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平稳|我以我血薦轩辕 --谒黄帝陵

 乡土蓝田 2022-06-15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我以我血薦轩辕

    --谒黄帝陵

      黄平稳

刊于《僑聲時報》1994年4月7日縂第58期第四版

高山仰止兮,巍然黄陵,

源远流长兮,中华文明;

景行行止兮,人文初祖,

四海归心兮,大哉一统!

沿西铜公路北出金锁关,越过宜君梁,便到了黄陵县城。黄帝陵座落在离县城东北一华里的桥山之巅,古称桥陵。这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第一号古墓葬,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发展,寻根拜祖的海外华人与日俱增。黄帝陵作为海内外炎黄后裔祭祖谒陵的圣地,“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来此拜谒观光,倾吐情思……

    轩辕庙双绝

 轩辕庙位于桥山东麓、黄帝陵左前侧山脚下。初建于汉代,唐宋迭修,始成现今规模。现庙院占地7.6公顷,有大殿5间,殿内供奉着黄帝塑像。中殿殿门正上方,悬挂着匾牌一方,上书“人文初祖”。两侧殿柱挂着一幅红底白字的对联:

    启草昧辟宏疆纬地经天民族祖先功耀日    

    固金瓯创大业兴邦治世炎黄儿女志凌云

上联盛赞轩辕黄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德,下联抒发中华儿女继往开来的雄心壮志,不独对仗工稳,内涵丰富,读来亦音韵铿锵,气魄夺人。

令我过目铭心、难以忘怀的是轩辕庙的“双绝”:一绝为碑石,一绝为奇柏。

轩辕庙内有镶刻着历代祭文和记述修葺的碑石50余幢,最绝的是新矗立的荟萃了国共两党领导人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手笔镌刻的三幢碑石。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亲笔为祭祀黄帝撰写了一篇祭文。1937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祭扫黄帝陵时,将此篇代表全民族利益和愿望的祭文供献始祖,祭文如下: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华蹉跌;越数千载,强邻蔑德,硫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河北翼,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认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1937年9月,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抗日。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任弼时等同志在由洛川赶往八路军总部途中亲自谒拜了黄帝陵。望着黄帝塑像脚下大供案上的这篇祭文,朱总司令感慨不已地说:这是我们建军10年第一次向老祖先明志!斯时斯地,这篇祭文就是八路军“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出师表》,就是“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的“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孙中山题写的是一首颂诗。

诗曰:“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蒋介石题书了“黄帝陵”三字陵匾。时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落款:蒋中正敬题。

轩辕庙院内有一大片柏树林,尤以二株为奇:一曰“轩辕柏”,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历经5000年风雨沧桑,依然不减苍翠,不失雄劲,巍然挺拔。此柏高20米,下围10米,民谚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就是说,8个成年人才能将它搂抱住。它是全国最高最粗、历时最久的柏树之冠,并享有“世界柏树之父”的尊称。二曰“挂甲柏”,位于大殿前右侧。是柏株上下瘢痕密布,纵横成行,排列有序,似有千万断钉嵌人其内,相传为汉武帝征朔方还,曾在此树挂铠甲所致。柏液由排排钉孔渗出,凝结成球,晶莹发光,灿烂夺目,实属罕见。经考察,此奇柏乃属稀有柏种也。

天下第一陵

 庄严雄伟的黄帝陵墓矗立在桥山之巅的大片柏树林中,陵高3.6米,周长48米,墓前有碑,镌刻着“桥山龙驭”4个大字。碑前有祭亭,亭内竖碑,上铭“黄帝陵”3个雄浑洒脱的大字,为当代著名文豪和书法大师郭沫若1958年手书。祭亭两侧,悬挂着两副楹联:

    广袤幅员三万里,

    悠长历史五千年;

    大哉黄祖丰功洪德震中外;

    伟矣民魂浩气雄风励古今。

黄帝陵古冢四周环以护墙。墙內古柏参天,郁郁森森。据统计,整个柏树林占地约577公顷,有古柏8.2万株,为当今全国最大的古柏群。陵前墙外又有一高十数米的土丘,那就是有九曲回廊盘旋可上的“汉武仙台”,相传为汉武帝北征回师途经黄陵时祭祀黄帝、祈天求仙的地方。

登上仙台,极目四望,但见桥山高峻,翠柏遍野,沮水淙涂东去,一派云蒸霞蔚的非凡气象。如此好风水,更激发游人对轩辕始祖仰慕崇敬之情。

黄帝陵为衣冠冢。导游小姐介绍了一个美妙的传说:玉皇大帝认为轩辕黄帝功德无量,应当升天成仙,便派了一条巨龙去接他。当轩辕黄帝骑龙特意辞别今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黄陵县桥山一带臣民时,人们不愿他离开自己,依依不舍地将黄帝和巨龙团团围住。

巨龙乘人们不备,扬头奋身,驮着黄帝腾空而起。难舍难分之际,有人扯下了黄帝的一块衣襟,有人拽下了黄帝的一只靴子,有人拽掉了黄帝的随身宝剑。黄帝升天了,人们无以为念,就把他的衣襟、靴子、宝剑埋葬于桥山之巅,修建成衣冠冢--这就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陵传说有多处,除了陕西黄陵县外,山东、甘肃、河南、河北亦有,但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主。何以为据?《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信有证焉!

