”时,他毫未停顿立即作答:“阿拉伯女人”。

走进“EL·MOEZ大街”,感觉相同。这条街同样古老,既浓缩了开罗的社会生活,又见证了开罗的古老历史。街道很窄,胡同也小,岔路却多,小车、货车进出频繁。我和妻在这迷宫般的街道走得小心翼翼,随时准备给突然出现的小车或货车让路,但过往的车却总是缓缓停下,司机会从车窗伸出手,笑容满面地摆手让我们先过,每遇到的车都这样。我总是受宠若惊,继而感到温暖。他们是照顾外国人?还是礼让已成习惯?在我下意识中,人见了车要赶紧让路,因为人卑微,车牛气。人跟车就是鸡蛋和石头的关系,唯有躲避才合适。

从环境来看,这里的人不富裕,应该都身处底层,但底层人的善良、纯朴他们一点儿都不缺。你只要看他一眼,他定会抱以微笑回复。他们步履从容,面相平和,无论是买是卖,是忙是闲,都不疾不徐,处之泰然,毫无焦躁之感,毫无暴戾之气,看来对生活相当满足,幸福感很强。也许是老城区的缘故,房屋虽破旧,人却出奇得多。待我们走出这里,走上大街,沿途看到,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是人挤人,车挤车。虽然有红绿灯,但形同虚设;路口有交通警察,也好像不大管事。但我发现一条,无论多少车辆驶过拥挤的路口,只要有人见缝插针地穿过马路,南来北往的汽车会全部停驶,让行人先通过。这好像约定俗成,又好像让人先走才是硬道理:车就是要礼让行人,而不是要人给车让路。看到这杂乱的场面,拥堵的人流车流,却有了三分温暖,七分感动!

开罗作为非洲第一大城市,作为世界级的大都市,绝不止我们看到的这样。以我的经验,肯定也有新城区老城区之分。但我们的旅游大巴绕开罗城好几圈,仍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新潮时尚,干净整洁,倒是路过很多欧式建筑的街区,也大多灰蒙蒙的,显得陈旧。原来,它们的现代建筑也大多建于20世纪初,距今也有百年历史,也就无所谓新区老区了。说埃及古老,开罗古老,名副其实。但也从中看出,这个城市虽然历史悠久,古代文明曾领先于世界很多年,但在全球都创新发展、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离欧美亚发达国家尚有距离。和发展中国家比较,步子迈得也不是很大!但这个国家有历史,有底蕴,有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一旦狮子醒来,看准方向,抖擞精神,撒蹄狂奔,未来还真是不可限量。


2

从赫尔格达到卢克索

从开罗到赫尔格达的旅途,漫长、枯燥,但行驶在流动的海岸沙漠公路上,细细观察车窗外景色,也能产生独特的心理愉悦,使人对旅途兴意盎然。

赫尔格达是红海沿岸旅游城市,是著名的国际水上运动中心之一。导游介绍,我们要入住的酒店直通大海,可享受酒店私家沙滩的悠闲时光,可预订出海游,垂钓游,潜水游,沙漠游等。所以向赫尔格达驶去,就令人充满期待。但沿途是沙漠公路,眼中的景色除了沙漠就是荒岩,寸草不生,无边无际。看得多了,就兴趣全无,昏昏欲睡了。

但走着走着,就有了点儿意思:原来,看见海岸线啦!这就是著名的埃及红海,是一片介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域。公路上,一边是碧波绿浪,水气盈盈,间或还可看见近处游艇,远处桅杆;另一边,仍是浩瀚无垠的褐色沙漠和寸草不生的沙石山。一边的碧浪和一边的褐红,反差巨大,对比鲜明,这风景就既苍凉又壮美,既温润又柔情。有时候,公路两边的景色近在咫尺,只是隔条公路,目测也就十几二十米,仍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毫无融合之处,也绝无违和之感。

埃及位于北非东部,属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从大的环境讲,沙漠性气候的特点是干旱、少雨、风沙大。但一般靠近海边的国家或城市,却全是气候湿润,草木葱茏,属于湿润性海洋气候。这里和红海相连,赫尔格达在旅游介绍中也说是红海沿岸的旅游城市。但一路看到,虽在红海边,但气候仍干燥,沙漠、山岩看不到半点湿润迹象。这就很奇特,是风向不对?是气候分界线使然?是沙漠面积太大,红海比例太小,还是水分蒸发太快?

