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茶香飘万里 2014-03-02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黄帝陵中的汉阙

在陕西省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缀满文化珍珠的风景名胜,而这些“文化珍珠”的起源便是位于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

我是从延安返回西安的途中去拜谒黄帝陵的。黄陵县距古城西安约180公里,而桥山上的黄帝陵距黄陵县城仅数公里。

黄陵县,原本叫作中部县,后因黄帝的陵墓在该县的桥山,1944年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辛年代,国民政府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大概是为了唤醒民众勿忘国耻、团结抗战、告慰祖先吧。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黄帝陵的轩辕广场

我们是在傍晚时分来到黄陵县的,听当地的朋友说,黄陵县县城不大,人口也不多,因其位于西安至延安的半路上,所以来往的人们要么选择住在延安,要么选择住在西安,鲜有游人住在黄陵县城,因此,县城内的宾馆、招待所不多,若是晚到,找住宿的地方有点困难。但我还是坚持要在黄陵县住上一夜,一者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行程时间相对充裕一些,不致于急急忙忙地赶路,二者第二天早晨我们即可去参拜黄帝这位被人们称为“文化初祖”的祖先,并为其烧上一柱头香,以表敬意。

吃罢晚餐,我们在县城内走了一大圈,证实朋友所说的不错,县城不大,人也不多,夜未央而许多人家已经闭门歇息,街道上万籁俱寂,偶尔跑过一、两辆汽车,只有那昏黄的街灯在秋风中散发出淡淡的灯光。

关于黄帝我知之不多,只知道黄帝是中国原始社会未期的一位部落领袖,若按历年来计算,那应该是5000年前的事啦。据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其曾“居住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地,而陕西多黄土,所以称作“黄帝”。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听到的关于黄帝的故事多是一些神话传说。

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大部落,即黄河中游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东部地区的太昊部落和南方的苗蛮部落。后来炎帝与苗蛮部落发生战争,炎帝被打败,求援于黄帝,炎、黄联手击败了苗蛮,其首领蚩尤被杀。后来炎帝与黄帝之间又发生战争,结果炎帝战败,其部落领地被纳入黄帝的版图,这也许便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由来。

早餐后,我们沐浴更衣,前往拜谒黄帝陵。由于来得太早,陵区的工作人员尚未上班,我们只好先在陵区前的轩辕广场上徜徉。

轩辕广场约有足球场大小,与其它广场不同的是,这个广场的路面是由5000块直径约80厘米以上的巨型鹅卵石铺设成的,象征着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说心里话,我也算见过鹅卵石滴人,但从未见过如此众多、如此巨大的鹅卵石,远远望去犹如一排排海浪,层叠而来。真不知在陕西这地方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么多鹅卵石。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轩辕庙前的沮水与轩辕桥

广场的北侧是一弘池水,叫作沮水,水面平整如镜,水映倒影,一座花岗岩石桥横跨在水面上,直抵北岸的轩辕庙下。早晨的阳光透过淡淡的水雾撒在迎风摆动的旗帜上,显出一股灵动与清秀。

等了约半小时,才有工作人员陆续到岗上班。因此,我们也就成了当天来拜谒黄帝陵的第一拔客人。

站在沮水池畔,抬头望去,在95级台阶上便是那“文化初祖”轩辕庙的大门。轩辕庙的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汉代风格,高大巍峨,简洁大方,白墙黑瓦,庑殿大顶,给人的印象深刻。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黄帝陵大门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黄帝手植柏

进入大门,迎面一株冠若华盖的巨柏,人称“黄帝手植柏”。只见这柏树虬枝纵横,树干粗壮,很有些苍龙入云的感觉,估计七、八个人连起手来才能将其环抱。工作人员告诉我说,此柏的树龄约4700年。这令我有点咋舌,一树柏树的生命力能如此顽强,虽经风历雨,雷电冰霜,至今依然根深叶茂,令人心生敬仰。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轩辕庙大门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孙中山题写的碑文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毛泽东题写的碑文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江泽民与李鹏的题词

绕过黄帝柏,甬道的左侧立着四通石碑,是迎接香港回归时所立,看来是要告慰祖先,香港犹如离家已久的孩子回家啦。迎面是一座碑亭,里面也有四块石碑。说来有趣,这四座碑是四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领导者所题写的,一块是孙中山先生:“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有先。”另一块是1942蒋介石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第三块是毛泽东于是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亲自撰写的祭文,祭文较长,只记得:“赫赫始祖,五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第四块是邓小平书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这四位算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人了,所以管理部门将这些石碑安放在碑亭内。“听说江泽民主席也曾祭拜过黄帝陵,不能没有留下墨宝吧?”我不禁问道,工作人员指给我看,原来在甬道的另一侧,还立着几块石碑,其中便有江泽民题写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李鹏总理题写的一块石碑。看来领导人们是不敢忘记祖宗的。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只有这座大殿是明代的

人们之所以将黄帝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在传说中和有关文字记载中,都把黄帝列为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最初缔造者,是黄帝及那一代人创造了车船、衣服、蚕桑、农业,制定了音律,创建了文字,从此以后才有了灿烂的中华民族的文明。据说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是黄帝及其臣子们,通过观察自然界动物疗伤的过程而总结经验编撰出来的。

