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家园】灵璧这个乡镇的前世今生

 灵璧家园 2020-11-16

沧海巨变慨而慷

——下楼镇的由来和变迁

文/金陵



  提起灵璧县下楼镇,没有人会把它同一片不毛之地联系起来。更没有人想到它和深圳的建设时间几乎相同,短短三十多年,只有数百人口的小村庄,竟以深圳速度追赶出一个有着勃勃生机和宏伟前景的繁荣小镇。

  下楼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百年以前,元末明初,天下初定,连年的征战和灾荒使中原一带大片区域荒无人烟。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原籍山西崆峒县曲沃一带的张姓始祖张铭带着三个儿子向徐州一带迁徙,因为不能留居在同一个地方,子孙分散各处。张铭的玄孙张大裕移居羊山夏楼,也就是现在下楼镇杨山村的下楼庄。

(夏楼张氏族谱)

  据张氏后人介绍,张氏家族搬迁到此地时,这个小庄已经有了一户姓夏的人家居住在杨山西侧,张氏家族随着子孙繁衍,后代越来越昌盛,而夏姓人家却因某种原因从这个村庄消失。

  下楼地名的由来已经失考,某一权威版本采用了传说:下楼境内的杨山脚下曾有杨姓人家建有土楼,人们经常从此经过,因此将村庄称之为下楼。此说法有诸多漏洞,首先:下楼庄和杨山庄分别为两个村庄,七十年代以前,下楼庄和古城、谭楼、小徐家为一村。杨山属于丁阁村。七十年代后期,安徽省进行“学大寨,赶郭庄”,杨山作为入驻点,同时把杨山、下楼、吴楼、小徐、朱楼并为一村,杨山方称为杨山村;其二:下楼杨山自古至今没有杨姓人家,杨姓迁移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杨山庄以李姓为大姓,徐姓次之,后来有张姓迁到杨山一带。其三:下楼庄的主要姓氏为张姓,位于下楼庄西部的张氏祠堂(位置在原来的杨山中学西侧)历经修缮至今仍在。

  下楼庄的张氏后人在清朝时期续修编纂的家谱封面和内页中,明白无误的写着“灵邑夏楼”和“移居羊山夏楼”。清朝编纂的《灵璧县志》中,下楼境内的杨山写作“羊山”,谓“卧石如羊”之意。族谱作为家族最重要的历史资料对后代传承,地名的写法绝对不会出现谬误。

  但遗憾的是,作为灵璧县最为重要的镇直机构,下楼镇经历“夏楼”“下楼”两种写法的过渡,虽然镇几届领导很希望能以“夏楼”定名,但因为需要种种变更手续,变更代价太大,最后还是以“下楼”定名。“下”字笔画简洁,寓意简单,没有“夏”字厚重大气,历史底蕴深厚。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朝,是史书中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中国常以“华夏”代称,《说文》中解释:“夏,中国之人也。”夏季也是四季之中最有活力生长最为旺盛的时节……历届相关领导虽曾作过种种努力,最终未能定为寓意深远的“夏楼”,不能不说是下楼镇的遗憾。

  1958年撤区划社至1980年区驻地正式搬迁到下楼之前,王集一直是下楼镇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王集地理位置偏南,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许多时候都是徒步行进,如果召集下楼北部的一些村庄开会,干部们要起得很早赶过去,晚上还要奔波很久回去。

  按照从西北的岐路陈村与东南的庄圩村,东北的火神庙村和西南的红山头村庄测算,下楼庄几乎在这四个边界村庄的中心。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地理位置比较合理,党委成员研究再三之后,上报申请搬迁政府机关所在地——从王集搬迁到下楼。经过县委和地委慎重研究考虑,于1979年12月,区驻地从王集迁至下楼。1980年下楼街道起集,农历一、三、六、九日逢集。1984年10月,增设下楼镇。1992年撤区并乡,下楼镇、王集乡、程庙乡、丁阁乡、落涧乡、谢楼乡组建为下楼镇至今。

  当时的镇政府所在地一片空白,盐碱地里长满旺盛茂密的杂草,没有可以立足之处。修建办公室时,班子成员在荒野之中搭建大棚,办公吃住都在大棚里,几把椅子就当成一张床。水泥堆放在数里地之外的粮站仓库,常常干活的工人还没有来到,作为第一书记的镇领导就已经到粮站把水泥用板车拽了回来。

  第一排镇政府办公用房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起来(至今镇政府院内那排青石修砌的房子依然牢固的站在那里,见证着这块盐碱荒滩的沧海巨变。

  最先建立的厂矿企业是磷肥厂,然后在鄂山建立水泥厂,王集村的窑厂被下楼买下了产权,面粉厂也开始生产。为了大力发展社办企业,很多公司都来到了这个新兴基地。

  为了更好的规划下楼建设,以灵房公路为轴,原本设计的二十米街道经有识之士指出太窄,拓展到三十五米。六百米长的东西街道延展有几里地,下楼中学到八仙桥之间形成一条南北通道。政府各个机构和机关单位都安置在公路以东,商业和厂矿企业安置在公路以西。八十年代,王集供销社迁入下楼商业街道,下楼镇初具雏形。

  2008年,投资三千多万修建的步行街投入使用。彩砖路面,路灯完备,街道两侧是三到四层的商住楼,极大的方便了周边群众。同年,居民由砖、木结构改建为楼房,各个村庄实现了水泥路面铺设。

  2011年淮河路建成,长1200米,宽30米,中间20米水泥路面,两边各五米彩砖人行道,高杆路灯68盏,沿街两侧商住楼316套。建筑面积四万多平方,有近百个摊位可供商户使用。

  2016年,全镇实现精准脱贫252户,918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亿元,固定资产7亿元,财政收入936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下楼镇越发显示出便捷优越的地理条件。S201省道从境内穿过,连接国道G104。相距徐州观音机场10公里。与徐州市仅仅相距40公里。

  经过扩大镇区面积,促进人口集聚,充分发挥小圩等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带动作用,统筹抓好全镇新农村建设,推动环境保护,全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小区密集,配套设施齐全,新建成的环保公厕投入使用,高楼林立,大的商家进驻商业街,给顾客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务;人均收入大幅度攀升的同时,镇政府不忘创建精神文明,村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离开家乡日久的故人回到下楼,会因为变化太大而倍感震撼。

  当初的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年轻、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下楼镇作为县北最为边缘年轻的乡镇,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犹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谱写出一曲传奇之歌。

  

谢金陵,经商,曾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辽河》《荷塘月》发表小说散文若干,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