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底沧桑◎宋红军:天下第一陵

 微风读书会 2020-12-01


青年作家宋红军 授权

天下第一陵

沿着历史的栈道,翻过岁月的篱墙,我以虔诚的姿势仰望,心底凸起的是腾空的巨龙。赤黄的是我们的皮肤,炽热的是我们的血液。体内蕴藏的赤子情怀凝聚心头,我们的脊梁撑起不折的硬度。

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黄陵,是神圣的土地。我们的民族之神——轩辕黄帝最早活在这里,并在这里建立了桥国。准确地说,这里是我们民族起根发苗的地方,因而成了像麦加一样的民族圣地,是亿万炎黄子孙翘首一望、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阳光充沛的早晨,当我把灵魂交给黄陵的时候,我感受到民族的自信。

黄帝陵坐落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桥山之上,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升天而去。相传黄帝活了118岁,被黄龙带着升天。当黄龙飞越桥山时,黎民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最后黄帝还是被带走了,只剩下了他的衣冠,所以桥山之墓实际上是黄帝的衣冠冢。

据文献记载,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西汉前期在桥山西麓建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至大历七年(772年),对轩辕庙进行了重修扩建。宋朝开宝二年(969年)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至桥山东麓黄帝行宫。元明清诸朝也对黄帝陵进行过多次修缮。改革开放以后,应海内外华人的要求,政府部门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整个陵区分为黄帝庙和黄帝陵两个部分。

黄帝庙在桥山之下、沮水之滨,殿宇高大,气势恢弘。景区前的广场建筑别具匠心,一万平方米的广场,选用五千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而成,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大气磅礴,朴实粗犷。广场北端为长66米、宽8.6米的轩辕桥,桥面护栏板上雕有古典图案花纹。走在轩辕桥上,左边是水,右边也是水,人在水中央,这就是印池,三百多亩的水面,碧波荡漾,绿意盈盈。仰望桥山,郁郁苍苍,灵秀无比。在陕北的黄土高原,我好像置身于江南,这里真是人文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

桥北龙尾道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为“九五至尊”。随着祭拜的人群,沿龙尾道拾级而上,即至庙院山门。山门朝南,为五间廊庑式花岗岩建筑,雄浑庄严,古色古香。山门正中嵌“轩辕庙”三个大字,雄健有力,古朴豪放。

步入庙门,撞入眼帘的是庙内左手高耸入云的一棵古柏,它就是驰名中外的“轩辕手植柏”。这棵古柏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据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树高19米,胸径11米,在群柏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地人说,这树是“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说,七个人手牵手,合抱也抱不过来,实为对此硕大无比千年古柏的生动写照。1982年,英国的林业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的林业情况之后,来到桥山轩辕手植柏前,不禁叹为观止,称它为“世界柏树之父”。古柏虽饱经风霜,依然苍郁挺拔,盘曲遒劲,冠盖蔽空,气势磅礴,叶子四季常青,层层叠叠,仿佛巨人般矗立在天地之间。树旁的石碑上刻着“黄帝手植柏”。其北侧又立一碑,上写“中华名树碑”,碑文有着极浓的文学情调,“悠悠天地间泱泱古国中有几多树木能名冠华夏荫泽子孙;漫漫求索路芸芸众生里有几多树人能刻入心碑永世流芳”,读着这样的碑文,再次瞻仰古柏,在它丰茂的树冠下,我似乎正沐浴着老祖宗的恩泽。轩辕柏是否为黄帝手植,也无从稽考,但有树旁“说明”佐证,因此格外受人敬仰。

庙院往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亭柱两幅楹联:一为“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一为“诚朝圣地人为祖,心祭神州儿女情”。诚心亭为整衣冠、备礼品、消杂念、静心情、进大殿之过亭。在这里倍感南来北往皆兄弟,天下华人一家亲。

穿过诚心亭,便是一座碑亭。碑亭呈长方形,里面立有许多石碑。现存石碑中最为抢眼的有:一侧为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汪洋恣肆,神采飘逸;后为邓小平题词:“炎黄子孙”,浑圆洒脱,隽永秀气。另一侧为孙中山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为蒋介石1942年“黄帝陵”题词。毛泽东祭文写于1937年4月15日,为国共两党合作时同祭黄陵致词。在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文中提出了“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的英明论断。感情真挚,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句意深长,拯民族于水火,度万民于八荒,堪称传世嘉章。

