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武胜】康家垄的四合院和碉楼

 昵称hfksjBmg 2020-11-17

       遇见康家垄的四合院和碉楼纯属偶然,从中心镇平静村出来继续前行,到了真静乡深水井村1组,在公路旁边看见一座爬满爬壁虎植物的老屋,方知这就是被列为县级文保的康家垄碉楼。

       在真静乡深水井村1组的公路旁,一座不起眼的院落中爬满爬壁虎植物的老屋在夕阳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

       便停车下来仔细观察,

        从这建筑物看,应该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院落。

        当即决定走进这院落去看看,院落里的村民看见我们都很惊讶,说前段时间才来了一批记者跑到这里照相,怎么又来了。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才知道是《广安日报》“两江行”采访组来过。

       院落口口边的猪圈外县政府立了一块文保碑,看得出这地方2010年就被保护起来了。

        院落里的村民很积极地给我们介绍情况,原来这座院子是一个叫黎树槐的大地主的庄园,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了保家护院,修了这座碉楼,谁知道还没有完工,国民政府就垮台了,碉楼也就成了一个半拉子建筑物。图片中的紫衣老太太当年就参加过打土豪分田地,据她讲,当时对黎家的人还是比较善待的。

       在村民的带领下,从这间屋子走进了大院。

       据介绍:院落所在地老地名叫康家垄,又叫康家龙,这里的“龙”,指的是当地的一道山脉像龙一般蜿蜒。院落实际就在康家垄一处坐北朝南的山湾里。按当地习俗,院落所在山湾,形如一把坐椅,且坐北朝南,背倚龙脉,这样的地形一般就是风水宝地。

        整个院落占地约20亩,土改时分给了当地农民。居中的四合院则占据了一半。

       近年来,院内的住户或全家迁入城镇,或在村公路旁新建了楼房,四合院里也无人居住了。

      红衣老太太说,这里原来有个戏楼,已被拆去20多年了,

       最早的四合院,东西两边还各有一个配院,但随着一些房屋的垮塌与重修,两边的配院已难看出原来的轮廓。

        至于这座四合院的修建年代,几个村民也搞不明白,

     《广安日报》“两江行”的文章从柱础、屋檐滴水等物件的风格判断可能是一座清代院落,但也没有弄清更为具体的时间。

      四合院的西侧,仍依稀可见配院的影子。

       当你置身于古老的四合院内,你自然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而院内的主人、院内的故事,也令人充满遐想。

        四合院东侧,几间瓦屋的外墙和屋顶长满了爬山虎,那片夕照下的金黄色,让人想起村民们的传言,说有些老屋屋基是“湖广填四川”后,从荆棘丛里砍出来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农三代定居城镇,像眼下四合院这样的众多瓦屋,是不是最终也将消失于荆棘丛中呢?

       这些长满爬山虎的瓦屋背后,就是用条石围砌的康家垄碉楼,占地约1亩,整高约10米,顶为小青瓦屋面,碉楼虽然是一个半拉子建筑物,在这大院里也算是鹤立鸡群了。

       碉楼仅有一个门口,高约2.5米,但极窄,宽仅约1米。从门口处的墙体可以看出,墙体厚约1米,如此厚的墙体,即使用旧时的牛耳大炮来轰击,也是难以撼动的。

       门口虽窄,但仍有左右两块厚门板,门楣正中有一孔洞,其上方对着的墙体内也有一孔洞。当地村民说,这叫天地拴,即把门关上后,再用一根长木方插入上下的孔洞中,这样就把两扇门扣得平平整整的,同时把中间的门缝也完全遮挡了。

        碉楼共分三层,每层又分为多间小屋,横3间,竖4间。四面墙体上均有射击孔,形状各异。而四面墙角上方还各有一块突出墙体,厚约0.5米,宽约2米,高约3米,其朝碉楼外壁中部的方向,也各有一个射击孔——很明显,这是专门对付贴身于碉楼外墙下的敌人的,从而避免碉楼存在射击死角,也预防敌人在墙体上凿洞,进而用炸药炸开墙体。

        紫衣老太太告诉我们,康家垄四合院和碉楼的主人的后代们目前都在海外,生活得很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