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杂谈】语言这支矛

 灵璧家园 2020-11-16

语言这支

文/卜凡



1)

  朋友一路上都在强忍着泪水诉说着在这一段婚姻里语言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我从她那些哽咽着又有些断续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沮丧、无奈、和痛苦,那些当初给予这个新生家庭的爱还依然很深刻,而对于踏入婚姻时的信心和美好憧憬在她的叙述中早已荡然无存,我很难从她如今的脸庞和眼神中看到快乐。

  我不知道曾经那么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一个人怎么如今变的如此胆怯甚至怀疑自己,她说自己简直像是得了忧郁症,上班时在办公室里常会发呆,记忆力也不像从前,对于争吵和冷暴力她只想逃离,甚至无数次动过轻生的念头,但想到娘家的人,好不容易把自己抚养长大的母亲和总是疼爱自己的姐姐,她不敢,因为踏入婚姻,那些曾经的好朋友如今也都很久不在联络,找个人诉说心中的苦闷也早已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

  我侧身去看她,只见她盈盈的眼眶里蓄满的泪水,辛酸而又充满着沮丧,我只得再次握紧她的手,好借此给予她一些对生活的希冀和力量,尽管这对于婚姻给予她的伤害来说微不足道,但我也想让她感知到生活里并不仅仅只有婚姻。我这朋友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家庭更是尽心尽力,可能是从小在单亲家庭的生活中长大,所以对安定的家庭、美满的生活有着异于常人的韧劲,自从踏入婚姻后,一切来自于家庭的伤害她都是一忍再忍,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及,但是语言的伤害,是慢性毒药、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制执行的刑法,是一种非武力的暴力行为,它比一切利刃都锋利,比一切刻画于身体上的伤痕都更痛、更持久。

2)

  我想起很久前,帮一位朋友管理一家辅导机构,辅导的对象是来自于在校1——6年级的小学生,辅导的内容涵盖教学、心理疏导以及兴趣爱好和好习惯的培养,当时的情况也曾经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常常收到来自于一些家庭的再三恳求,希望校方可以接纳他们眼中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家庭大多是做生意的也有是单亲的,但其情况大都一致:那就是都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还有就是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成龙成凤,那种渴求的眼神,更多的仿佛是他们极力渴望着自己成龙成凤,无一例外的,那些站在一旁的孩子们眼中总有着一种怯懦和彷徨无助,有甚的眼神和肢体还处处透着抵触和逆反。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熟悉和辅导当中,有些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在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则是开始极度依赖辅导老师,常常一题作业还没写完,问题就提出了三四个,于是在那些写完了作业又完成了其他项目的孩子差不多被家长接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留下来的总是那些问各种问题又有些好动的孩子,这时候你在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再次辅导时,他们就会很乖巧伶俐的发挥他们的小脑袋,学习的专注力很强,学习速度也变得很快。

  但这中间也不得不说下,那些孩子的心理大部分都很依赖对他们温声软语又很积极鼓励的老师,而总充当严肃教官的老师,大多数的孩子们总是不太喜欢也不敢靠近的。长时间下来,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在这些孩子得知自己的父母已经抵达学校的时候,他们俨然会立刻变成另一个他们,乖巧、沉默,甚至于是有些是畏首畏尾还有些木纳的,你发现,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变得不集中,问他们的问题也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沉默。

  在老师长时间耐心的疏导下,他们才勉强把作业等一些列项目完成。但等待他们的,是来自于父母的不分场合下的责备和谩骂还有诸多因为达不到期望值而情绪失控的打罚。但那些孩子又有什么错呢?他们需要陪伴、需要爱和关注,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希望他们在对于孩子的各种问题上能够多些耐心、多些理解,毕竟,每个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行为以及承受能力,都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我们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时常告诉自己,说树叶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在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及时的原谅自己,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那么,孩子们呢?他们就应该相同吗?他们就必须要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吗?承认吧,那是以我为中心的一种自私的表现,是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情绪管理失控的体现!

3)

  我曾经看过一篇演讲,内容是关于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不够耐心,不够稳定,在打击中成长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甚至于犯罪,而那些在爱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就算后来没有事业辉煌的成绩,也必然比别人更懂得爱的意义,他们更懂得包容他人、理解他人,他们的生活也更容易美满和睦,其乐融融。在演讲当中,那位讲师说了一番话很触动我,她说:“父母在外受到一切不平等的伤害,回到家时看到孩子调皮贪玩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忘却自身的负面问题,对孩子进行一些无意识的语言攻击,但是,承认吧,是自己情绪管理不到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对孩子的不公平待遇。

  承认自己情绪管理不到位,真有那么难吗?如果有一天你变老了,只能在轮椅上浑浑度日,孩子们因为在小的时候常常体会和感知到的是来自于你的语言的抨击,那时候你曾经告诉他们说那是爱,如今,你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甚至忘东忘西,孩子们上班前交代你要几点几点钟吃药,下班晚归时见你饭也未吃、药也没吃,不免大声苛责于你,怎会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怎么会连药和饭也都忘记吃了的时候,你一定会伤心难过,但那时,孩子们也会这样说,我这样大声对你说话都是因为爱啊,在我小的时候,你曾经不止一次的这么教育过我,你说那是爱!”

4)

  我们常常在生活当中陷入一个误区: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我的爱人”、“他是我的孩子”,理所应当的他们会帮助我们,无条件把爱赋予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这个人,我应该以同等的爱回馈给他。

  那么试想下,同样的,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是无条件的依赖和信任父母,妻子或丈夫是因为爱而包容彼此,家庭则是剪不断的血缘关系网编织的温情港湾,在这些关系里,若一方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还将感情垃圾以及在外所受到的种种误解如数倾倒给最亲密的人,还觉得对方给予拥抱和亲吻都是因为“责任”、“义务”、“理所应当”,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在外人对自己做出相似行为,反而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那么,所谓的亲密爱人、亲子关系等其实也只是可有可无的一个标签而已吧。

  不要把自己不幸福的人生用语言传递给孩子,因为会被复制;不要把自己习惯性的负面情绪用语言发泄给身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因为那无异于在犯罪!在你所有所有无意识的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你已经将你所带来的伤害最大限度的影响和带动给了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孩子,并且无可挽回。

(作者简介:卜凡,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宿州市民俗研究会研究员,花艺师,心素如简FLOWER创始人,灵璧蓝天救援队成员,93年生,热爱文学与公益,近年多在一些网络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