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游记】灵璧游先生旌德一行,带回了满满的感慨(上)

 灵璧家园 2020-11-16

旌德归来话牌坊

文/游传化



(上)

   前不久,有幸受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之邀,去皖南旌德参加笔会,恰巧主办方第二天就安排我们去具有皖南特色的千年古村江村去采风,使我得以与闻名遐迩的江南牌坊近距离接触。

   江村山川灵秀,风景绝美,文风昌盛、英才辈出。史载,仅明清时期,江村就出了一百二十六位进士,为国家递送了一批优秀的官员,素有“高官代代有,人才辈辈出”的美誉,不愧为安徽“进士第一村”。

   出于封建国家宣扬皇恩、激励民众的政治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宗法荣耀和为国尽忠思想,各地兴建了许多内容主题多样的牌坊。江村出来这么多有功名的人,村中牌坊一定不少,我带着好奇向村中央快步走去。远远地,两座矗立在老街中央,威武高大,写满了岁月沧桑的牌坊,引起我的浓厚兴趣。

   这两座牌坊被称为“父子进士坊”,是为了旌表江氏族裔第四十八代江汉和第四十九代江文敏父子俩先后考中进士、又同朝为官而立。其中一座为父坊,即江汉进士坊,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高八米,两柱净跨三点三米,为两柱三楼石质牌坊,石雕上刻“双凤”表示父子同朝为官,下刻股麟耀日及双狮戏珠,整个石坊基本完好。子坊即江文敏进士坊,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高八米,两柱净跨三点二米,亦为两柱三楼石质牌坊,横梁一面书“青云直上”,一面镌“金榜传芳”,顶书“恩荣”,昭耀其上。父子牌坊一时传为佳话,父子同中进士又同朝为官成为江村及江南激励世人的典范。据村中老人讲,历史上江村曾有十八座牌坊,其中“圣旨”坊十六座,“恩荣”坊两座。

   封建社会的牌坊蕴含着哪些丰富的知识?我对牌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深入探讨探讨。深入研究牌坊的等级、规格、规模以及作用,我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个牌坊知识的天地。

   牌坊是封建社会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立的建筑物。它不仅标榜功德,彰显功名,传播封建忠、孝、节、义等礼教思想,还承载着鼓励读书科举、光宗耀祖丰富思想内容。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建立牌坊绝非易事。想立牌坊首先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从明代开始,建立牌坊就已经由政府负责审核批准、统一管理。申请人提出建立牌坊申请,呈交地方官府批准后,再由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由皇帝亲准才可以兴建,最后才决定是官方出资还是个人出资建立。因此立牌坊是一件极为庄严、隆重和荣耀的事情,当时人们都把立牌坊视作非常光荣和值得炫耀的大事。获此待遇的人名誉、身价倍增,社会地位会有很大的提高,整个家族甚至几代人都无限荣耀。

   那么牌坊形式有哪些呢?大致有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节孝道德牌坊,三是光宗耀祖的家族成就功名牌坊,四是街道入口和寺庙门前的标志牌坊。

   牌坊规格和等级上也分为四类:敕令而立(敕建)、圣旨恩准、恩荣及身、御制(御赐)。所谓敕令建立,是指皇帝口头恩准,没有成文,要申请人自己出资建造,这类多为民间的节孝坊。而圣旨恩准,是指皇帝以书面的形式下旨批准,也要申请人自己出资建造,多为对有功臣民或有显著节孝事迹者主动提出而建立,以示皇帝旌表。恩荣及身,则谓受皇帝恩宠的荣耀而建,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由申请人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兴建,多为褒奖有功重臣。御制或者御赐,就为最高级别了,要皇帝亲批,动用中央财政,全额拨款建立,为皇帝钦表特殊功勋的忠义臣民。

   牌坊材质也是有讲究的,有木牌坊、石牌坊、砖牌坊、琉璃牌坊等多种不同材料构建的牌坊。

   牌坊建筑规模上也有很大区别,单门、三门、多门以及碑式牌坊,主要看牌坊的规模和等级。

   形式上,牌坊具有丰富内涵。

   例如,普通百姓通常说的“贞节(孝)牌坊”,是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封建社会提倡和宣扬妇女应守其妇道,不仅指妇女在丈夫死后守贞不再嫁人,还包括肩负起将孩子抚养成人和孝敬公婆的义务。所以“立节完孤”的女子是最受称颂的。特别是孩子将来当了官,成为被立牌坊的女子家族一生乃至几世的荣耀。故而贞节(孝)牌坊就成为节妇烈女们一生最高的追求,也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是现代社会女子无法体会到的。而能够得到这个荣耀是以女子守节为代价。

一般说来,守节女子分为节妇、烈妇和烈女。

   节妇,是指丈夫死后不改嫁,养育遗孤,善待公婆,终身守寡。烈妇,是指丈夫死后尚无子女,妻子以死尽节,当然烈妇有的是为情自愿做的,也有的迫于封建社会的压力。烈女,当然是指女子没有过门就死了未婚丈夫,为了守节而“殉夫”。这些节烈者被统治者大力表彰,予以褒奖,所以民间便出现众多了“贞节孝牌坊”。贞节孝牌坊的规格多为“圣旨”或“敕令”,建筑材料以砖和石材居多。因为这类牌坊造价昂贵,一般家庭承担不起的,所以规模可以量力而建,因此当时民间也出现了不少碑式牌坊。

(未完待续)

(图片由游传化先生提供)

                   


(本文作者游传化(尤传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红杏诗社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谣)申报人、灵璧红杏诗书画院秘书长、灵璧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审核小组顾问、政协灵璧县第十届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