当然,奇特的地方自有独特的体验,这也是旅游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之一。加之这里天朗气清,能见度高,一边观海,一边看山,视角享受倒也前所未有,不禁沉浸其中,引发遐想,竟然想起了台湾女作家三毛。她笔下的撒哈拉大沙漠神秘,魅惑,充满野性,充满柔情;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浓烈,细腻;她笔下的阿拉伯人纯朴,善良,率性。虽然她所处的沙漠并不在埃及这边,但埃及大沙漠也是撒哈拉大沙漠的组成部分。既然来到了这里,想一想三毛的文字,她的浪漫,洒脱,她的境遇,特别是她最后的决绝……也算是在这沙漠公路穿行中,增加的一丝人文情愫。

从开罗到赫尔格达,眼前除了一望无际的红海,就是寸草不生的沙滩、山岩。后来从赫尔格达往卢克索去,却满眼是久违了的绿色。沿途村庄,农田,大树繁茂、花草多姿。土地是那种黑油油的沃土,好像抓一把能捏出油来。大片大片的甘蔗林、香蕉园一晃而过,玉米等农作物也长势良好,看着喜人。原来,到尼罗河流域了。流经此地的尼罗河水,浇灌、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使这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看来,择水而居是人类的本能,水为万物之源,亘古不变。

虽然自然资源不错,仍未看到当地人的富足。沿途房屋破旧,样式单一,沟渠边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房前,公路边,摆放些南瓜、土豆、香蕉等农产品以待出售。农人们表情木讷、慵懒,看着毫无欲念,好像他们的生活万年不变。男男女女穿的白袍黑袍,也都看着灰蒙蒙的。这种感觉,就是坐上马车浏览卢克索市容市貌时,也没有改变多少。亮点之一是在田间地头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小毛驴。这里的毛驴皆小巧灵动,在路上看见人骑着它赶路,还看见它被人牵着在地里干农活,好像是这里的主要劳动力。总之,看不到他们的经济活力,发展前景,就像我们多少年前所经历过的小农经济。

但我们来卢克索并不是来看这些,我们是来看他们的古代文明。卢克索古称底比斯,是古埃及帝国中王朝和新王朝的都城,是能和大唐长安比肩的城市,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3600多年前,历代法老在这里兴建了无数的神庙、宫殿和陵墓,当时仅底比斯城的城门就有一百座。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这里就被称为是“百门之都”,又称“宫殿之城”,可见这里当年是如何人烟稠密,广厦万千,繁荣发达。

卢克索现存最壮观的历史遗迹是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卡纳克是埃及最大的神庙,是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没来以前我在推测,这座神庙占地得有多大?安放的神庙大殿又该是什么规模?来到这里一看,原来这个神庙大得无法想象,没有任何大殿能容纳得了它!它当年什么样子我不知道,现在它是露天的,看来宫殿束缚不了它,地界圈不住它!它占地巨广,巨大的石头撑起了巨大的城堡,巨大的雕像,巨大的圆柱,给人一种神秘幽深的感觉。卡纳克历经3600多年,有的地方坍塌了,看似残垣废墟,却更显其巍峨、壮观、挺拔、雄伟!游人们蝼蚁般地在它的巨大身躯下蠕动,显得卑微,可笑。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这里却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它是人建造起来的,但人在它的面前仍然是渺小的。看看那个为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砌造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至今仍矗立在这里。它是怎么从山体上分离出来的,又是如何在这卡纳克神庙竖起来的?还有,那多柱厅中的134根圆柱子,高度竟有22米高!而且史料记载,每根“盛开”的大圆柱莲花形柱顶上 ,均可站立100多人!这大圆柱子,我们在欧洲建筑、包括现代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落上都见过,原来这些建筑元素的鼻祖在这儿呢!真让人无语了!