碑亭西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柏——汉武帝挂甲柏,原名“将军柏”。相传汉武帝刘彻率领大军征朔方归来,驻军拜祭黄帝陵时,曾在此树上揳钉挂过盔甲。树干斑痕累累,周身密布,纵横交错,细看孔孔洞洞的,似有断钉在内。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不时流出柏液,凝结为球状,晶莹透亮,蔚为奇观,“挂甲柏”因此而闻名。挂甲柏外围铁栅栏,树下西北侧立一砖砌壁,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志载汉武帝征朔方归,挂甲于此树。”东为碑廊,有碑石40余通,是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的御制祭文、修葺陵庙的记载及题颂石刻。

庭中,一对大石脚印,62厘米长,2厘米深,是黄陵县郭家洼村出土的汉代文物。据说,这就是黄帝的脚印。

轩辕庙坐落在庙院最北,是庙区的主体建筑,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大雄伟,气势非凡。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正殿门楣悬挂“人文初祖”匾额,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柱上书巨幅楹联:“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殿前月台,设一大香案,置三大香炉。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像上的黄帝头戴王冠,身着布袍,沉稳站立,高大魁梧,手指东方,回首欲呼,再现了当年黄帝引导先民开拓创造的情景。

整个庙区及亭殿建设,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画栋雕梁,风格古朴。小桥流水,雕栏玉砌,上下天光,喷薄欲出。精致而无豪奢,神圣而不神化;庄重而无庸俗,大气而不卑琐。既不同于道观寺庙,又有别于经幢佛堂,气度非凡,文明高雅。

过轩辕庙一公里许,一条花岗岩登道直达陵冢。登道也称“神道”,277个台阶,与庙前的龙尾道一样,象征“九五至尊”。沿神道向上攀登,距黄帝陵约200米的路旁,竖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据说,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步行至陵前。

继续缓步前行,我便融入茂密的柏林之中。据介绍,桥山有柏树八万多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柏六万多棵。这里漫山遍野的柏树,故远望之,苍翠起伏,蔚然深秀。山风不劲,那密密的柏林变成了千万把提琴,和着陵区香炉里散发出的缕缕清香,真像从天宫传给人间的仙乐。游客到此会顿时失去浮躁与轻狂,进入庄重虔诚的境界。

不知不觉间,我爬上了山顶。桥山山高坡陡,气势雄伟。在山巅左右望去,我终于发现,这里山脉形为巨龙,龙头在桥山的龙盘岗,龙脊在桥山半腰间。一眼看去,七沟八梁,忽隐忽现,自西向东,蜿蜒到石山村的龙尾湾。这真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站在桥山这条龙脉上,我分明感觉到这条巨龙在跃跃欲飞。这不正是中华大地的真实再现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千年祈盼吗?桥山飞龙,必将带领整个中华民族的巨龙腾飞。

来到黄帝陵的牌楼跟前,重新装修的牌楼显得庄严肃穆,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跨入大门。极目四望,只见黄帝陵的祭亭耸立在山顶上,飞檐翘角,气宇轩昂,被四围的柏树包围着,深灰色的瓦顶让人倍感历史的沧桑。亭前是刻着“人文始祖”的香炉,中间一条深红色的横幅上用繁体字写着“缅怀始祖轩辕黄帝”,亭子圆柱上雕刻着两幅楹联,一幅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另一幅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进入祭亭,中间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黄帝陵”三个遒劲大字,为郭沫若所书。碑下的碑驮名赑屃,形似巨龟,传说乃龙王的第六子,力大无穷,善于负重,常驮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中大显神威。

祭亭后面,便是黄帝陵冢。冢前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相传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面筑有方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含天圆地方、天地相合之意。陵园之内,香烟缭绕,古朴庄严。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围着陵冢转了一圈,喻意着我们在黄帝的庇佑下,秉承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与勇敢正直,努力向前。

