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带体温的生理盐水/狄树强

 读在现场 2020-11-17

“明早起来,我和二哥给我伯去医院换药,您早点吃饭,回去后就走。”

下午下班前四娃给生活在村里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安排好明天的事情,跟二哥约好一起去城里给父亲换药。

70多岁的老父亲每月都要去城里医院换药一次,这个是做完手术后,主治医生给的后续治疗方案。

每次去换药时总是用拿一瓶生理盐水来冲洗。导流管在腹部开了一个小口,黄色的橡胶管连接着一个白色透明的储液袋,挂在裤子外边,用一个别针固定着。医生换药时要把导管里的小固定水球放气,然后拿镊子夹住橡胶管,慢慢地抽出,有时因为补充水分不及时或者缺乏,拔出来的橡胶管头上就粘连着红色的血丝或血块,这时父亲就会紧皱眉头,嘴里丝丝吸着凉气。医生就会提醒回去后多补充水分多喝水,让尿液把膀胱里的多余的液体排出来,避免膀胱里发炎引起其他病症。

更换新的导管后,先注射一针生理盐水,固定好位置,再抽取二百多毫升的生理盐水从出口注射到膀胱里,看看流出来的液体状态,如果是浑浊的,就会加大注射量直至流出来的液体颜色清澈透亮。

夏秋两季气温比较高,液体在常温下也得有二十多度,输入身体后温度差异不大,父亲还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而到了冬春季节,室温急剧下降,液体在常温下温度往往在个位数,这时再冲洗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非常不舒服,更换结束后,老父亲总是觉得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只要是去换药,四娃总是把生理盐水放在车内空调出风口上加温,希望进入父亲体内的液体能适合父亲,不至于让父亲感到冷。

第二天,天气依旧冷的刺骨,四娃开车跟二哥往家里走,及时提醒妈妈要记得带液体。到家后,老两口已经在大门口等候,父亲两只手插进袖筒里,妈妈一手扶着他,另外一只手插在上衣下边的斜兜里,右肩膀上背着一个小小的包包,里边只能装下几个卡片的那种。看见车来了,妈妈转身锁好大门,二哥服侍父亲坐进车的前座,帮忙带好安全带,随妈妈一起坐在后座上,二哥又问了一句“水(液体)拿了没有?”,母亲回答说拿了,四娃也就没有再问,安心调转车头,往医院驶去。

到了医院,病人并不多。办好手续交完费,医生拿着换药室的钥匙走来,到我们跟前伸手向四娃和他二哥要液体,他们俩扭头看着妈妈说:“您拿的液体呢?是不是忘了?刚才怎么就不见您手里有东西呀?”妈妈没有说话,撩起衣襟用粗糙的带着老年斑点的手,从贴身的内衣里摸出一瓶带着体温的生理盐水。

医生问道:“您一直在怀里暖着?这大冷天的,您不冷吗?”

“不冷,我的手一直拿着,差不多了才贴着身子,回回换药他老嫌凉。他是年轻时候为了我屋一家老小,起早摸黑,打铁箍窑,挖沙盖房不惜力,老了落了一身的病,现在开始享福了,他自己又成了这个样子,他不会说话,不知道怎么表达,老是回来以后到屋里,赶紧喝口热水压压。我又不怕冷,不要紧,能减少他受罪,我心里也高兴”,妈妈轻描淡写地答道。

“我上班十几年了,少说换这个药没有万把起也有几千次,”医生一边消炎换药,一边不露声色对妈妈说到:“您是我看见第一位把液体放在自己身上的人。”

已过而立之年的哥俩,低着头守在老父亲身旁,脸上痒痒的,像被人扇了耳光,红着脸看着医生换药,感觉这次换药比以前每次换药都做的仔细周详。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强》《行吟天下—当代中国行走散文作家十强联展》,出版散文集《塬上塬下》。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长起来,而文学将陪伴我到永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