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吴冠中去发现,黄河边的“布达拉宫”,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昵称75512199 2021-05-28

李家山并不是一座山,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坡罢了,它是以李姓为主要居民的村庄。它距离山西省临县“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镇约5公里,就在黄河岸边。因位置偏僻加上交通闭塞,使得这里数百年来不为世人所知,这些隐藏于黄土高原上空灵浑厚的窑洞村落未受到破坏和拆迁,从而幸运地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古朴风貌。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的画作使得李家山为世人所知。除了古老建筑外,这里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物物交易形式和古老的文艺形式——伞头秧歌。

吴冠中先生说他一生有三大发现:一个“名珠”——湖南武陵源张家界。一个“汉墓”——山西临县碛口李家山村。一个“金矿”——横亘山西陕西内蒙等省的黄土高原。1976和1989年,吴冠中先后两次来到李家山村,住在村中埋头采风作画。1989年10月,吴冠中先生以70岁的高龄徒步从碛口出发,涉过了湫水河。当这位最负盛名的大师的翻越南山之后,立即被出现在眼前的小山村惊呆了。李家山村,后来成为吴冠中先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他评价说:“这里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正是吴冠中一幅“窑洞人家”,让不为人知的李家山名声大噪,吴冠中也俨然成为李家山村无价的形象代言人。

李家山村建在与两沟相挨的三面坡上,居高临下看去: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中间山梁是凤身,左右两山是凤翼,整个村落就是一只巨大的“凤凰”。在坡度约70度的坡地上,村民们充分利用天然黄土,挨山就崖,挖窑筑洞,垒砖起屋。由于坡陡,沿竖向呈自由布局,见缝插针,层层后退,窑窑抬升,上下叠置,最后形成了李家山特有的交融紧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空间形态丰富、窑洞簇群的“立体村落”。李家山村共有大大小小百十来座院落,400多孔窑洞。像一幅壁画挂在黄土坡上,鸟瞰时犹如布达拉宫般壮观恢宏。李家山窑洞院落和其他黄土高原院落的区别在于它将窑洞和明清砖瓦民居四合院完美结合在一起,组成独具魅力的院落。以靠崖窑为正房,两面水磨青砖建造厢房,组成三合院。更为富者在正房对面再建倒座房或影壁墙,形成四合院。财主家都为二层或三层窑洞楼房,高耸气派,住在楼上可远眺山外山、楼外楼。

在这穷乡僻壤的山沟里,是什么人修建了如此讲究的院落?这要从与李家山隔湫水河而相望的碛口镇说起:碛口古镇位于黄河东岸,因有大同碛而得名。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及其水旱码头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繁盛时的碛口镇,身旁的黄河每年都有上千艘运货船只往来,但是到了碛口的大同碛却被已乱石浅滩所阻挡而无法通过,只能在这里由水运改为陆运。一时间这里货物成山,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口众多。有诗云:“骆驼叮当响,船家夜夜忙。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商人们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河对岸的李家山安家建房。在兵荒马乱,匪盗出没的年代这里显得格外隐密安全。据说当年日军扫荡山西也没有发现李家山村,这个“碛口家属宿舍区”始终安然无恙。

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后因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得名至今。《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村落选址来看,李家山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并不具备理想的人居环境。时值碛口水陆商业繁荣,李家开设商号,插足其中。在清中叶李家山产生了两大财主李登祥和李德峰,人称东财主和西财主,财运亨通,日进斗银。以前的人不像现在的我们,富裕了到城市买房,而是在家乡修窑建屋,光宗耀祖。按照规矩,旧时经商是不能带家眷的,都要留在老家。两财主暗中较劲,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也纷纷效仿。随着民国时期陆上交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碛口古镇码头优势渐弱,商业迅速衰落,村庄建设活动基本终止。

黄土高原的窑洞有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时间越久越稳固。李家山的窑洞形制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种是“一炷香”窑,即在黄土壁上发掘,窑口处安装门窗。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但是采光不好,外形简陋,空间简单。这是较原始的窑洞,李家山现仍有遗存。第二种是“没根厦檐”窑,窑洞用2米左右的挑檐石伸出以形成披檐,外露部分条石顶端雕刻龙头或狮子头。这种窑洞属于中等水平,既能防雨水,采光也好。第三种是“明柱厦檐”窑,就是在窑洞前面用木质廊架搭建檐廊,披檐以砖瓦覆盖,前面用木柱支撑,有效避免了雨水冲刷崖顶的弊端,是最高等级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于2000年5月,带领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刘文西身体胖,肚子大,整整3个小时才爬上李家山村,当山村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30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

大师吴冠中感叹李家山村是世外桃源,显然是艺术家的眼光。其实这里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几里外的泉眼或黄河一担担地挑,于是耐旱的枣树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中的条条小路有如蛇行,曲折盘旋于坡壁并通往家家户户。曾经热闹的山村,如今多数的窑院或已被放弃或是常年大门紧闭。现在村里很少再见到青壮年劳动力了,留守的老人们常常聚在一起晒着太阳,悠闲聊着天,享受这里的宁静。由于至今还不通公共汽车,人们出山困难,生活用品靠货郎以物易物。当然,现在的货郎“鸟枪换炮”了,开着小卡车,载着米面酱醋、针头线脑进山,五斤红枣可以换一袋白面。

由于名人效应和村中建筑群的“货真价实”,李家山村不再与世隔绝。李家山的村民就将空余的窑洞、房屋在保持原有古朴外貌的基础上,内部加以整修,收拾干净,办民宿开饭店。尤其是吴冠中当年住过的窑洞人家,已经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之地。我们流连于高高低低用石块砌成的山路上,每一座窑洞和院子都可以自由进出,这种至真至纯的原始村落,在现实中已经很难找寻到了。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