黄帝的传说

黄帝是我国远古时代传说的伟大人物。有关黄帝的种种传说,从不同侧面塑造出一个勇猛、雄豪、懔悍、睿智、洪德的英雄形象。

 在有关神话中,黄帝为雷神,后崛起胜四帝而成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并与伏羲、神农合称三皇。黄帝与蚩尤曾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请风伯、雨师兴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止雨。蚩尤兵败被诛,夸父、刑天、共工继而为其复仇,均败于黄帝,尽皆泯殁。黄帝既杀蚩尤,又有作乐庆功、蚕神献丝等神话出现。《史记·封禪书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人上者七十余人。

《国语·晋语》载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也。”黄帝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以为名,又以为号。受国于有熊,亦号有熊氏。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改称黄帝。生而神灵,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炎帝末世,道德衰败,诸候相侵伐。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挫败诸敌,代炎帝为天子,建都于涿鹿山下。设置三公、左右大监及列侯众官,于海隅大泽选求贤能风后、力牧为相。多次封禅祭祀天地,会诸侯于釜山(今河北怀来东)。立四妃,元妃累祖,次妃女节、彤鱼氏女、嫫母。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在位百年而崩,继立者为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即帝颛顼,黄帝时,帝德广披,日月扬光,天不异灾,士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故孔子答宰我问黄帝何以至三百年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这些神话传说当然是神化了黄帝,但其中确实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政治理想,也浸透着中华儿女对轩辕黄帝无限崇仰爱戴之情。

今人则以黄帝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大约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初为姬姓部落首领,后成为炎帝部落联盟领袖,创业于今陕西省北部黄士高原一带,造就了万代华夏文明古国。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现存《素问》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传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诚如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追思轩辕黄帝无与伦比的功德,他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作为炎黄子孙有谁能不因此而感到无上荣光和自豪呢?

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黄帝是一面旗帜。每一个爱国者,每一个志在“振兴中华”的炎黄子孙,莫不以热爱轩辕的滚烫之心,为伟大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献身。

尊崇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景仰黄帝陵这块圣地,是中华儿女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期间,炎黄子孙就开始祭祀黄帝陵,汉代祭祀规模空前宏大。汉代以后,不管是太平时期还是战乱时期,不管是汉族统治还是少数民族统治,祭祀黄帝陵的隆重礼典一直没有停止过。如前所述,就连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和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蒋介石,也都为祭祀黄帝写了祭文、颂诗和陵匾。近年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公祭和重阳节民祭,更是隆重典雅,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忱。

被毛泽东誉为“民族英雄”的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就发出过这样的呐喊:“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毅然决然地告别日本仙台,返回“故园”,弃医从文,“血荐轩辕”,用犀利、辛辣的笔唤起那时人民的觉醒,唤起整个民族的觉醒。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轩辕与祖国在鲁迅心目中占有多高的位置!

无独有偶。近些年来,每年来黄帝陵认宗谒陵的海内外华夏后裔有上10万之众。一位马来西亚老华侨谒陵时一下子购买了七本轩辕黄帝传说故事,作为贵重礼物带回去送给他的七个孙子:“叫他们从小知道他们是中国人,还有一位伟大祖先--轩辕黄帝。”一位在新加坡专门负责编中文小学课本的老教育家,不无骄傲地告诉人们:他编的中文一年级学生课本,第一课只有四个字:轩辕黄帝。可见“赫赫始祖”的英名在海外同胞的心坎里也是念念不忘的,毕竟是血浓于水、根出同宗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整修和保护黄帝陵。1992年下半年来,整修黄帝陵的喜事接连不断。8月25日,整修黄帝陵的第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主要是修建庙前广场和轩辕桥下的基础工程,投资700万元。我们参观的那天,已看到层层石阶正在由下向上延伸铺砌。10月29日,黄帝陵基金会在京成立,由张岂之先生出任会长。李鹏总理为基金会成立题词:“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黄帝陵基金会名誉会长李瑞环向大会发了贺信,指出:“做好黄帝陵的整修和保护工作,对弘扬中华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993年4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为整修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据近日报刊报道:江泽民、李鹏的题词石碑,总高3.6米,碑身下宽1.4米,上宽1.3米,碑身顶部及四棱倒角,外型美观庄重。在依据规划的正式碑廊未建成前,这块碑将矗立在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一侧,今年清明节正式揭碑,对外展出。

还有不少让旅游者感到欣慰的好消息:西铜高等级公路已于去年通过黄陵县城,继续向北延伸;陕西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工作者帮助黄陵县调查评价和开发了一处饮用天然矿泉水,即将投放旅游市场。凡此种种,定会使来此旅游的人感到更加方便惬意。

追古思今,沧桑巨变,令人心潮澎湃。笔者深信:只要海内外同胞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发扬“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就一定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整修和保护黄帝陵的任务;黄帝陵也定将更加“雄伟、古朴、庄严、肃穆”,从而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作者简介

黄平稳,1945年9月出生于蓝田县焦岱镇赵家扁村。1962-1965年就读于蓝田城关中学高65届乙班,1965-1970年就读原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70-2000年先后在陕西省地矿局系统工作,历任队宣传科长、局宣传处 、法规处副处长,获高级政工师职称。

2000-2005年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调研员,退休后曾被聘为厅政策法律顾问。1983年被授予陕西省地质局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

1989年12月荣获中共陕西省委颁发的“陕西省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证书。

1976-2005年为队、局、厅撰写各类总结、报告、文件、法律文书数百件,在中央、省部、地市级报刊台视上发表新闻、言论、散文、杂文、论文等作品七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