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安行(二)

 静心三妹 2023-08-18 发布于江苏

我们两辆车一路北行,四点半在黄陵北服务区汇合,稍作休息后,我们上车继续前行。大约一个小时后从黄陵出口下高速,我们没有停,直接驱车到黄帝陵,拜祭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轩辕黄帝。

赶到黄帝陵时,还没有下班,我们赶紧购票进陵园。其时,太阳快要落山,气温也不是很高,我们攀登而上正好。

黄帝陵,即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時,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黄帝陵标识碑

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标识碑正面雕刻的黄帝陵标识,圆形背景源自中华文化“天圆”的传统理念,虚实相间体现时空转换,圆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图案,寓意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根植厚土、造福华夏。

轩辕广场

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印池

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又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

轩辕桥

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

黄帝陵轩辕庙山门

往轩辕庙走,过轩辕桥往庙门走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导游告诉我们,上龙尾道时默数95级台阶,数对了保佑你上半辈子平安,参观结束下龙尾道时默数95级台阶,数对了保佑你下半辈子平安。

黄帝手植柏

进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帝手植柏”,它位于轩辕庙门内左侧2米处,如果真是他老人家亲手所植,这树可神了,距今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

为了保护古树,主干旁边用了支撑物来固定上方比较粗大的分枝。

诚心

黄帝手植柏之北为诚心亭。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屋顶为歇山顶,所施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亭四边无墙,阑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副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祭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夸父石

诚心亭西侧,方台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正合我国古代传说的“夸父逐日”,故俗称夸父石。

诚心亭后北面两侧,有石碑四通,东边为浙西钱塘人程寿筠所题石碑两通,一通上题“轩辕庙”三字,一通上书“文明之祖”四字。

诚心亭西边为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分别由香港及澳门特首董建华、何厚铧先生所题。

香港回归纪念碑古朴典雅,庄重美观,由碑头、碑身、碑座和台座四部分组成,此碑立于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纪念碑,为中国收回澳门所立,碑刻于2000年2月25日。

右方还留出块一块空地,可能等台湾回归祖国时,将在此处立碑纪念,表示祖国一统。

碑亭

诚心亭之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中间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碑亭前柱子上写有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亭内一侧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

毛主席题字

毛主席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采用汉语四言古体,文采斐然,气概震天,字体潇洒飘逸。

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氛围,国共两党分别派出代表,共赴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仪式。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派出的代表是张继。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宣读了各自的《祭黄帝陵文》,其中,中国共产党的“祭文”由毛泽东亲笔撰写,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篇《祭黄帝陵文》,激奋昂扬,读之顿生民族豪情,这是近现代以来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抗击外侮的《出师表》!

这篇“出师表”,采用传统祭文撰写形式,开头说明致祭时间、致祭人、致祭人委派代表、致祭祭品等情况。

正文采用四言古体,共56句,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8句),高度概括了轩辕黄帝建立华夏民族的丰功伟业;第二部分(第9句至第28句),追溯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第三部分(第29句至篇尾),毛泽东昭告明志:誓死保卫祖国江山,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直到“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同时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

今天,再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依然使人热血沸腾!

孙中山先生的题字

亭内另一侧立有国父孙中山手迹题词和伟人邓小平手迹“炎黄子孙”碑石。

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内容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从这句题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而这字迹书写,也是一种新境界。孙中山先生的书法,多是一种大字,并且是一种行书的形式,而这里的题字,却是难得一见的楷书形式,是一种崭新的高度,有着明显的碑帖结合,同时,还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有着金石之气,每一个字,都写得十分端正,并且,将行书的笔意,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发挥,不少的点画,书写的十分流畅自如,并且极其有个性,诸如竖笔,有的是垂露式,有的是悬针式,变化多端,也有效地避免了雷同,从这一点上看,他对书法的掌控和应用,是十分有水准的。

碑亭院内东侧,分别矗立两通高大石碑。一通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3年4月5日为整修黄帝陵工程的题词手迹,碑文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于1992年9月20日为黄帝陵基金会题词的手迹,碑文为:“发扬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黄帝脚印石

凡是来黄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黄帝脚印”石就在正殿前西南侧。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

黄帝脚印石是后世为了歌颂和赞美我们伟大的始祖轩辕黄帝所制。黄帝“创文字、定算术、合音律、造舟车、制冠冕”,智慧卓绝;他又和炎帝、打败蚩尤,统一华夏,刚勇无比。创造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而被后世予以神化夸大是不足为怪的。

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不过现在不能踩了,青石被木栏保护起来了。

汉武挂甲柏

在“黄帝脚印”边,又见一参天大树,名“汉武挂甲柏”,又名将军树,志载“武帝征朔方归,挂甲于此树”。树干遒劲,树体斑驳,树形高大,远看似一个巨伞矗立。

汉代崇尚“黄老”学说,汉高祖时期,在桥山西麓始建黄帝庙。到了汉武帝时期,《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归来,祭拜黄帝。祭拜前,他将自己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虔诚,意想不到的是盔甲上的铆钉刺破树皮,竟在树干上留下了斑斑甲痕,于是后人便将此树称为挂甲柏,又名“将军树”。

导游介绍:这棵柏树是柏树中的稀有珍品,仔细观察,即可发现树干上斑痕累累,洞孔密布,纵横成行,仿佛甲钉状。每逢清明前后,万物复苏之际,在温度适宜、雨水充沛的情况下,柏液就会从树干的小孔中溢出,凝结成球状,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镶满珍珠宝石般晶莹剔透,堪称“群柏之奇”。挂甲柏这种奇特的自然形态,从历史人文角度又形象地彰显了“抓铁有痕”的民族坚韧精神。

