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秀全丨江南古镇朱家角

 读在现场 2020-11-17

朱家角是上海青浦区的一个镇,处于江浙沪交汇处。距离周庄很近,名气不如周庄响,江南水乡小镇的特色却各有千秋。朱家角是古镇,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村庄集市可追溯到宋、元。1991年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朱家角沿用镇的建制历史悠久,即使在当下也没有改为”街道“,这与全国许多热衷城市化的地方,乡镇一下子变身街道的做派有点不与时俱进,反显得一贯引领时代潮流的大都市上海有点古板。我与朱家角在38年前有过一次擦肩而过,那时我就读于家乡的一所交通技校,学的是轮驾专业,学校初创时还没有教室,我们先待在教练船上熟悉航道,教练船从串场河、长江、京杭大运河经过淀山湖,朱家角就在湖畔,可是没有停留,船一直开到苏州河,那是我第一次踏进上海,时间是1979年深秋。记住这个地方整整38年。今年中秋前夕,我路过朱家角,作短暂停留,印象挥之不去。

江南水乡的小镇总是离不开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路交通又是古近代以来无法回避的主要运输方式,水当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资源。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珠江三角洲的番禺沙湾古镇一条河上。随着交通的日益多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年代,水路交通渐渐退出主角,古镇的河道也沉寂下来。水边的水桥是居民生活船舶靠岸不可或缺的设施,隔不多远就有一座。今年二月青浦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作为文物保护点予以公布,青石刻着金字,立在水桥岸上的青砖地面。我们老家也是有水桥的,我们叫做水码头,从河岸边一阶一阶青砖砌磊的台阶到接近水面的地方是条石,也有水泥预制件,多层,夏天发水漫上去,冬天枯水降下来,不管四季,用起来挺便利。后来水污了,河填了,水码头功能消失了,“水桥”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谁也不拿它当宝贝的玩意,朱家角却郑重立碑作为文物点保护,这倒引起我的深思。当下我们习以为常不经意摧毁的东西何时像朱家角一样悉心保护呐?

镇中这条河叫潮港河,来自于淀山湖的活水,碧青,东流入黄浦江注入黄海。有鱼在浅水边游,一群群,岸上不见钓竿,鱼也不怕人,你走水桥接近它们,它们旁落无人,觅食嬉戏,完全不拿你当敌人。驳岸是石头的。岸边植树,树较杂,桂花、合欢、香樟、栾树、水杉、构树都有,河中有房子与树的倒影,桂花飘香,香气四溢,一条街上都能闻到。运货的船不见一条,游船是河中一景。岸上有个中年汉子边走边与我们搭讪,听我们口音他与我们谈出是老乡,汉子说,他祖父从苏北弄船落脚到朱家角的,他的父亲与他都出生于此,他本来在一家国有企业的上班,改制以后自谋生路,驾驶游船兼景点介绍。走不多远,汉子就上了游船忙活去了。

潮港河在这一段呈南北走向。河边的街道叫西井街。临街店铺一家接一家,以饭店、吃食店为主,吃食带有地方特色,也有经营古玩、旅游产品、日用商品的。橱窗里陈立的吃食极具视觉冲击,容易产生消费冲动。有的吃食当场现做,比如肉粽子,一婆姨戴着护袖系着围裙当街包扎,一盆酱油拌糯米及酱肉,一盆浸泡的芦竹叶,左手握一张芦竹叶,右手卷成漏斗状交左手执压,注入糯米和酱肉,包裹成形,手口并用,秸草捆扎,动作麻利,现做现卖。芦竹包肉是朱家角特色小吃,五花肉用芦竹扎成方块,放在锅里加料煨煮,肉香拌着芦叶的清香极易调动人的食欲。

走过课植园,我们在西井街79号和兴园驻足。这是个文博馆,纳大量私人藏品。主人很低调,没有任何文字介绍自身,守门的女人说,主人姓赵,江苏张家港人,早年大学毕业在中央机构工作,后下海经商出国闯荡,生意越做越大,爱好收藏,热衷文化事业,《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就是在他纽约的家中拍摄的,在上海市区也有寓所,和兴园是其私家花园,个人藏品陈列馆,也是接待贵宾的场所。走进去,你会被这座精致的园林所陶醉。整座园林设前厅、聚墨缘、承裕堂、主楼、《小长庐馆集贴》馆、和心园堂、天山云海坛、一步桥、民间故事墙、苏亭、仙鹤居、绿苑等建筑。每室每厅每个院落甚至墙壁,都陈列各种碑帖、古玩字画、家具、古建筑构件、观赏石等,树木花草、池塘游鱼、各种摆设恰到好处。在众多藏品中有一座连体两层八角砖木结构的古亭阁掩映在绿树丛中,这座几百岁的亭阁侧面镶了扶梯可以登高近观,我登临上去,抚摸四壁,浮想联翩,沧桑的外表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接受过多少故往今人的仰视和好奇的目光,也许她是那个深山驿道上供官差或赶考的士子歇脚的场所,也许是那个大户人家庭院里的园林景观,也许她在大拆大建的声浪中被识宝人相中侥幸逃过一劫,如今她被收藏在这里,供世人观赏,我们不能不感谢藏品的主人。

河上有多座石拱桥。登临一座桥上,举目四顾,青砖黛瓦粉墙,小桥流水人家,小巷纵横交错,游人姗姗漫步。不觉已到掌灯时分,我们在河边寻得一“古镇人家”的小餐馆,点了芦叶肉块、青壳螺丝、红菱炒毛豆、酒香草头等四菜和主食菜饭,简约而不失特色,更增对朱家角的感受。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62年4月生,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市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1984年始发表编史论文,有通讯、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