无论是古代的巫师,还是现代的专家学者,舌灿莲花般描述这神殿的建造过程,不管他们说得如何振振有词,如何天衣无缝,但当你站在这神殿面前,他们的说辞似乎都苍白无力,不堪一击。因为,这浩大的工程发生在缺乏设备、缺乏技术的,3600多年前的古代,这难以想象,非神力不可为啊!

卢克索还有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帝王谷。何为帝王谷?就是埋葬历代帝王的山谷。为何埋在这个山谷?因为盗墓贼猖獗。由于埋葬法老木乃伊时总要用大量的珍宝陪葬,这就催生了巨大的盗墓贼队伍。3000多年来,法老的巨大陵墓多次被盗,并且一被盗取就被洗劫一空。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发现了这个狭长而隐秘的山谷。巧的是,这个山谷的山顶形状和金字塔造型完全一样,于是就被认为是上天为法老安排的一处绝佳墓地。后来,死去的帝王就被虚晃一枪,遮人耳目地运来此山谷中秘密安葬。多年的折腾,这个山谷中竟然断断续续地有了这样的陵墓100多座。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贼也不是吃素的。王室埋到哪里,盗墓贼盗到那里,100多座陵墓,在漫长的岁月里仍被盗劫一空,据介绍,这里只有一座法老陵墓得以完整保存,其原因竟是这位法老的陵墓上面又建造了另一位后世法老的陵墓。上面的陵墓被盗,下面的才幸免于难。这也给现代人研究帝王谷中的法老陵墓留下了实物证据。

多年来,从这里已清理出陵墓60多座,我们重点参观了三座。这三座已令人惊叹!因为无论是墓穴的长度、方位、还是里面的布局、石棺,都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陵墓中的壁画,虽历经三四千年,仍纤毫毕现,有的仍色彩艳丽。保存的好坏当然与封闭性和当地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关,但里面绘画,雕刻的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一个难以挑战的高度,这古代埃及人也太逆天了吧!

为一人得道升天而让无数人成年累月在此遭奴役,干苦力,真是劳民伤财、血迹斑斑!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年后的中国也有,譬如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但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经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冲刷,却成了民族瑰宝,流传后世,享誉世界。从这个角度说,倒可以告慰当年修建这些浩大工程的累累白骨了。

3

金字塔

经过几天的跋涉,浏览,参观,游玩,今天又回到开罗,站在几座大金字塔及其守护神——狮身人面像座下。

金字塔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埃及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00多座,大都位于首都开罗市西南郊区吉萨高原的沙漠中,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也在其中。由于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关系,也因为这几天参观游玩的铺垫,我对金字塔已很期待,但站在塔下看着塔体,我仍然是震撼!震撼!

宏伟,雄阔,挺拔……远远地看,塔体规整,庄严,静谧。在浩瀚的沙漠映衬下,呈三角形矗立于天地之间;等走得近了,进入眼球的,却是一块块巨大的、粗糙的石头排列、叠加而上。四千多年的岁月,使石块表面风化,凹陷,斑驳,却仍不失其形。不时有风吹过,卷起细沙,使人躲闪不及,但金字塔不为所动。当地人在金字塔下讨生活,他们穿着传统的长袍,拿着小工艺品,牵着骆驼,拉着小毛驴,眼睛紧盯着游人,看着很善良,很真诚,眼神却透着狡黠。他们或兜售生意,或随时准备提供服务以获利。游人却大都无暇顾及他们,只是抓住这宝贵的机会,拿着相机、手机上蹿下跳、拍照留念。

