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老家的核桃树/何高宏

 读在现场 2020-11-17

老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核桃树,另一棵还是核桃树。两棵核桃树均有碗口粗细,郁郁葱葱的,像两名忠实的卫兵一样矗立在这个静谧的农家小院子里。

依稀记得那是我读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怎么都赶不上去,爹觉得可能是因为我脑子太笨的缘故吧,听别人说吃核桃可以补脑,就跑了好远的路,从一个亲戚家里挖了两棵核桃树苗回来栽到了院子里。

"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十八年”,当时老家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种核桃树苗的时候,娘还说:“等这两棵核桃结果的时候,估计都要抱上孙子了。”爹也没说什么,只是嘿嘿一笑,继续侍弄着那两棵幼小的生命。

在爹的精心呵护下,两棵核桃树在我家的小院子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了。而我读中学的几年时间,终究也没能吃上爹种出的核桃,学习成绩一直也没能赶上去,最终在那个黑色的七月里,高考名落孙山。高考过后,爹说:“别灰心,再复读一年吧!”我摇了摇头说:“算了吧,没有读大学的命!”爹叹了口气,没有再多说什么,默默地坐在了已经能够撑起一小片荫凉的核桃树下,摇起了那把泛黄已近发黑的大蒲扇。

在家里短暂的休整几天之后,我不顾爹娘的反对,毅然决定外出打工。临走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娘就起床了,帮我收拾好了沉重的行囊,还给我烙了一张又一张的大饼,硬塞进我的背包里。我背着沉甸甸的背包,眼含泪水,在那两棵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下,和爹娘依依惜别,娘拉着我的双手,一个劲地絮叨着:孩子,在外面一定要好好地照顾自己,城里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啊!如果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回来吧,爹娘永远都会在家里等着你的!我含着泪点了点头,背起行囊,辞别了爹娘,辞别了家里的两棵核桃树,步履坚定地踏上了去往省城的客车……

打工的日子是艰辛的,到省城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来到一家搬家公司做了一名搬运工。刚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我紧咬牙关,用自己那稚嫩的身躯赢得了老板和工友们的一致好评。干了半年的搬运工后,赶上春节,我就辞工回到了老家,回家的那天,刚下过大雪,进到院子里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两棵已落光了叶子的核桃树,屈曲的枝干被白雪覆盖着,还有一只小雀停在上面,好久一动不动,映衬着澄澈的天空,犹如一幅古朴的水墨画……正当我呆呆地看着这两棵核桃树的时候,娘走了出来,接过我的背包,说道:“孩子,快进屋吧,外面冷!”踏进屋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温暖顿时包围了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家里好啊!

春节刚过完,我就再次回到省城,又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就这样在省城摸爬滚打了四五年,每次在外面遇到难处,觉得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起老家的那两棵郁郁葱葱的核桃树,似乎看到了父母那期盼的眼神,给了我再次支撑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在外打工五年后的一个秋日,在父母的张罗下,我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家里的两棵核桃树,已经进入了挂果期,望着两棵挂满了累累硕果的核桃树,爹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转眼,儿子出生了,哇哇的啼哭声给我们这个恬静的农家小院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而院子里的两棵核桃树,依然与世无争,自顾自的竞相绽放着自己芬芳,也默默地见证着小院的喜怒哀乐和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如今,我已人过中年,白发也悄悄地爬上了鬓角。经过多年的打拼,也在城里安下了家,爹娘也一天天变老,曾经多次邀请他们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爹说:“我和你娘就像院子里的那两棵核桃树一样,已经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个小院子里,你让我们进城,就是在拔我们的根啊!”于是,我就没有再勉强他们了。每次打回家电话,年迈的父母总是那几句话:“在外面一定注意身体,少喝点酒,别太累了……”反反复复地说,而我也总是反反复复的听着,每次都倍感温暖,丝毫没有了年轻时的不耐烦,也许这就是成熟吧!而我也多了对父母的无尽牵挂,担心他们在家里过度操劳会累着,担心他们身体不好会生病,担心他们手脚不利索会摔跤……

记得有首歌唱到:是不是我们不长大,你们就不会变老?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们还能把我举高高?年幼时,父母就是我们心中的大树,那时盼望着自己能够快快长大,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再也不能在他们面前撒娇了,他们也再也没有力气把我举高高了。在他们的心里,我就成了一棵大树,是他们的依靠。我也一定要做好这棵大树,为父母,为儿女遮风挡雨,为他们无私付出。

夏至刚过,打电话回老家特意问起了那两棵核桃树,娘说:“核桃树今年已经开始挂果了,并且挂的非常稠,再有两个月就能吃了,到时候一定要带着孩子们回来吃核桃啊!当年你就是因为没能吃上核桃而没考上大学,现在一定要把孙子们的脑袋瓜子好好补补,争取让他们都考上大学!”“好嘞,到时候回家我还要让您亲手给我摘核桃吃呢!”电话那头响起了娘爽朗的笑声……

作 者 简 介

何高宏,宝丰县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