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没有“叛逆”的保护,我们早就“溺亡”在父母的爱与控制中

 老友手札 2020-11-16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谈及“叛逆”,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可能对于正在努力赚钱、尚在犹豫是否要结婚的一部分朋友来说,这个词有些过分陌生了。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无论是这个词,还是叛逆这个阶段,都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接触和经历的。

“我可太不喜欢你这口气了,所以今天一定要跟你对着干。你说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可只要我保持丁克或者不结婚,那这不就跟我没关系了吗?”

是的,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就不用经历孩子的叛逆期,可叛逆期就仅仅只是在孩子身上存在吗?

我觉得这个想法多少有一些不负责任。但习惯于自己渣自己的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经历叛逆期,而忽略了自己小时候早就经历过叛逆的事实也并不奇怪。

是啊,讨论“叛逆期”这个课题,虽然看起来是针对孩子、亲子,但其实更多的是针对我们自己。

“虽然我也认同‘每个人都经历过叛逆’这个事实,但我觉得针对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呢,毕竟只要联想到‘叛逆期’,我们想到的就是‘孩子不听话’、‘父母很头疼’、‘父母与孩子在叛逆期产生了很多矛盾’等事实”。
我承认在想到“叛逆期”的时候,蹦出来的想法多半是这些,这些也与“叛逆期”紧密相关,而这也确实带给我们一种“所谓叛逆,就是孩子不听话、父母十分头疼”的主观认识,就好像“如何调节亲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孩子听话”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就好像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话;就好像叛逆期除了“孩子是否听话”外,便再无其他含义。

亲子之间的矛盾,确实在这个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再加上,出现叛逆的时期多半是在中学这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阶段,所以父母、周围、社会便对此倾注了十分多的注意力,这确实很容易让我们将视线从“叛逆本来的意义”挪到了“是否听话”。

不过在这儿也不能只看到这些。

虽然在小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些不怎么听话的经历,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比较听话的。而按照这样的模式成长了十几年之后,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父母,也都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之前很听话的孩子,现在不仅不听话了,还开始跟自己对着干,这让他们十分不适应,并且由此开始产生巨大的分离焦虑;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内心也十分煎熬,既想贯彻自己,又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

所以,分离焦虑与不适应带给父母巨大的动力,促使他们想方设法的去“控制”孩子,让孩子回归曾经的“听话”,孩子则碍于生理与心理发展到相应的阶段,必须开始追逐“自我”,与父母期待的“听话”背道而驰,于是一场关乎“是否听话”、“是否被控制”的斗争就开始了,并且这场斗争就现在的观察来说,基本覆盖了大多数家庭。

那么,面对如此突出的矛盾和普遍的状况,我们忽略“叛逆”的本质,关注“是否听话”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我们并不能这么轻率。

“所以你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有些不理解了。”

如果我说,我觉得父母在这个时候过分干预孩子是非常不好的,可能会引发很多朋友的不满。因为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你对孩子的关心和爱都是假的”、“孩子的未来有什么重要的,现在他想干嘛就干嘛,何苦操心管呢”、“你们做父母的,由着孩子就行了,不用管那么多”。

我并没有这样的意思,我也承认孩子在这个阶段是需要引导的、孩子在这个时候的想法是比较幼稚的,以及学习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生少有的捷径。但承认这些不代表就可以忽略另外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在跟很多家长朋友交流的时候,我都会问“你是想要培养自己家庭的继承人,还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按照‘宠物’去养”。

因为我觉得,如果父母总是计较“孩子是否听话”、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总是把“我从来没有亏过孩子的吃和穿”挂在嘴边,那这与我们平时养猫养狗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作为家庭未来的继承人和掌舵者,那连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都没有的家庭氛围、不希望他经历风雨,始终贯彻“你听我的话,就可以少走弯路”的家庭教育习惯、“你不需要、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需听我的就行”的亲子交流模式,能为他的成长带来多少助力呢?

而假设孩子并不去反抗自己的父母,依旧沿用“曾经虽然小有脾气,但大体上还是比较听话”的模式,那“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让他变得一点主见都没有、“连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都没有”会让他变得自卑,且十分敏感、“家人总是为他遮风挡雨”会很轻易地让他因为缺乏一些挫折的洗礼,而在诸多方面“能力匮乏”,那别说在几十年后撑起家庭,未来他能否在刚进入社会时“幸存”下来都很难说。

我知道我知道,这会儿你又要说“那不听话不学习,随后考试怎么办”。但你要知道,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我们不可抗拒的力量。

就像刚刚说的,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其实也很忐忑、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也是很犹豫到底是按照自己的来,还是听父母的。可最终碍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到了相应的阶段,所以内心中“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追求自己想要”、“自己做决定”的声音,要胜过“不如还是听听父母的吧”。

而这个时候也不能忽略刚刚提到的那一点,就是虽然在主观层面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正因为父母想要极力控制我们而受到打压”,可内心深处的生存本能还是会在“父母想尽办法想要控制我们”的时候站出来保护我们。只不过这时候选择的方式,是诸如顽固到底、闭门不上学、离家出走等略显极端的方式。

“你说生存本能,可这个时候父母也没有想要伤害我们,他们想让我们听话、想让我们学习也没什么错啊。”

是的,这确实没什么错。但考虑一下,如果我们就只听话,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那我们的这副躯壳里装的到底是我们自己,还是其他人呢?我思故我在,我连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都没有,那我到底有没有活着,还是我以为我活着,但实际活着的不是我,而是他人的傀儡呢?

所以,这时候的生存本能是为了保证躯壳里的“我”能够顺利诞生,并正常成长,而它采用的形式就是“叛逆”。

可能这对你来说还是有些抽象,那我这样说吧,我们的出生让我们的躯体来到了这个世界,而叛逆期,则是内在“我”的诞生,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不再去听命于其他人,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开始敢于为了践行和保护自己(躯体和精神),而与他人斗争。

当然也就像前面提到的,在刚出现叛逆期、刚开始跟父母对着干的时候,孩子的想法确实多半是不怎么成熟的。因此家人对“让孩子做决定”很是担心、因为担心与不希望孩子吃苦而过分干预,这我也是能够理解的。

但就像有句老话说的,玉不磨不成器,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小挫折,其实就是打磨孩子的锉刀与刻刀。

确实,他可能会吃一些苦、会走一些弯路,但这些经历会让他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想法是需要完善的”。如果仅仅就如诸多家长想的那样,“只要他听我的话就行了”,那孩子依旧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自己就算有错,那错在哪儿、面对当下的问题应该怎么去考虑,怎么去找到解决办法,以及如果做错了,怎么做才能重整旗鼓。

一些经历是必须要有的,没有相应的经历,就很难诞生相应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积累也就永远不会成熟,所以那些在叛逆期迫于父母的压制而继续“听家长话”的孩子,往往在长大后、有能力后会变得特别、特别叛逆。

这个家庭会因为长大后的叛逆承担巨大的损失,可在这时候就只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叛逆期与更年期一样是必须经历、不可能跳过的,因为它是内在“我”建立与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知道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因为自己没有正视过叛逆、没有很好的经历叛逆,所以难以接受孩子突然不听自己话、突然开始叛逆的事实,但是,如何让孩子经历适当的苦、如何在有了适当的苦之后,陪着孩子反思,找到解决办法、和孩子一起平稳的经历叛逆期,这要比“听话”来得有价值的多。

毕竟,所谓的“听话”解决的仅仅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于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帮助。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