同伴们已四散,我却呆痴在这陡峭的塔下,看着这由巨石垒成的庞大建筑物,意识恍惚,思维似穿越到公元前2600多年。

千年的石头会说话,站在这雄伟的塔基下,关于金字塔的信息纷至沓来,全变成解说文字和夸张的形容词,在脑海中闪现,在思绪中回荡——

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尼罗河两岸的很多小部落就已经合并组成古埃及国,那时埃及古王国的统治者称为法老。古代埃及人特别是法老对神的虔诚信仰,使他相信有今生更有“来世”。于是,法老就安排了他身后的一切,让人把他死后的尸身做成木乃伊,装进棺椁,埋入巨大的陵墓,以备以后复活,升天,以重享统治权,再享荣华富贵。这一系列为死后复活、升天、永生、成神的系统工程由此在法老生前就拉开了帷幕,庞大而漫长的建造帝王陵寝的岁月开始了。

大约公元前2600多年,埃及历史上开始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成千上万的奴隶,成年累月地在此辛勤劳作,他们将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开凿,运输,打磨,雕刻,安放,垒砌……年复一年。金字塔节节升高,奴隶们换了一批又一批……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多么艰辛、漫长、繁复、耗费了多少人力,牺牲了多少条生命!

可是建筑材料呢?建筑设备呢?以那个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为例,它是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达160吨。那么,在这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这么多石头从哪里来?有资料说,4700年前的吉萨高原沙漠,遍地是大石头;有书籍介绍,这些石头全是从离此地10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通过尼罗河靠船运来。导游更是绘声绘色,给我们再现当时情景……但,各种说法都不能完全成立,因为没有让人信服的论据。

而它的设计、建筑技巧及它成型后的诡异之处,更是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能力。现代人对它的定义是:金字塔是一种完全用石头建造的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呈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整体上它是52度的圆锥角度。这就使金字塔稳如泰山,地震也对它无可奈何。现代人还通过科技手段,发现了它几个“巧合”的数据:“塔的高度乘以十亿,就是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塔的自重乘以1025就是地球的自重;它的建筑线条与角度的误差,几乎为零;它的周长跟地球一年相差无几,周长乘以二,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塔底周长除以两倍塔高,正好是圆周率,也就是3.1416,而这个数据,是祖冲之在公元四百多年的时候才发现的。地球的子午线也正好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两极轴心每隔25827年它们正好转一圈,而相同的是金字塔的两条对角线的和,就是25826.6厘米,四舍五入便是25827”。

四千多年前建造的金字塔,就“巧合”了这么多的科学数据,不得不说,这不仅是个奇迹,而且匪夷所思,震古烁今!

金字塔的建造,用到了天文知识,地理知识,用到了力学原理,用到了几何理论,勾股定理,用到了光学知识,抗重力技术……总之,现代建筑需要的科技知识,它几乎无所不包。

金字塔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建造过程,建造方法,内部结构,包括未解之谜等,科学界都已大胆推理或自圆其说,我却还是在想,它是如何建造并有着如此之大的规模?

近现代以来,除埃及本国的科学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国的科学家及探测团队,多次实地探测、考察、并都对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做了很多还原,复制,解释。很多论文,论点也获了不少国际大奖。但,金字塔的设计,建造仍有诸多谜点,谁也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论据,能把金字塔说深说透。

金字塔总不会凭空出现吧!

况且,在金字塔上还发生过很多令人惊悚的事情,譬如,金字塔是不能爬上顶部的,爬上去的人均遭遇不测。从1940年有警方记录以来,已有整整200人试图爬上大金字塔顶部,结果全部摔死在塔下。1989年,一英国旅行团中有一位叫彼特的青年,他不信邪,愣是想爬上塔顶,结果他的悲惨遭遇就成了与历史最近的佐证。

 那么,金字塔又是如何建造到顶部的?建造者们当时就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吗?