轩辕庙正殿

向前走几步来到轩辕庙正殿。

轩辕庙大殿最早建于明朝,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脊为雕透花脊,屋面瓦件为灰布板瓦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它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阑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以及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彩绘,均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大殿前月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

驿龙亭

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气势恢宏的大殿,名“驿龙亭”,即“轩辕殿”。原先的重大祭祀活动在之前的正殿举行,现在都在“驿龙亭”举行重大祭祀典礼。

祭祀大殿位于原轩辕庙以北庙区中轴线上,直抵凤凰岭南麓。新建的殿区占地4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由古柏院北墙上的中门和东西便门进入,迎面正中是登高4米的大型石阶,石路采用3米×2.4米的巨型花岗石板铺成,石阶两侧分列着成排的铜簋,石阶之上,左右各耸立着三出石阙。

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坐落着庄严雄伟的祭祀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手书隶体“轩辕殿”三个大字。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

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与柱之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反映出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

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普润祖国大地。

黄帝轩辕氏画像

轩辕黄帝是远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现代中国人的伟大先祖。在民间传说中,黄帝曾经教化人民、推广农耕、鼓励婚嫁、制作衣冠、发明车船、创制音律,甚至最古老的医学著作被称为《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

在现代社会,轩辕黄帝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进一步升高。考古界和民间,对于黄帝的出生地、生活区域以及陵墓所在地一直争论不休。

黄帝本人的长相是什么样的呢?大殿内的雕像我拍摄了。

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

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

我们陕西黄帝陵的黄帝雕像,是以我国最早的黄帝像——山东嘉祥武氏祠汉黄帝石刻像为蓝本创作的。武氏祠黄帝石刻像发现于山东武氏家族墓地,属于东汉晚期,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所以叫东汉黄帝雕像。

我们一行人出轩辕庙后乘坐电瓶车,到后山上参观黄帝陵。

乘车不到十分钟,我们就下车了,然后步行往黄帝陵参观。

中华世纪柏

还未攀爬台阶,先看到“中华世纪柏”。

“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2000年3月7日)。据说农历二月二,是黄帝的诞辰日。此柏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掬黄河、长江之水浇灌,聚祖国各地山川泥土栽植,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 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国际著名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我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

从“中华世纪柏”开始,一条步道通往山顶的黄帝陵。

陵道和神道是进入陵区的重要通道,沿山体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修筑。道路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宽均为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共277个台阶。

下马石

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

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左侧为文官路,右侧为武官路。导游告诉我们,通常走文官路入,由武官路出,寓意文武双全。

汉武仙台

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

相传,汉武帝率18万大军北巡边关,威震匈奴。在返回长安时,路经阳周郡桥山,为了祭奠黄帝,他竟命令每人一碗土在黄帝陵对面堆起这个土堆,修筑了一座比黄帝陵还高出一半的“九转祈仙台”(后人称“汉武仙台”)。

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沿着石阶登上土丘,上面为一平台,一幅介绍黄帝陵风水的资料很是引人瞩目。按照上面的说法,桥山犹如盘龙之首,轩辕黄帝的衣冠冢正在龙口之中,称为龙珠在颔。

黄帝陵冢

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

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

我们一行人环绕黄帝的陵墓三圈,以期盼鸿福。

陵前,是一座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香炉内,插满祭祖高香,香烟缭绕。

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龙角柏

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圆柏、刺柏等。

大道两边各有一棵树形奇异,树干盘旋而上,直入云霄的无叶古柏。因生长于盘龙岗上方,其状酷似“龙角”,故称“龙角柏”,又称“麻花柏”。两棵古柏相距27米,历经千年不朽,活像两尊树的化石。

龙驭阁

位于黄帝陵轴线的最北端是“龙驭阁。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形具有仿木构筑特征。墓园以墓冢为核心,以龙驭阁为最高点,沿陵轴线对称组织空间,着力创造庄严、肃穆而崇高的始祖陵园气氛。

阁内墙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分别是《黄帝诞生》、《部落崛起》、《赐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兴医药》、《播五谷、务农桑、制衣冠》、《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桥山龙驭》、《人文初祖》等,从黄帝诞生到驭龙升天,通过这些绘画,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黄帝众多的发明创造和卓著功绩。

我们拾级而上至龙驭阁之上,驭阁处地海拔高程994米,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向北和东放眼望去,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盘山公路由东向西呈U形绕此山而过。

向南俯视,翠柏蔽天,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古柏之中,是我油然而生“黄陵古柏茂穹苍”的感慨;向西眺望,沮河水环绕的黄陵县尽收眼底。这座原名为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的黄土高坡县城,融陵、山、水、城于一体,展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

龙驭阁为陵区外围远望桥山的标志。它的主要功能是踞高远眺,谒陵人祭拜始祖,眺望桥山、印池、遐想黄帝驭龙升天,情感将由寻根祭祖、追古思幽升华为登高望云海、壮志酬中华的境界。

我们一行人,站在龙驭阁,极目远眺,美景如画;这里凉风习习,又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里就是神仙之地!

陵园工作人员要下班了,我们十分不舍地走下龙驭阁,原路返回至电瓶车接送点,乘车下山。

回到轩辕庙门处远眺,风水绝佳!走龙尾道,经轩辕桥结束参观。

最后回望一下黄帝陵轩辕庙,缅怀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陵,我们的根牢牢盘系的地方啊!

当晚,我们没有在黄陵县城吃饭,更没有休息。八点钟,我们继续驱车北行,晚上要赶到延安,打算在延安吃饭、休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