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晓春丨守候月圆

 读在现场 2020-11-17


团圆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平常不过的事了,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有足够的时间围坐在一起吃饭、喝茶,享受生活。可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家庭来说,团圆却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就像天上的明月,只有在少数月圆的时候,才能彼此相看笑颜。而在大多数的日子里,他们只能将无尽的思念和绵绵的情话寄托于电话两端。对于这样的家庭,最最渴望的莫过于让团圆的日子多些再多些。

朋友的先生在遥远的边防哨所,一年甚至两年才能探亲一次。当孩子到了牙牙学语、脚步蹒跚时才第一次见到真正意义上的爸爸。想到日渐亲密的日子过后,又要忍受不得不面对的重新分离,而这种分离才是真正的难分难舍,牵肠挂肚,就让他们无法释怀。人们都说,父亲是孩子的阳光,哪一个父亲不想让儿子在他宽厚坚实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哪一个父亲又愿意让儿子只能在母亲的陪伴下,面对风雨雪霜。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但这样的离别却要一年复一年。于是,我每次见到他牵着孩子的小手不忍放开的神情,都会很感动。对于这位军人父亲,能时时刻刻牵着孩子稚嫩的小手,分分秒秒看着孩子慢慢长高,竟成了他人生的奢望。因为他知道,和中国成千上万的军人家庭比起来,他们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即使他放弃这个职业与妻儿团聚,可仍会有很多的军人在异地他乡孤独地忍受寂寞,忍受妻儿不在身边的无奈,难得—次的团圆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才显得更有意义。而每天牵着儿子的小手漫步夕阳下,似乎已成为他每日梦中最美的主题。

我也有一个朋友因长期享受不了团圆的幸福而离婚,听到地离婚的消息时,我没有立即去看她,我想她一定考虑成熟了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分开有时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相守。我想我的安慰对于她的伤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为我知道也了解她的苦涩,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所受的苦,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每次看到别的家庭相携着走在阳光下时,她都会有心被绞碎的感觉。当又一个新年来到时,丈夫礼节性地打来电话,告之仍不能回来时,她的心彻底凉透。他明白丈夫的事业正如日中天,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她也想过随夫远走他乡,可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弟妹又让她无法舍弃。在艰难的抉择中,她选择;放弃这桩缥缈的婚姻。丈夫远走他乡追求的事业无非是对金钱的追求,当这样的追求达到忘记亲情的地步时,所有关于爱的誓言,都变成了那一沓沓没有情感的钞票。她心目中的家应是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相携相扶着共同走过生活的风风雨雨。当这种对团圆的渴求,变成无法化解的坚冰时,她和丈夫的情感也越来越淡,越来越少,只到最后,她们又各自回到曾经的起点。

先生也是军入,自然我的生活也摇曳着聚少离多的愁情。结婚前是不知道家需要经营者付出很多心血的。一个人扛着不算太沉重的家,还是被累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对于团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每到假期将至时,总要不停地打电话询问能否回家,有无特殊任务。只有听到批假时,才会轻松地笑一笑。太多的时候,总是无法回家的答复,那种心底的怅然很久才能平覆。很多时候会想自己的日子太苦了,煤球没了要自己掂,面粉没了要自己扛,孩子病—了要自己抱着找医生。有时还会觉得无法释怀时掬—把无人擦拭的泪。这样的时候,最最渴望,当然是团圆。但走出离情别绪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个城市许多家庭的安宁舍弃我这么一个小家庭又算得了什么?有时想难得团圆也有一些好处,比如少了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无奈,避免了审美疲劳的尴尬。而那种长长的思念,久别的新鲜,心与心的牵挂也是普通家庭很难体味的。对于不能团圆的特殊家庭,月圆月缺都应是生活的另一种浪漫,另一种况味。

可是,在和青草一样多的日子里,我和我的朋友还是希望家的团圆多些,再多些。


作 者 简 介

高晓春,女,供职于淮阳县委宣传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协会员、淮阳县作协副主席,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河南日报》、《周口日报》等媒体发表大量新闻和文学作品。近年来她坚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多篇以女性命运为主题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