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摆脱“受害者”思维,你会越过越好

 ghqhyx 2020-11-17

午休的时候,小A给我发了一大段语音,吐槽我的前领导:

我快被XXX折磨疯了。

上周交的稿子,改了十几遍了,XXX一直说不行。

刚开始说主题不好,后来说内容无趣、不深刻,现在又抠细节…….

反正就是不让我好过就对了。

我安慰了他几句,看他实在气不过,就没再多说。

其实平心而论,直到今天,我都很感激当初那位领导的“苛刻”。

作为资深媒体人,他对文章自有一番见解和要求。

有时候确实“不近人情”。

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机会快速成长。

当然,也曾经因为顶不住压力,崩溃大哭过。

可如今回头再看,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实仔细想想,很多时候,让我们委屈、难过的,并不是确切的某件事、某个人,甚至不是某个具体的某个时刻,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回应”。

就拿小A被改稿来说。

他可以把这件事当作“折磨”,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锻炼”。

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就某一点反复切磋、讨论的过程,可以是痛苦心酸的,但也可以是千金难买的大好机会。

毕竟这年头,不是谁都愿意倾囊相授。

话又说回来。

如果你毫不犹豫就把自己放在了别人的对立面,成为整件事情的“受害者”,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情绪和结果。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

儿子给家人打电话抱怨说:

我最近太倒霉了。

项目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伦敦的天气也不好,每天都特别潮湿,我住的地方又离公司特别远,通勤要2个小时…….

父亲打断他的话说:

孩子,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爱推卸责任了?

项目不顺利可以想办法,天气不好又不是针对你一个人,通勤太远为什么不搬家呢?你说的这些事都可以解决的呀!

儿子沉默很久之后,轻轻地回答: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受害者”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的症结。

夫妻关系不和谐,都是因为伴侣不体贴

亲子关系有裂痕,都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工作事业不顺利,都是因为上司没眼光

…….

总之,一切都和可怜的自己,没什么关系。

孰不知,这样“由外而内”地看问题,其实是放弃了人生的选择权,让自己沦为消极情绪的奴隶。

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是你自己的默许,促成了自己的不安和痛苦。

而真正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外而内”地改变。

即相信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出生于奥地利,20世纪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

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

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

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生存的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

这期间,他设想了各式各样的状况。

比如想象他从死亡营获释之后,重新站上讲台向学生讲授自己从这段痛苦遭遇中学得的宝贵教训,告诉他们如何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行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渐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

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

在当时,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由此可见,伤害我们的并不是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受创或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完全可以不受影响。

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一个人是不是深陷“受害者”情节的消极思维之中,从言语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果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出生在更富裕的家庭……

如果我有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绝大多数都带着“半假设”的口吻,而不是“我可以”、“我能够”、“我选择”这样充满积极的正面语言。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会有这样的表现,你可以尝试这样解决: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分为三个大类: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 :问题与自身行为有关,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可以通过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者现实的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当然,让一个习惯了充当“受害者”的人忽然转变思维,并不容易。

但没关系。

意识到问题所在,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主动去创造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坐等噩运或者好运的降临。

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指责别人,先找到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

当然,你可以期待对方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是重点。

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说的那样: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通过改变外在而不是内在性情来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对力所不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

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