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记忆】记忆中的灵璧马车站

 灵璧家园 2020-11-16

无法恢复的交通施备——灵璧马车站

文/张少秋



     灵璧马车站成立于1956年,是城市工商业改造的成果,属公私合营性质。先后隶属工商联、交通局,1979年前一直延用马车站名称。

     1980年搬运站并入时更名为县搬运公司;1986年又更名为县运输公司;1994年由于刘传飞架构的一汽关系发挥的重要作用,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卢荣景同志两次到灵璧专题调研,并亲自撰文:“推荐一个产权改革的好典型”,灵璧县运输公司遂更名为“灵运集团”。

     在我的记忆中,灵璧马车站占据了灵璧城最好的地理位置,是南关桥里边沿城墙向东再折向北,与灵璧中学现在的水塘西半截连在一起(水塘往东大约20米,有石基础土墙相隔),大门面西正对炭厂(石油煤建公司)的路。而沿街往北不足30米有几家人家缩在马车站和国营旅舍中间,整个马车站呈葫芦瓢型,瓢把歪向西南。院子大约有30余亩地,东半边是草料场。每年机关干部要缴十几斤干草,马车站的师傅也用抬称收草(两人用棍抬的大称,一般能称到二、三百斤重量),冬初院子里会堆起七、八大垛草。那草垛高如屋脊,东西卧向,十余米长,蔚为壮观。

     这里一般不让小孩来玩,怕是弄脏了草也为防火需要。我喜欢来玩的原因是喜欢马,电影里的骑兵冲锋那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镜头,奔跑中马的刘海分鬃,抑或咴咴嘶啸、扬蹄直立都是那么威风!那么令人钦佩!灵璧马车站的马不是战马但依然让我如痴如醉,它们温顺,任劳任怨。进得站来不用鞭指便会找到停车位置,静静等待饲养员(副手)逐一卸装。先卸梢马(在前面的马,一般为两匹梢一匹驾称三套车,三匹梢马的右边一匹称为拉边梢,是刚教套,如今话就是跟班实习),后卸辕马(体壮、听话、有责任感,两车辕中间的,俗称驾辕)。解开枷板(装具:5、60公分长槐桑硬杂本,毎根粗约4公分,掏上两个眼穿上生皮质索)、肚带(梢索中段的皮带,用于防止梢索打弯缠马腿)、套脖(有叫围脖的,生皮质缝制10公分粗细,呈椭圆形,上口可开,用于套在马脖以减少摩擦),牵出来让它在松软土上打滾。它左翻右翻,拧脖蹬腿,洗尽征尘,好不娇柔。末了它翻身起来抖掉尘土,然后眼巴巴等着饮水喂草。

     灵璧马车站有20多辆两轱辘胶轮大车,也有几辆四轱辘的,驾辕的一律大青骡子(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马生的称骡马,驴生的叫驴骡,温顺仁义,吃苦耐劳)或壮马(公马,母马叫胯马),梢马一般是母马。经常可以看到马车后面跟着马驹,时而跑下路边啃食青棵,时而撤欢追撵。母马盼顾留连,不时嘶鸣呼唤,母子情深足见一斑……对于这样调皮的马驹,既使糟塌点庄稼也没人生气,因为他们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拓土开疆冲锋陷阵,耕作乘骑无怨无悔,人们爱之有加,再说那时地里庄稼全是生产队的。稍大些的马驹则是要拴上脖子随行。

      我肯去马车站玩不仅可以看马的鞠态,也能看到工人师傅的辛勤劳作。象铡草,钉马掌,刷马,剪鬃。铡草是两人的活,一人扶铡把,两腿前弓后蹬状。一人蹲铡旁,双手熟练搂实住一小梱草按在铡口,站立者双手往下力压,只听:“磕吃,咔嚓,忽嚓”!周而复始,铡边翻腾一片草花。铡是由铡墩(楝、榆整木剔槽而成,铡口帮铁,口宽半寸,略长与刀),铡眼(铡墩前端横贯的洞,安有铁圈,是刀的支点),铡钉(头细尾粗的锥形钉,用于组配固定铡刀),铡刀(长约1.3米,刃薄背厚略弓)组成。这项工作技术性强,要求配合默契。无论鲜枯草搦的不紧铡不碎,下压力度、速度要稳、准、匀、快、狠,否则误工不说还极易发生铡手事故。

