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小手空空 2020-11-16

  李金坤

春在卖花声里 丰子恺

  杨磊的《一字师》一书列举了古今作家、诗人锤字炼意的数十个故事,点明“炼就一字,警策全篇”的重要性。其中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锤炼的这个“绿”字,便是经典的一例。这个“绿”字究竟美在何处?要探索“绿”字之美,必须先弄清《泊船瓜洲》的创作时间以及王安石那时的处境。

  关于《泊船瓜洲》的创作时间,学界众说纷纭,主要有三说:一、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今江苏南京)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时所作;二、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回江宁,途经瓜洲时所作;三、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瓜洲也作瓜州、瓜埠洲,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南长江北岸,与京口(今江苏镇江)隔江相望。从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知,这是王安石受召回京途中产生的一种渴望归乡的悬想,属乡愁之诗。虽然“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所在的瓜洲与京口“一衣带水”,与钟山(位于江苏南京)也“只隔数重山”,但其中隐含着王安石对此次受召回京再次推行改革能否顺利的担忧,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不定。

  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委实是证明此诗创作时间的重要密码。“春风”一词既赞美春风给江南岸带来一片美好,又有政治寓意,喻指皇恩。宋神宗决心把新法推行下去,故下诏恢复王安石的官职,对此,王安石倍感欣慰,他何尝不希望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改革所卷起的阵阵寒流?再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字。“又”即重复、再一次的意思,既然“春风”喻指皇恩,加之王安石此前已经被宋神宗召回一次了,这次当是第二次召回。由此可证,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再度拜相,依依不舍离开寓居的江宁,从京口渡江到瓜洲时,回望朦胧月色笼罩的钟山,喜忧参半,情不能已,从而写下了《泊船瓜洲》。

  将《泊船瓜洲》的创作时间以及王安石当时的处境梳理清晰之后,再来探索“绿”字之美,便显得有底气了。这个“绿”字究竟美在何处?归纳言之,约有六端:

  其一,烹词炼字之美。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就王安石确定用“绿”字之前的几个字来看,“到”字太露、“过”字太浅、“入”字太涩、“满”字太实,前三个字是动词,而“满”字是形容词,都不能自然、真切地呈现春满江南的景象。“绿”虽然是形容词,却活用为动词,况且这个字本身就灵动、神妙,它既表现了“春风”的神通广大,又形象地描绘出一望无际的江南春色,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歌咏“春风”神功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绿”字是全诗之“眼”,用得精当,全诗皆活。

  其二,画面联想之美。“绿”字色彩鲜明,能给人以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有激发联想的神奇美感。大自然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王安石巧妙着一“绿”字,便“尽得风流”“境界全出矣”;他从春风吹拂后的奇妙效果着墨,从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转化为可视、可感、可闻的鲜活明丽的客观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新绿,一片草香,既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又加深了诗思的情味,给人以美的想象与享受。

  其三,双关比兴之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与“绿”之意象,巧妙运用了“双关”与“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春风”既是实指自然春风之描写,又是喻指浩荡皇恩之虚写;“绿”字既是大地绿色之实录,又是君王恩泽之象征——正因为有皇恩“绿”意的润泽,方才使得归隐钟山的王安石能够再次赴京,去实现他的“改革梦”;如此欣悦之情,以“绿”字来表达,是最微妙、最含蓄、最贴切的。

  其四,富于生命之美。绿色是介于黄色与蓝色之间的中间色,它是植物王国的主要色彩。由色彩文化学意义观之,绿色具有丰饶、充实、宁静、希望的意蕴,能够给人以清新、平和之感,富于生长、生命、安全等意味。如此,“春风”催发之下产生的“绿”意,有了青春勃发的生命活力,也隐含王安石再次赴京推行改革的政治新生命诞生的征兆,细加品咂,耐人寻味。

  其五,弦外余韵之美。如上所述,“绿”字有王安石再次赴京推行改革的政治新生命诞生的征兆,与诗人的欣悦心情相吻合。此为“乐”的一面。可朝廷的保守势力依旧强大,阻力重重,再次推行改革能否成功,王安石的心里实在是没底。此为“忧”的一面。既乐且忧,是客观写照。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他首次改革失败后便归隐于此,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送别》中的“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皆将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既融入前人诗意,也隐含王安石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与“明月何时照我还”形成一暗一明之呼应。沉吟再三,其意愈显,弦外有音,余韵悠长。

  其六,开拓创新之美。王安石将形容词“绿”用作动词,为春到江南传神写照,这种现象在唐诗中很常见,如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丘为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等,然而李白与丘为所用“绿”字涉及的范围,仅仅局限于“瀛洲”“湖上山”,远没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将“绿”与“江南岸”联系起来那般视野辽阔、气象万千、动人心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由于它表述得更为简洁,更因为‘又绿’二字上接对第二故乡钟山的回望,下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悬想,产生了一种含蕴不尽的况味,不仅为春到江南传神,更为去思依依点睛,具有诗学上所说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就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这便是‘创造性的写作’的一个范例。”(赵昌平《美文精读与写作》)

  《泊船瓜洲》的精髓,当以深味“绿”字“诗眼”之美意为核心,玩赏全篇之精神所在,方能得其体要、品其丰美,从而尽情领略“一字之师”的神奇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