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振超丨那三年,最难忘

 读在现场 2020-11-17


我的师范生活是在河南平顶山师范度过的。现在虽然它作为师范学校已退出历史舞台,改头换面。但那三年的生活,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充实、最值得回味的一段。

1992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平顶山师范,学校在市区湛河岸边,学校的西围墙就是老城的古城墙,这里曾是一片古战场。抓着树枝爬上去,放眼望去,清清的湛河如一首清新醇美的歌谣日夜吟唱,西南雄伟的灵武山云气飘渺。真是好山好水,我一下就喜欢上它了。

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但并不呆板,充满情趣。来自各县的学生,各具风采的老师,错落有致的校园,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一切对我这样一个16岁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是那么新鲜,充满诱惑。多少个早晨,在金黄的曙光中,我们到河堤上跑步,一声长啸引来几多欢声,用清凉的河水洗脸,惊飞了柳林中的白鸟。在笑语中,我们又走回学校。师范的课程多样,正对我的胃口。怀着蓬勃奋飞的理想,我努力着,进步着,考试名次不断上升,师范第二年,我获得了奖学金和多个荣誉。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运动会、知识竞赛、书法比赛、演讲、歌咏,获得了一些奖励。最难忘的是我和三位同学一起,为班级夺得大型文化竞赛的亚军。那时忙乱的准备,紧张的心情,得分的兴奋,想起来历历在目,犹如昨日。还有定期去部队看电影的夜归,初冬湛河里冬泳的发抖,周日和同乡结伴游山,清明节烈士陵园的扫墓,写“情书”的心惊胆战,琴房练琴的挣抢……一桩桩,一件件,都如此的令人神往。三年的师范生活,我快乐而充实的度过了每一天。这里记载了我的一段青春岁月,一段人生中的黄金时光。


光阴似箭,师范毕业眨眼间已21年了。多少个无眠的静夜的灯下,我抑制不住心头的思念,常常翻看和同学们的合影,心谷深处总有如烟似的怅惘升起,混合着久久的甜蜜。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又穿过岁月时空,回到了那一间刻骨铭心的教室里。四十五个同学,四十五朵花。一大群少男少女羞涩的三年青春期在湛 河的浪花里激荡。有的女同学到毕业时也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如今想想当时自己竟是那么的腼腆和可笑呀。眼前闪过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永刚、志平,我的好兄弟,现在你们过的怎么样?难忘淳朴的你们那灿烂的笑容,难忘毕业那天你们骑车送我到车站,难忘我们三人在宿舍床上的“摸爬滚打”。我的室友,还记得你下铺的我吗?你那时常常摸我的小平头呀。早熟而聪慧的你毕业时被保送去大学深造,我们看着你黑黑的面庞,别提有多羡慕。还有你,我们的团支书小丽,开朗活泼,是班里的一片阳光。还有你,“球王”海鹏,“忧郁公主”繁娜,“林妹妹”小霞,“花花公子”永志,“书法家”爱民,“开心果”豆豆……还有少年心底的朦胧恋情,那个白衣裙的女孩,你们在他乡还好吗?二十多个春弹指一挥间,都成爸爸或妈妈了吧?我们当年从四面八方来,又到四面八方去,如颗颗星辰在记忆的星空里流连分散。岁月的刻刀在你们身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你们的喜怒哀乐是不是已消散在风里?是否还记得毕业时那曲《同桌的你》?

远去了,那段金子般的日子。无数个遥望远方的时刻,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回首尘烟往事,仿佛在春雨中散步。摇曳的记忆的花呀,永远不会在心中枯萎,三年的青春岁月,是我今生永恒的牵挂。即使华发苍颜,耳边仍回荡着多年前的那首老歌。

那三年,最难忘。


作 者 简 介

赵振超,男,1974年生,汉族,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1995年以来,相继在《教育学》、《管理学家》、《读写算》、《都市家教》等CN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编著有散文随笔集《平凡的人生》,多次获宝丰县通讯报道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