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

 海曲上人 2020-11-17

地点日照五莲,莒县交界处,仕阳水库附近

题外话,管家迁来此地500年一直默默无闻,而于清末猛然发迹,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但好像只有一位活过了60岁,其他都在60岁之前往生,最年轻的40岁。勃然而起后又急速归于平凡。

此在风水上典型的一发如雷,一败如灰,在风水上没有可以值得称道的地方。

以下史料网上查询的来。

据《重修莒志》载,莒北管氏,原籍胶东,宋时避金乱,迁江苏海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莒城北七十里的双凤山后,辟地结茅立村,村名双山后。始迁祖三公失讳,子孙追谥“滨海公”。五世失讳,至六世分为八大支。长支迁居庞庄,再迁程家庄、上庄各村。二支、五支迁居大窑庄,再迁三庄、寨子庄。六支仍居双山后。七支迁居罗宅、石灰坡。八支迁居小窑村,再徙莲池寺、汀沟。三支、四支无嗣。宗祠在双山后村,支祠在小窑村、莲池寺村。

又据《管氏祖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5)管凤阳从今双山后村迁迎吉山北立村,取名迎吉村。后因立窑烧瓮,以从业为村名,改名小窑。清光绪年间,管姓科举发迹,曾改称管家窑。解放后恢复村名小窑,是于里镇第二大村。

今大窑划属莒县,小窑则归五莲县。

据莒县县志,管氏迁小窑后,精心耕作,勤俭持家,渐成大户。

管氏族人称:其祖清咸、同年间尚是烧窑、放蚕之户。至管钿、管镇时发家而求儿孙追名发迹,不惜耗银财以优厚待遇请得名师,家教严格。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管镇子管廷鹗先其兄管廷献中丙子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省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寺正卿。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管廷献高中癸未科探花。官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永平府知府等要职。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管廷献子管象颐中庚壬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清宣统三年派理江南财政。民国建元曾为众议院议员。袁世凯任总统时,令其任财政次长,管象颐拒而退职。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管廷献弟管廷纲中壬辰科进士。初任广西省雒客县知县,后任广西省警察总巡。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侄管象晋又中戊戌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编修、知府等职。

莒县五百年文风凋敝,无入词林者。而莒北小窑管氏却“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四人入词林,功名集中在清光绪年间,人数不过五、六,名次却列京榜,且连属同支,名扬天下。

光绪2年1876年丙子,光绪9年1883癸未,光绪16年1890庚寅,

光绪18年1892年壬辰,光绪24年1898年戊戌

多发越于三合生墓岁次,双山名因为是双峰,其实是辅弼星,两个圆墩。

双山位于大窑小窑的艮卦,而位于上的双山村的坤卦。

水口位于乾卦,现在已建成水库,名为大绿汪水库。

此案例符合张九仪仙师拨砂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