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参菩提】张振营丨小山村传承着皇恩荣宠

 读在现场 2020-11-17




阳春四月,风和日丽。和家人朋友结伴到位于安徽省南部黟县的西递村游玩。西递隐藏在郁郁葱葱的青山里,直到车子拐进一个山谷看到一座高大的牌坊,这便是西递了。

西递的确是一个风水宝地,四周群山环抱,小桥流水,青砖灰瓦,透着朦胧中的典雅。村子就在靠近北边的山脚下,街道呈东西走向。

我们就从村口这座沐风栉雨400余年的胶州刺史石牌坊下进村,沿着环绕村子的小河漫步。这雕刻精美、恢宏气派的牌坊,向今人昭示着主人生前得到的皇恩荣宠,也昭示着西递村昔日的繁盛。

小河的左边是村舍,右边是田地。许多房屋的石墙一直延伸到河底,成为河堤的一部分。河堤都用青石筑砌,右边堤上是青石板铺成的小道。小河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弯曲着从村边进了村子,那些村边的建筑也就依着小河的走势多了几分随意,看起来真像泼墨画里不经意中留下的神来之笔。

古人过的是慢生活,走在这条路上不由得也会让你的性子先慢下来。一来,路的一边是深深的河沟,如果不小心会掉进河内;二来,这一步一景让你也舍不得走快。

走几步停下来看看,身边是满地的油菜花海,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还有山腰上的映山红也让你目不暇接。再走一会儿,稍微累了,索性从石板路上走到路边的亭子上歇一歇,仔细看一看面前的山。山顶是层层松树,山脚是片片竹林,虽然没有风,可我分明感觉到松涛阵阵、竹叶瑟瑟。

跨过一座小桥时仿佛才听到这淙淙的流水声,河水清澈见底,鹅卵石闪着波光,有一群鸭子在水里轻盈地游来游去。

小河从一户人家的墙角处拐进了村里,堤上的小道便宽了几许成了村中的小巷。这家的女主人端着盛满米饭的碗坐在门前的石凳上吃午饭,开着串串紫色花朵的紫藤从她家的院墙上垂到墙外,河的这边是棵老樟树,过来过去的行人走到跟前都带着几分爱惜抻出手照着树身摸一摸,树下的河沟里,一个穿红色上衣的十来岁男童在拿着一根竹竿戏水。

进得一个农家小院儿,窗明几净。从过堂到后院,墙上挂着一排腊肉,院里一丛牡丹开得正艳,还有山茶花、杜鹃花也凑着热闹。后院的门通向田地。挨着自家墙跟儿的地方种的是莴笋、蒜苗、菠菜、蚕豆等,可以让来家住的客人吃到新鲜菜。菜地连着大片的油菜地。

从一个门楣上写着“迎曦”的门前走过,厚重的木门裸露着木纹的深痕,门台上卧着一只酣睡的小白狗。也许里边住着的也是一位苍老的人,此时正沉醉在时光的梦里,我们没有进去打扰,而是从他家门前进了一个幽深的小巷。

小巷依着山势,不时会有几级台阶。拾级而上,一边是斑驳的砖墙,一边是布满青苔的石墙。石墙的拐角处,爬墙虎的枝蔓爬满了墙头,象是给石墙纺织的绿色草帽。置身西递窄仄的小巷中,走在岁月脚步擦亮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走进了古老的时光隧道。

走出小巷面前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已来到了主街道上。街道中间是河道,河道两边都用青石包砌,河的两岸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成的路面,走不了多远就会有一座石桥连接两岸,石桥的两端又通向两边的巷道。每家门前都有从路面到河边的台阶,即使已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那些妇女们依然改不了到河里洗衣洗菜的习惯。

街道的青石板被行人的双脚打磨得光滑程亮,街道两边都是高门深宅,随便走进一家不是过去的官宦人家就是富商巨贾。

森森古屋,湿漉漉的高墙,随处可见的残破的砖雕石雕木雕……给人一种沧桑和厚重。

走进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内,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联:“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也是康熙年间建造的“笃敬堂”题的是:“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笃敬堂”大门上则是今人写的一幅春联:“东风万户春莺春燕唱春光,西递千年古巷古屋流风韵”。古村雅韵可见一斑。

敬爱堂是西递胡姓家族的宗祠,是我见过的最雄伟壮观的祠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厅堂内皆是高大的圆木或石柱支撑,雕梁画栋,巨石铺地,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祠堂内“忠”、“孝”、“廉”、“义”四个大匾异常显目。据说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的。特别是这个“孝”字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上半部右边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从左边看是一个猴子的脑袋,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村里人说,孝为人,不孝为畜生,并以此来对族人进行警示,告诫后人要尊重祖先、尊重长辈。

这些古建筑所蕴涵的文化,代表了古时西递所出官员和徽商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他们把自己的为官之道、处事哲理等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居屋及楹联当中,细心体会,这些文化遗产或许能给我们的为人处事带来一些帮助。

这家的“大夫第”,祖上曾在明朝做四品官,墙上的窗棂都是整块石头雕出的,小姐的绣楼正对着村子的广场,遥想当年小姐站在二楼的石拦中向下抛出的绣球牵动过多少个青春萌动的心。进得院内,房屋高大气派,从头上天井看那一方狭小的天空,空旷而静谧,而从天井洒向室内的光映出四面木雕的美轮美奂。房梁上一对燕子正在筑巢。下面坐着一对老夫妻一人一张桌在各吃各的饭,他们慢慢嘴嚼的样子,似乎时光就是这样被他们嚼走的。

不只是“大夫第”这一家有天井,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

我还走进走出瑞玉庭、桃李园、西园、追慕堂……轻轻抚摸这些在工匠们的手中经年累月、劳工费神、精雕细镂的木雕、砖雕、石雕感概万千,这一座座最能代表西递古老风貌的昔日的达官贵人们的豪宅华居,不禁使人耳边浮起南唐后主的千古哀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家庭大多归于平民,甚至这些豪宅许多也不再归后人所有,那些依然守着祖宅的胡氏后裔,靠祖上留下的老屋开些家庭宾馆或是卖些土特产和真真假假的古董。先人有知当也自慰了:后人虽不及自己位高权重、功名显赫,但不会有宦海沉浮,守着祖宅做些小本买卖,过着殷实平安的生活,足矣!

穿街走巷进庭院,我在西递踯躅而行看了四个小时还没有看够,走出村回望西递,白墙灰瓦,挑檐斗拱,房舍菜花簇拥、阳光照耀、青山映衬、绿水相伴、石桥点缀、牌楼耸立、古树增色,多像春天里的一幅水墨画。原来我是从画卷里走出来的,或者别人看我就在画卷中。


作 者 简 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