     钉马掌是几个人的活。牵来溜过的马上架子,温顺的把缰绳拴横梁上,拿来马凳(整圆木带支腿)捧着马蹄,用抓钉锤起掉旧钉、掌,再用肩铲(专用切削马蹄角质的铲,50公分长把带横担,抵肩上使用,俗称肩铲)修整后重新钉上。调皮的马就要用绳绊上,使它不能趵蹶子,几人强行换掌。

     刷马就是驭手和马建立亲和关系,溜马后用铁制马刷(类梳子)为马梳毛,每到这时马总是“突突”打着响鼻,自在的提腿摇尾。剪鬃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犹如小孩子不爱剃头。马除了反抗外还会生气,不吃不喝,甚至罢工。总之马这种动物很通人性,对人类很友好,对主人很忠诚。

     马灯不是用来照明的,因为挂在左边车辕闸把下方又不聚光,我认为还会绕花马眼,据我判断它的功能象今天的汽车示宽灯,只是招呼劲。右车辕下悬着车铃,所谓“车动铃铛响”熟语就由此而来的。夜深人静,马灯悠悠,为暗夜带来光明的希望。车铃叮当,传递着勃勃生机。因和马车站算近邻,惯听车铃马蹄,二里之遥我甚至可以分出轻重车来。毎当我陶醉,奶奶总是咋呼:“不学好!长大想当马子”?初时以为是赶马车人的副手呢,后来才知道马子是“土匪”的别称,奶奶是怕我象探子一样专练“辩声”。我见过赶马车的睡着了,马拉着空车自己回来的,也就是人常说的老马识途。我崇拜马,灵璧马车站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也为灵璧的繁荣做出了不少贡献。1958年泗永路改道(以前是穿城而过),同时建立汽车站(今京华大厦),南关外(今光明大街北端)也设有多家马车档(大车店),驻车、歇马、起伙(车夫带有干粮溜一下,丰盛的或下点面条)均一家可以完成。相比其他东、北、西关的冷清,南关汽车站,马车站显得非常热闹,真算是人欢马叫……

      灵璧马车站的骡马都是有户藉的,每月定量供应粮食,大多是黄豆、豌豆、小黍秫(高梁),比人的待遇还高呢。那时除了马车站有七、八十匹马以外,石油煤建公司,生资公司也有自备的马车。到了1970年各公社拖拉机站相继建立,轮式拖拉机投入运输,使用几千年的马车功能被弱化。1971年始灵璧马车站的车马逐渐分配到九顶、渔沟、高楼、冯庙、韦集、长集、尤集公社稍大些的供销社,继续担负运输任务。1975年起又逐渐转移到集体经济较好的大队、生产队。到了1979年初全面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分产到户时大牲畜被分的不成犋,马车成了累赘。到后来那些马也不知所踪,马车均遭斧劈成了柴薪,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马车嗄然终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浪花。灵璧马车站也完成了使命,于1980年华丽转身,后来成为全囯运输业的领跑者。

     不见咴咴引颈啸,唯有青史留倩影。灵璧马车站没了,可马的形象却没有被磨灭。我常梦里沉浸在挥鞭催马,奋蹄得得的意境里,也常为没能收藏一挂马车感到遗憾。2005年我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胡同惊喜地发现一辆马车,驾车的骡子兀自独立,闭目养神,根本不屑我的存在。驾车人在捡折迁的墙砖,这情景与都市建设构成强烈对比。只不过那马车是俄式小四轮(只一匹驾辕马),而且全是铁质的。婉惜之余,我从驾车人那得知京郊仍有不少这类马车,万儿八千的能买上一套。可到了2015年我再去找寻却一辆遗存皆无,空留一个念想……马还是我祟拜的对象,马车依然留在我梦中。

本文作者:张少秋,男,汉族,1955212日出生在灵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