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踏雪秦岭赏杜鹃/施崇伟

 读在现场 2020-11-17

秦岭,横亘于中华大地,于中国版图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一条地理与气候的分水岭,以此为界分别出北方的寒冷与干躁、南方的温暖与湿润;它是一条政治与文化的分界线,中国因此分隔出北方中心地位与南方偏安一隅;它甚至形成了北方人的粗旷豪放与南方人的细腻温柔的性格差异。

暮春,相约朋友踏青去。陕西商洛市镇安县境内的木王山,它就在秦岭。

“一山来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诗句描述的就是镇安。镇安,这里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南北景观荟萃。虽属长江流域,但有黄土风情,虽归西北地区,却有江南美景。这里有歌唱民间爱情生活的“梅花香”、“十探妹”,也有歌唱帝王将相的“取长沙”、“王彦章摆渡”。这里有吸引吃货的板栗、腊肉,也有吸引文人骚客的木王森林公园、云盖寺。眼下,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大美镇安如同刚刚睡醒的孩子,伸着懒腰,将美慢慢地展现。

木王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以林海杜鹃和奇峰怪石景观为主,浓缩秦岭精华,融林、花、峰、石、水、洞景为一体,集雄、奇、秀、险、野、幽、闲于一身。

最精华的景区在“双头马”。山势如马梁,马梁两端昂起如马头,故名“双头马”。景区以奇峰怪石、原始森林为特色,因山成景,云集着跑马梁、玉笋雄峰、夫妻松、神仙脚、冠顶峰等景点景观。

来到双头马景区,开始了我在木王山的“春夏秋冬”。

春来了——春在和煦阳光下,春在青翠山色里,春在遍山的峰峦间起伏,春在涓流的细水里低吟,春在杜鹃的枝头笑,春在丛林的鸟鸣中……

夏来了——丽日晴空,太阳当头照。道道光芒挥洒而至,感觉如盛夏的炙烤,一路的美妞们还禁不住用上了护肤品来抵挡。所幸这是暮春时节,这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这是南北气候分界的秦岭大山中,看起来是大太阳却并无暴晒之感。热烈的何止阳光,还有盛开如烈焰的满山杜鹃,还有热烈着快乐情绪的南来北往客……

秋来了——虽不逢秋,也有秋意浓。草地上有的草是葱绿的,有些却是枯黄的,就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黄相间的花衣裳。虽然雪来了,花来了,树荫下的黄叶仍在挽留着秋天的脚步。各种的树,松也罢,桦也罢,脱去了一年的臃肿,还没得来及穿上时令的新衣,正好可让大山可以酣畅的品味阳光的味道。远山上的石瀑飞流直下,有苍翠的绿树点染,有淡淡的黄叶映衬,增加了山色的绚丽……

冬来了——大雪压青松,踏雪寻幽境;冰凌晶莹剔透,雪地人来留痕;雪中新苗破土,雪战快乐飞扬……感谢这方圣地,只有在隔着南国如此近的秦岭,才能在这个季节领略到雪景的圣洁与体验到玩雪的纵情。虽不见漫天飞舞的雪花,却仍有银装素裹的磅礴。深吸着清淡的新鲜空气,安享着冬日里的静谧,让灵魂融入一尘不染的世界,洗去尘世间沾染的铅华。

历尽“春夏秋冬”,饱览木王山风光。登临巍巍冠顶峰,仰望一形如长矛的巨石,架在梁顶,斜刺青天,在蓝天的衬托下,分外威武。一山三面,面面有相。当地人称矛子山。也许,应了人们对和平和谐和睦的期盼:“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另外一面,在双头马人迹可至的最高处。爬上被腰竹覆盖的垭口,顺右手,援藤蔓、倚树体、跳石涧,上行三里,见巨冠上头,飘乎乎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张扬感觉。突兀眼前的矛子山,瞬间华丽转身,成了本王爷头顶上的巨大冠戴。与腰竹垭旁的牧马猴、双头马,相呼应,成就了人们传统的“马上封侯”的寓意。