陵前40米处有一高约20米夯筑高台,其旁一石碑上刻“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我沿着曲径通向台顶的石路,爬上了牌楼右边的祈仙台。登上此台不由得想象当年汉武帝勒兵十余万北巡朔方凯旋归来的英武、豪气和霸气,高筑此台夸功炫武祈祷祖宗护佑之外,是否还用于他一统天下的誓师呢?放眼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云蒸雾绕,恍若仙境,顿感整个黄帝陵不仅暗含王气,而且极为神秘庄严,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蔚为壮观。顿时陷入深思,我们游客来到黄帝陵,不仅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景,而且是缅怀我们的祖先,缅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爱国之心。更重要的是,时刻警醒着:我们是炎黄子孙。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上至天子皇帝,下到黎民百姓,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黄帝祖先殷红的血液。

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改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是黄色,故称黄帝。生于山东寿丘,死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至今已有3600多年了。相传黄帝有25子,共赐12姓,此后的各姓氏都是这12姓的分支。

据说黄帝曾经与平分天下的炎帝有过争斗,但因炎帝后裔蚩尤崛起,凶横残暴,炎帝请求黄帝帮助才打败了蚩尤,炎帝的部族也归顺黄帝。这样,黄帝首次统一了中华民族,中原地区的部族有了共主。后人认为是黄帝繁衍了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因而尊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的联合成为中国原始国家的基础,故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更是中华文明的先驱。相传黄帝教会人们筑宫室以避风雨,鼓励妻子嫘祖植桑养蚕、抽丝织布,命他的史官仓颉造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黄帝还发明了舟车和弓箭等。同时又首次统一了中华民族,因而为世代人民所敬仰,后人称颂他是神人合一、集天地大智慧、有创世之功的人文初祖。

数典不忘人文祖,民族复兴奔小康。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勇敢、智慧、仁爱、正义,创立了最为辉煌的原始文明。在其治理下,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业、安其居,开创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战勋是分不开的。

岁月悠悠,千百年来,中国人祭祀黄帝没有中断过。据载,祭祀轩辕黄帝始于部落时代。虞、夏两代以祭祖之礼祭祀黄帝。战国时期,开始把黄帝作为天神祭祀。魏晋南北朝时期,设有专门祭祀黄帝的“黄郊”。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进一步制度化。宋元时期,把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陵庙进行祭祀。明清两代,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公祭黄帝。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大典。每年都会有大批炎黄子孙飞渡重洋、跨越关山来此祭拜祖先,寄托血脉绵延的慎终追远之情。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在中国人看来,祭祀黄帝是国之盛典、民之盛事。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祭祀不仅是一项再行仪轨的祭祖活动,更蕴含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的深刻意义。特别是在国难当头时,桥山黄帝陵更像是中华民族一面迎风招展的猎猎大旗,号召着全世界的华人同仇敌忾、玉汝于成。

1992年开始,国家和民间及海外同胞投入和捐赠了巨额资金对黄帝陵进行了整修,使黄帝陵更加雄伟、庄严、肃穆、古朴,景点和展出文物更加丰富。每年寻根问祖、览胜游人如织,黄帝陵已经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向往已久的、寻根祭祖的圣地。

2009年清明节,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夫人参加了祭祀轩辕黄帝大典。连战从“下马石”下车,步行到黄帝陵前,一路神情凝重,一言不发。在祭陵过程中深深鞠躬,非常虔诚、庄敬,多次流泪。祭奠结束后,他匆匆回到休息室,挥笔写下了“一功肇生机,万古泽华夏”,真情流露,一气呵成。

漫步桥山之巅,极目远眺,山环水绕,古殿雄伟,松柏苍翠。在周围数百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陪衬下,犹如沙海中一块绿洲,别有一番情趣。山风徐来,林涛阵阵,顿时我觉得浑身有一股力量在汹涌,生命在翻腾。人生是一种挑战,黄陵会激励心中的血性与昂扬斗志。龙的精神深入骨髓,民族的自信不灭!


宋红军,笔名仰望苍穹,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世界》签约作家,资深撰稿人,咸阳市教育电视台持证记者。创作以散文随笔见长,作品三百余篇见诸国内外报刊,著有散文集《仰望苍穹》、《繁华的背影》。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屡获全国征文奖。



微风轩主编   微信号

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本栏目广告投放热线:155920259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