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4.考试之后话习惯

 一花牧场 2020-11-17
244.考试之后话习惯
 
第四单元练习是带回家写的。
我用三节课时间批改,做得好的孩子,非常出色,但也有部分孩子完成得不尽如人意。有的是习惯为之,有的则是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孩子是因为态度。
完成得最好的是小赵同学,97的高分。基础和阅读全部正确,只有作文扣去三分。
秘诀在哪?无他,习惯好而已。
到了五年级,不再是一二年级那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五年级的语文如同一张巨网,密密麻麻,需要孩子们从中提取知识来回答问题。最终回答得如何,靠的是习惯。
有哪些习惯,需要继续强化呢?
一是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笔记是思考的痕迹,也是存留知识的最好方式。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样的道理,语文的课堂,也是充满着发散思维的课堂。我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却不能让“个性化”脱离语文的疆域,进行天马行空毫无边际的想象。课堂笔记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建立学习的边界,无论课堂行走至何处,始终有一个磁场就在不远处,不至于学习落入不着边际的错位中去。
课堂笔记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笔记是知识,而记录则是能力。笔记清楚,则意味着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那么,课堂笔记记什么?
1.记自己有困惑的问题。翻开小赵的笔记本,字迹清秀,内容丰富,而且,她常把自己不太明白的问题及时摘录下来,偶尔与同学讨论,偶尔会来问老师,然后进行解答。
2.记录答题的技巧。答题是需要技巧的。都说教材是例子,我们需要利用好“例子”,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学习,学什么,怎么学,有时候就会渗透在每一堂课中。技巧可以训练,技巧背后的文字表达本身,也是一种技巧。如第四单元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他的爱国的?有的小朋友利用了序列号,答题思路清晰,而有的孩子却密密麻麻一大片,毫无章法。我在黑板上罗列了三种答题方式,并写下“优”“良+”“差”三个档次,小朋友们记录在案,复习时翻一翻,那就是很有效的提醒。再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很多孩子不懂“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其实,这样的解释同样是有技巧的:先回答本义,再连缀“文中指是什么”。这样的方法,要不断复现。无疑,笔记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之一。
3.记录课文的架构。翻开小赵同学的笔记本,她给每一篇课文都作了笔记,甚至写得比我的板书设计还要精彩。她的绘画水平在班级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对课文的架构,排列和组合颇为巧妙。这样的记录,可以锻炼孩子们的空间架构能力。别看只是几个字而已,实际上,一篇文章的架构,就像一幢建筑物。孩子们把建筑的原理搞清楚了,那么,一整幢房子的样子也就在心里了。
4.记录含义深刻的字词或句子。现代文阅读的难,就难在理解含义。有的孩子总是回答不到点子上。其实这与语感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很有关系。第四单元的练习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第一年,种下一百棵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五十多棵槐树,无一存活。”这个句子中,“全死了”“无一存活”的意思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个别孩子就是联想不到岛上的环境恶劣,而只在“用语不重复”上作文章。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抓到语言文本的内核。这是需要锤炼的,需要从平常的语文课堂中不断地挖掘字词或句子背后的深意。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从天上飞下来掉落到头上的。时时思,常常记,便会逐渐形成语感,而不是远离句子的核心做些无关痛痒的解答。
二是巩固复习字词的习惯。到了五年级,课堂上虽然弱化了字词学习,但是不代表它们是不重要的。相反,字词掌握不扎实,就会导致基础部分大量失分。只是,字词若只停留在音和形上,显然是不够的。还要理解意思,不理解的怎么办?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都是极好的习惯。比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有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很多孩子很容易把“人材”写成“人才”。而且,就连搜狗拼音输入法也自动跳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人才”和“人材”是有区别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材是指可造之材的意思。“人材”经过精心雕琢而成为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材”,是龚自珍对当局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不要拘泥于形式来选拔人材,也是希望有更多机会给予可造之材施展他们的抱负,建设我们的国家。这些容易错的字词,就要反复巩固,追本溯源,最大限度地拿到基础分。
三是完整答题的习惯。语文答题与数学答题一样,也要讲究完整。有的孩子在答题的时候非常吝啬,多写一字也不愿意。语文阅读题中,常常出现类似的题目:这个句子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你认为他说的话对吗?……答题习惯好的孩子,就会这样回答:这个句子给了我这样的启发……或:我认为他说的话是对的(或错的)……
第四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多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题目:请你结合以下资料,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好多孩子回答时,有“因为”,没有“所以”,有的孩子虽然有了“所以”,也是断章取义,令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一道题目是让孩子们读读鸦片入侵中国的资料,谈谈虎门销烟时老百姓为何有这样的表现。有的孩子没有回环“老百姓高兴”的原因,直接在“鸦片令中国的国力遭到严重破坏”后直接加上“所以老百姓很高兴。”读得我眼冒金星。思维缜密的孩子,就会这样回答:……(说原因),所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老百姓非常激动和兴奋。
四是反复读题、抓关键词的习惯。读题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不读题,就等于不学驾驶就开车,多半是要出“事故”的。第四单元的第一题,是照样子默写《示儿》。“样子”是于谦的《石灰吟》,采用竖式写法书写。这也是语文园地中反复练习过的。但有一位孩子不读题,原原本本地将《石灰吟》抄写了一遍,五分丢了。阅读题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短文主要写了王继才夫妇的哪三件事?请你简要概括。这道题目,关键词是抓住“王继才夫妇”这几个字,事件的主人公就是他们夫妻,而非别人。有的孩子受了第四自然段大篇幅的影响,在概括第三件事时,对王继才夫妇只字不提。这样一来,写得越多,错得越离谱。包括“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陆游的爱国的”这道题。有的孩子知道陆游很爱国,但是,抓不住要点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写道:陆游主张北伐。实际上,主张北伐只是爱国的浅因,而他主张北伐后被排挤,职位罢免后依然不忘报国之志,这才是他爱国的精髓所在。
当然,还有诸多习惯,如把每一次作业都当做考试一样认真,那么,到考试的时候,也就会像写作业一样轻松了。还有字迹工整,可多得作文分数,遇到有困惑的题目,多问个为什么等,不一而足,继续努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