拍马奔向“跑马梁”,望奇峰罗列,看山如飞瀑。跨过形似骏马脊梁的“跑马梁”,踩着赤脚大仙留下的“神仙脚”,沾得仙气,得点神灵的福佑。行至马背梁的马尾巴处,回首顾盼,既少了同行伙伴的身影,连巍峨的冠顶峰已然隐去。

春去春还在,最美木王是杜鹃。在山下游客中心,我留心了来客的车辆,至少有不分东西南北十多个省市的车辆牌照。木王山,列不入中国的名山大川,也没有显贵名人的足迹佳话流传,何来此等热闹?对,是杜鹃花的魅力。有诗云:“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诗中“山石榴”,即杜鹃花。是的,木王山的杜鹃不是当下经营旅游才有栽种,至少在白居易生活的唐代就已名冠长安。杜鹃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然木王山的杜鹃有着科学家的定义价值:木王山的杜鹃花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乔木杜鹃林。

木王山上杜鹃岭,以一座山岭的气魄绽放。山是一片红艳,红艳染透一片苍山;浩浩然,逶迤连绵,洒脱脱,竞相怒放。山之威,也显现于花之蔚然大观;花之旺,也增添了山之磅礴气势。

秦岭分南北,不仅地理不仅政治不仅气候,连杜鹃也有南北不同的气质与性格。我生活的南方对于杜鹃并不稀奇,但我从没看到这么雄阔规模的“杜鹃岭”。南方的杜鹃多属草本,花枝矮小如娇小的南方人;而北方杜鹃是粗壮的大树,枝伸叶展,填满了沟沟壑壑,宛如虎背熊腰的北方汉子。木王杜鹃,品种为大叶美容杜鹃、秀雅杜鹃、头花杜鹃、照山白等,听这些名字,都不乏大气;看它的仪容,或一簇簇的堆积若艳丘,或一串串天然成花链,或一枝伸展到高处绝对的艺压群芳;而南方杜鹃,称为“小叶杜鹃‘,树小叶小花也小,小得若南方女子的娇小玲珑样。

杜鹃有着“花中西施”的美誉。步入杜鹃岭,如入美人坊。且看,有的浓妆艳服,有的淡著缟素,有的丹唇皓齿,有的芬芳沁人,真的各具风姿,仪态万千。走上“探花桥”,一条杜鹃花夹道的芬芳长廊,谷幽林深,杜鹃迎宾,渐入佳境。来到“揽花台”,杜鹃林比肩而立,杜鹃花开满枝头,揽花自拍,青春与美丽相伴。移步“阅花台”,站在此处眺望四方,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鹃花谷气象万千。沉浸“醉花台”,站在台前看“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茜罗”,吮吸着阵阵花香,心醉沉迷,久久不愿离去。伫立于“花仙”,木王山上最大的美容杜鹃树,树龄达500年,树形优美,花色艳丽,当之无愧的花仙、花王与花魁。

秦岭,一条华夏文明的龙脉。它雄踞地球北纬32°-34°之间已经千年、万年、亿年。它养育了华山、终南山、太白山一个个“天之骄子”。因为秦岭的荫庇,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汉王朝在巍峨的秦岭之中,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此外,沿着一条条秦岭古道,造纸术等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更是穿越千年时空留传后世。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并峙高峰。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又承载着今天"南水北调"的使命,牵系着中国的未来。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诗派,面对秦岭,历代诗人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自己对秦岭山水的感悟……

木王山,她也许还藏在深山少有人识。而此行,走向巍巍秦岭中的一条细脉,没想到竟然完成了一次深远的里程。回味这般收获,旅行的快乐更显多了深度、延了长度。

作 者 简 介

施崇伟,重庆江津人。喜欢阅读与写作,有散文、诗歌、小说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出版有个人文集《岁月的痕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