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到底是何意思,为何近代大家纷纷质疑

 江山携手 2021-06-10
1/10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

一、重读《泊船瓜洲》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p>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p><p>《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p><p>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p><p>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p><p>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p><p>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p><p>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p><p>一、重读《泊船瓜洲》</p><p>白话翻译:</p><p>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p>
<p>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p><p>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p><p>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p><p>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p><p>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p><p>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p>
<p>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p><p>“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p><p>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p><p>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p><p>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p>
<p>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p><p>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p><p>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p><p>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p>
<p>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p><p>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p><p>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p><p>所以</p><p>但是,</p>
<p>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p><p>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p><p>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p><p>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p><p>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p><p>然后,</p>
<p>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p><p>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p><p>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p><p>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p><p>这就足以说明:</p>
<p>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p><p>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p><p>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p><p>而</p>
<p>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p><p>结语</p><p>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p><p>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p>
<p>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