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福德丨西安行(散文)

 读在现场 2020-11-17

当信仰植根于灵魂深处时,信徒们对生命的向往以及生命的全部,是值得一辈子或几辈子义无反顾去实现的。

作为炎黄子孙,炎黄一词由何而来?或许我们从书中或网络上都了解过。到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真正到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一种深深的敬仰便油然而生。

进得轩辕庙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巨大的柏树,名曰黄帝手植柏。相传是黄帝亲手所栽。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苍翠挺拔,冠盖蔽空。让每个游人仰慕唏嘘。

穿过诚心亭,来到人文初始殿。此殿初建于明朝,门楣上悬挂着程潜老先生于1938年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

殿内轩辕黄帝浮雕像衣着简朴,似乎向东而行,又转身回望。那抬臂扬手的姿势仿佛向他的子民挥手致意。正殿前柱子上书有“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帝脚印石。石上的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按测算这是个超级巨人。其实这块1965年移至轩辕庙内的脚印石是后世为了歌颂和赞美伟大的始祖轩辕“创文字,定算数,合音率,造舟车,打败蚩尤统一华夏”创造的丰功伟绩而打造的。当然他的功绩被后人神化夸大是可以理解的,更表达了后代子孙对这位人类始祖的无比崇尚和敬仰。

挂甲柏位于轩辕庙西南侧,又称将军柏。相传汉武帝开封元年发动十数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路过黄帝陵,上山祭拜。将战袍挂在这棵柏树上。挂甲柏因此得名。

轩辕庙大殿的北面,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整个大殿广场由花岗石铺就。最北端三层石台上坐落着庄严雄伟的祭祀大殿。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四周用多根石柱围成方形空间,柱子之间空空无墙。顶中央有一巨大圆形天光。那天光乍泄使大殿正中的轩辕黄帝石像仿佛加了剧场的聚光灯,令轩辕大帝更加神采奕奕,庄严神武。这恰好反映出古代先民“天圆地方”之意。而地面则由青、红、白、黑、黄五种彩石铺就,蕴含着黄帝的恩泽永远润泽祖国大地。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现场空空如也。但回想每年公祭的盛况,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2017年4月4日上午,近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至今祭文的最后几句人记忆犹新:

嗟我初祖,万世景仰。功高日月,永垂天壤。追先贤往圣恢弘之大地,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想。

带着心灵的震撼,带着对人文始祖的无限敬仰,我们又拾级而上。在桥山的古柏中穿行。来到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牌楼前,虽未骑马,却伫立片刻,以示对黄帝的敬重。

在拜谒黄帝陵前,我们首先登上汉武帝祈仙台。据查,这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祭黄帝冢于桥山。汉武帝命十数万军士每人用战袍掬一袍土筑成。名曰“汉武仙台”。站在仙台顶端,环首四望,八方景色尽收眼底。有人说,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不知可否灵验?

从仙台下来,几十米之外便是黄帝陵。正殿虽不是高大雄伟,但却蕴含着一种庄严肃穆。

其正殿的楹联是:

上联:奠华夏宏大基业始祖功德泽万世

下联: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耀千秋

巨大的香炉青烟缭绕,一些游客在蒲团上向殿后的黄帝陵叩首膜拜。

此刻的心情是凝重的,但又无比崇敬。绕到黄帝陵前去瞻仰。黄帝陵是一座不大的土冢,中间绿树成荫,周边用青砖围砌。陵冢被翠柏环绕,清凉无比。这确实是风水好去处!古人推崇风水宝地,轩辕黄帝头枕桥山,脚踩沮河。不用导游说,这里确实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轩辕黄帝长眠于此,也是福泽千秋万代的宝地吧!

下得黄帝陵,折返印池。这印池便是三面环绕桥山的沮河。相传轩辕黄帝常常在沮河清洗玉玺大印,被人称为“印池”。

站在轩辕桥上,感受周围的大美青山,俯视桥下的盈盈绿水,仿佛轩辕大帝正在水中摇动巨大的玉玺。水在翻涌,他在掌控华夏的朗朗乾坤。那“沮水秋风”、“桥山月夜”的独特景观又再现眼前。

看,这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初始之地,五千年的历史从这里开始,轩辕黄帝的功德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出了景区,必要经过南端的轩辕广场。这个广场铺就的都是秦岭天然河卵石,共五千块。其寓意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别人在水泥路上走,我则选择在卵石上跳跃。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找那种腾空的感觉——也叫跨越!

2018.7.28

作者简介:

李福德,笔名柽柳,热衷于骑行和旅游,更勤于写作。已在中华风,中国乡村,行参菩提等多家纸刊和网络媒体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集,新媒体《行参菩提》、大型文学季刊《中华风》杂志社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