穿过浓荫密布的柏林,一座大殿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这便是“轩辕殿”。整座黄帝陵区只有此建筑是明代保留下来的。大殿正中悬挂着国民党将军程潜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大殿中供奉着一幅黄帝的半浮雕像,只见这位黄帝仿佛还在行走中,脚步向东,而回头西望,线条简洁,衣着朴实。可给我的感觉,这尊黄帝像颇有些汉代风格,难道到了汉代才有了黄帝的造像?经请教园区的工作人员得知:原来这幅雕像是根据东汉虎梁祠庙中的黄帝像拓片而刻制的,难怪具有汉风。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新建的祭祀大殿

轩辕殿后面是2004年落成的宏大的祭祀大殿。大殿全部采用花岗岩建造,规模宏大,十分气派。尤其是大殿的顶部设计,采用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圆顶,从殿内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天空,寓意天圆地方。四周采用通透的廊柱,给人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之美感。2004年清明,国家曾在此举行过盛大的国家祭祀。说到这里不妨说说国家祭祀的要求。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大殿前布置的一排铜鼎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祭殿内景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黄帝像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祭祀大殿内的天圆地方

国家级的祭祀有严格规定的,共有12个程序。第一,全体参祭人员肃立,主持人宣布开始;第二,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第三,奏乐;第四,主祭就位;第五,陪祭就位;第六,主祭上香;第七,献爵奠酒,由主祭人行奠酒礼;第八,敬献花篮;第九,恭读祭文;第十,行三鞠躬礼;第十一,乐舞告祭;第十二,典礼告成。呵呵,您看,这一套程序下来,挺繁琐吧。

参观了祭祀大殿黄帝陵的参观才算走了一半,按照“先祭庙,后谒陵”的程序,我们仅仅是“先祭了庙”,还没有去参观桥山上的黄帝陵。于是我们出庙门坐上电瓶车,向距此约2公里的黄帝陵墓驰去。

早晨的陕北还是有些寒意的,经电瓶车一跑去带起来的晨风愈加寒意浓重,众人不由地裹紧了外衣。好在时间不长我们就来到了黄帝陵墓前。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通往陵墓的“神道”

黄帝墓前有一现代化的检票门,使用了电子式门票,入门迎面是一座琉璃式牌坊,这多少有点皇家陵园的味道,与黄帝生活的那个时代风格相去甚远,有点“现代化”的感觉,显然是后人为之。牌坊一侧是一座高约20米的土墩台,据说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羡慕黄帝在此驭龙升天,自己也希望能“借点仙气”,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瞬间堆积成一座土山。汉武帝登台祈仙,也希望自己能继黄帝之后“驭龙升天”。

沿着林间小路我们继续向柏林深处走去,忽见在柏树深处有一瞭望哨式的建筑,原来是后人修筑的一座“驭龙升天台”,可供人们登高瞭望。于是众人争先恐后地登上了这座高高的“瞭望塔”。放眼望去,脚下柏树林涛,拥荫匝绿,显然这桥山上的树木比四周其他山上的林木茂盛许多,这不禁令我产生了疑问,难道这桥山之树均为后人所栽?后经询问工作人员得知,原来这桥山之上共有柏树8.1万棵,其中树龄超千年的约有3万棵。这些柏树多为后人所种植,且自汉代始,在此山上植柏活动就未曾间断过,特别是宋代宋仁宗赵祯时期,皇帝专门下旨要求在桥山上植柏,并着县里抽调3户人家,免除一切差役,专门在此巡山防护,可谓“中国第一批护林员”啦。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人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桥山的苍烟缭绕。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进入黄帝陵墓的大门,旁边是现代化的检票口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入门后左边的小山坡就是汉武大帝堆起来的仙台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汉武大帝的杰作

继续前行,一座大土包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土堆呈扁球形,高约4米,这便是黄帝陵。坟前有一碑,上刻“桥山驭龙”,是当年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意思是说黄帝是在此驭龙升天的,而坟里埋的是黄帝的衣服、靴子、佩剑等。此碑的后面紧邻坟墓的还有一块是明代的石碑。

正当我们围着黄帝陵观看时,忽然发现在黄帝陵的坟头上匍匐着俩位老太太,正在挖掘坟上的土,要干什么并不清楚,这还了得?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众人不由地齐声呼喊起来,工作人员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些老人的行为。看着这些老人一脸的虔诚与无奈,我们也不好多责怪,只好告诉老人家,这里是文物,应该多加保护才是。

来黄帝陵当然也不能忘记祭祀一下我们的祖先,于是请上一柱香,恭恭敬敬地向祖先施礼,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驭龙升天台---驭龙阁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桥山眺望,山下为黄陵县城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 黄帝陵前的墓碑

礼毕起身,有工作人员上前将我邀至旁边的一座小房子里,进来之后便问我姓什么么?然后变魔术般地拿出一个小木牌,告诉我这是我祖先(当然与我同姓)的牌位,应敬香一柱,香资100元。想想已为黄帝上了今日头香,也不应该亏待了自家祖宗,于是照办,为祖先也烧上一柱头香,但内心对这种“唯利是图”的举动还是不太满意的。

告别桥山,告别黄帝陵,我们启程返乡。愿我们的民族日益昌盛,文明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