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故事】游集镇榆(鱼)上桥的故事

 灵璧家园 2020-11-16

 灵璧 游集镇榆(鱼)上桥的故事

     文/游传化


       位于灵璧县北部游集镇李楼村王巷庄和朝阳镇殷寨村之间的运料河上原有一座五孔石桥,两岸七十岁以上的居民不但清楚地记得这座桥的故事而且亲眼目睹了这座桥的兴衰。据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吸引不少外地好事者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一探究竟。这座神秘的石桥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桥上榆(鱼),榆(鱼)上桥”。

     相传这座石桥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是由河西岸有名的富户王巷庄乡绅王文恭捐资修建的。据说他当年雇用二十八名神錾手(石匠),在东岸的耳毛山上开山凿石,昼夜不停,风雨无阻,历时三年,倾其所有家产,终于在河床上建成这座东西长五丈宽七尺的五孔石桥。因当时耳毛山上有座“庆寿寺”,王文恭常去上香,所以取名为 “恭庆桥”。自从石桥建好以后,大大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出行。王文恭也因修建这座石桥功德无量,名声大震,被十里八乡尊称为“王善人” 。

        到了清朝时期,因为这里交通便利,不但成为水上码头而且是灵邑北部最重要的邑道之一。每日都有赶考赴任,买卖客商、肩挑车推、驴驮马拉、车轿往来,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桥面上的青花石板亦被车轮碾成条条深沟,却仍坚固如初。也不知何时起从石桥的东边第二孔缝隙里长出一棵榆树(掉皮榆,每年春夏老皮都要脱落重新长出新树皮)来,不但枝繁叶茂而且盘根交错,开始粗如碗口渐渐的汲日月之精华,径若面盆,树梢高耸入云,根深桥底,桥和树融为一体,形成一奇特景观,过往行人无不叹为观之。

       据现年八十七岁的殷寨村居民张兴文和王巷庄七十三岁居民王言义说,他们小时候每到春夏枝叶繁茂的季节,都能看到这棵榆树像是给桥面和过往行人撑开一顶巨大的绿伞。他们也会爬到树上嬉戏玩耍,摘些榆树钱回家食用。所以当地人常说是“王善人”的建桥恩德感动了上苍,恩赐这棵榆树以防灾荒之年救济两岸百姓。

      传说树影曾罩到离桥十余里的一户人家院子里,主人为了证实树影来自何方?便放一水盆在院中,哪想到树影立刻映在水里,主人端着水盆里的树影一直走了十几里终于来到桥上找到了这棵榆树,从此便被乡民称为“荫庇十里、叶济一方”的神树。还有传说有人夜里亲眼看到一条长约七尺的大虫(水龙)横卧在桥上,看到有人来便腾空而起,然后缓缓钻到桥下盘踞桥墩。因此这座桥也被周围百姓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越传越神。从此榆(鱼)上桥,桥上榆(鱼)也把原来“恭庆桥”的名字给替代了。并且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来此一看稀奇。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灵邑北部的神奇风景之一。

    可惜到了1958年夏暴雨连连,洪水泛滥。两岸农田大面积被淹,运料河床急需加宽。当时的九顶公社奉上级指必须先毁桥泄洪。但是当地百姓无人愿拆。情况紧急为了确保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公社负责人只得带领几十名民兵用铁撬、大锤、钢丝等下河拆桥,因桥身坚固、桥石硕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桥石撬开,就在石桥轰然倒下和榆树被连根掘起的那一刻,两岸百姓纷纷跪在岸边烧香磕头祭拜“桥上榆(鱼)榆(鱼)上桥”的逝去。

     从此这座历经400余年风雨见证三个朝代更迭(明、清、民国)和闻名一方的“桥上榆(鱼),榆(鱼)上桥”的景观,彻底的消失了。此后两岸居民一直靠摆渡来往。直到2005年县政府才在这里重新建一座新大桥取名为“同心桥”。


(本文作者系灵璧县红杏诗书画院秘书长游传化先生)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镇霸王桥的传说

【灵璧视点】安徽卫视记者带我们走近“灵璧足浴女死亡”真相

【灵璧反腐】有消息称:灵璧县渔沟镇党委书记张会或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灵璧故事】史话灵璧游集

【灵璧故事】殷拔贡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