还有,金字塔内保存法老木乃伊的墓穴不能进,凡抱侥幸心理进去过的人,也无一幸免,纷纷死去。尽管在金字塔内,至今为止并未找到法老的木乃伊。

对此,研究者们又提出了新的假设:在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可能产生了磁性振荡?宇宙射线?未知能量波动?还是一种未知的,可以命名为“金字塔能量”的物质?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也许文学能解开金字塔之谜。文学天马行空,精于虚构,富于描写,擅长推理,善于言人所不能言,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还可加入些许神话色彩,把一切不可能皆变为可能。事实上,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都为解开金字塔之谜做了努力。大巴上,也不时地为我们放一些再现金字塔成因和建造过程的,非常逼真的电影片段来释疑解惑。但是,虚构不能代替现实,想象不能代替真相。科学需要实证,实证不足就不能做出结论。文学能做到合理地解释,但更没有实物来证实,也就更不足为凭。

当科学被逼进死胡同时,两种假设性的说法就占了上风。一是认为这些金字塔为外星人所造。因为远在4000多年前,没有现代科技,没有大型设备,没有测量仪器,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100多座金字塔,特别是那三座最大的金字塔,无法解释。而近年来地球上多次出现的,变幻莫测的飞碟现象,人类也同样无法解释。两个无法解释,交织在一起,负负得正,可能就能解释得通。另一说法是,这是史前文明造成的。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几个史前期,而且每一时期发展到最后阶段,都是高度文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达到鼎盛。但盛极而衰,最后都会走向毁灭,走向混沌,待下一个地球周期再重新开始,重新进化,重新繁荣。周而复始,绵延不绝。我也不反对上述说法。那年我作为记者曾跟着中央某领导又一次进入法门寺,沾光见到了当时难得一见的金缕衣,解说员在介绍上面的捻金线时,说这线直径仅0.01厘米左右,比头发丝细得多。这种工艺即使现在的设备都难以达到,不知当时手工是怎么做到的,这也是难解之谜。

 既然对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事物用现代科技无法解释,那两种假设就都有存在的理由。

然而,这两个说法也不足信。因为没有支持的论据说明可信,也没有支持的证据说明不可信。其实,宇宙间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还真不足以解释很多事物。

让历史去解释吧!或许后来者会有办法、会拿出证据去证明这一切。

岁月如刀,一晃4000多年过去了,岁月让金字塔苍老了容颜,它风化,侵蚀,剥落,却仍风骨巍然,傲视苍穹。金字塔前的那个由一整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凿而成,长57米,高22米的狮身人面守护神, 4000多年了,仍忠实地俯卧在这里,守护着这里的一切。这也是一个奇迹!也让人心生感慨,肃然起敬。

此时,塔身上下,游人皆兴致盎然,仰望,拍照,合影,全然不顾风沙袭人。我登阶而上,来到金字塔进入地宫的入口处,但见游人出出进进,步履匆匆,神情或肃穆,或虔诚,或敬畏。我之前已有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和在卢克索帝王谷的经历,故而再未进入地宫,只是上下左右,沿着塔阶转悠,围着塔座徘徊。

风又起,卷着尘沙,裹向游人。这场景4000多年来日日如此,亘古不变,显示着岁月沧桑、天道轮回。我看着这一切,脑海中却虚拟着4000多年来,这金字塔下的一幕幕难以重现、却也难以忘怀的场景——锤打凿穿声、皮鞭呼啸声,恶语呵斥声,滚动巨石的号子声,似乎还有外星人的塔吊轰鸣声,机械撞击声……

待驱车再走远些,却发现金字塔依然规整、雄伟、清晰,顶天立地,无与伦比!全然没有了站在塔下看到的石块斑驳,风化和剥落、塌陷。历史也是这样,离得越近,看着越模糊,越容易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只有拉开些距离,让岁月沉淀下来,才能更客观、准确、完整地再现历史场景,才能得到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愿金字塔的未解之谜,和前面所叙的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之谜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一步步逼近真相,解开谜团,最终以令人信服的结论而大白于天下!

作者简介李涛,供职于陕西宝鸡日报社,现任宝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延伸悦读

名家坊 ‖ 王丽梅:印象平遥(散文)

名家坊 ‖ 王丽梅:八廓街的玛吉阿米(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