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老屋

 灵璧家园 2020-11-16

    乡村记忆——老屋    

  
 文/游传化

      说是老屋,其实也只是四、五十年的光景,但她却承载了那个年代人的所有快乐与无奈。我们这里的老屋大多都是土墙草顶,别看她简陋,但她却是那个年代农村人家里最大的财产,一般人家都是倾其所有再东凑西借才能建成的。


      农村盖屋先要选址,我们这里大都是座北朝南俗称堂屋。地址确定后先要垫宅子,那时候平板车还很少,都是用土筐、布兜抬或者用独轮车从村外的土塘里推来泥土,加高屯垫,目的是为了防潮防水。


     宅子垫好后,就要请来工匠撒灰放线确定房基的长度和宽度。还要找来村里几个壮汉抬着石磙喝起号子行锇打夯。接着就用石头垒起周围一尺来高的践基。然后就要用土和麦草一起和泥,加草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墙的韧性,泥一定要和透,一般都是一边洒水,一边用铁齿抓钩搂刨,一边赤脚在泥里用力反复踹踩,俗称踩墙。然后再用铁叉,一叉一叉挑泥一层层沿着垒好石块的践基上加高。一次大约只能踩到一米高左右,俗称“一转墙”,只有等晾干后,才能继续(踩第二转墙)加高。就这样一般要两至三次才能把墙体踩好。最后踩制“一转墙”就是两端的山墙。山墙踩好以后就算“四檐齐”了。

      大约过上半个月,墙体全部晾干以后就要请来木匠叉梁顺棒了 。我们这里都是用三根粗木椽支撑的人字梁,用五棱或者七棱横棒。(后来盖的瓦房就要九至十一棱棒了)通常三间屋做两架梁就够了。上梁卧棒那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亲邻都要来祝贺的,被称为“贺梁”。当然中午是要置办几桌酒席的。等梁棒卧好后,就要挂上红布、贴红联,放鞭炮。红联一般要写“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恰遇紫薇星”、“金梁顶玉柱,紫气绕乾坤”和“吉星高照”等。木匠还要在梁上撒馒头或喜糖俗称“滚梁馍”。有的木匠嘴里还要唱到:“鲁班先师法道高,盖起楼房高树梢。黄道吉日馒头撒,家里代代福寿高。”接着就要由茅匠们苫草了,笘草就是用芦苇、秸秆、麦草等由房檐往上一层草一层泥地一直从前后两面房坡苫到屋顶,最后屋脊和山墙两面都要用石灰活泥抹上宽约五十公分厚的一层灰泥俗称“压脊”,这样一口新屋就算竣工了。


     草屋虽然简陋,但是冬暖夏凉,御寒保暖,遮风挡雨。


     春天来了,燕子在梁上叽叽喳喳,飞来飞去,筑巢打窝,和人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夏天,外面太阳似火,就连地里的庄稼都被烤得低了头。但它却晒不透草屋,屋内依然阴凉舒适。人从外面干活回来,喝一气凉茶,手执蒲扇,慢腾腾地摇着,躺在床上别提有多惬意了!


     秋天,房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通红的辣椒和金黄灿灿的玉米,就像一幅最美的乡村图画。


    冬天来了,尽管外面北风呼啸,房顶也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草檐下挂起了一条条尺把来长的凌冰,但屋里却暖和极了,大伙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舒适休闲。


     进入腊月,虽然那时候人们家里都不富裕,但是房檐下也会悬挂着少量的鱼肉,门两旁挂得最多的是系在麻绳上的串串豆腐,招惹来一大群灰喜鹊在门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悠然地坐在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拉着家常。好像这就是那时候农村的冬季景象吧!

      接着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是鲜红的春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对联。门头上挂满一排红绿相间的福字,屋里屋外所有的物件(面缸、面盆、案板、锅屋、锅台、风箱、水缸、猪圈、大树......)都要贴上红红绿绿的春联,那种特殊的年味和快乐是今天的人们无法体会到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屋早已被砖瓦房和如今宽敞明亮、豪华气派的楼房所替代,但是人们依旧难忘那快乐和清贫的草屋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