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轮的快消行业裁员,你准备好了吗?

 新经销 2020-11-18

近日,一位业内人士向《新经销》爆料,国内某知名快消品领军企业即将进行新一轮的裁员计划,裁员一半,人员将达到数万人。这让笔者吃惊不已,问了几个已经进入到不同快消企业的前同事,也都表示,行业内公司近两年基本上都在尝试着不同形式的精简人员计划。

在形式上,主流企业基本上已经停止了一线新员工的招募,开始采取人员自动流失策略,主动离职人员,空缺岗位不再补录。企业正逐步通过主动或被动裁员降低成本

01

裁员是近年来快消行业HR的主要工作

先看一组公开的数据:

1)某知名食品饮料企业:员工数从2013年的80541人,一路精简,截止到2017年财报显示,员工数为56995人,4年时间减少23546人。平均每年减少接近6千人。营业所也从曾经566个,减少至369个。

2)另一知名食品饮料企业:在企业业绩最鼎盛时的2013年,员工数为38916人。截止到2017年,员工为29081人。平均每年减少4千人。

3)某知名休闲食品企业:2016 年员工人数约为47,115 人;2015年该公司平均员工人数约为52,100人,据此计算平均员工人数减少了4985人。

还有,前几日被爆料的日化企业,因为库存高企,价格混乱,导致数百员工含泪离职。另外,7月1日起,国际品牌玛氏和箭牌在业务组织上开始合并,依据网点数量和业绩标准配置相应业务代表,超额的人员劝退离职……

裁员可以说是近两年来快消行业 HR 部门的主要工作,但在裁员的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快消品的裁员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裁员,劝退离职。还有一种是“隐形裁员”,这两年比较普遍,企业用工转为经销商用工,例如伊利、农夫山泉、亿滋等,在16、17年前后,通过业务组织调整,费用补贴的形式,将一线业务代表转为经销商人员,但保留日常的管理权限。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企业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裁员,难道仅仅是因为销量下滑?人员成本上升?

02

快消品行业为何裁员频发?

从2013年开始,行业内普遍有个共识:行业增长封顶,各个品类逐步饱和,陆续进入到挤压式增长时代,俗称快消业寒冬,诸多企业销量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跌,翻开主流企业近几年的财报显示,营收和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销量的下滑,行业的不景气,人员成本上升,裁员则是理所当然。拉紧裤腰带,控制成本,抵御寒冬。

但在2018年,统一、康师傅纷纷公布喜报。2017年全年,统一实现营收利润双增,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12.96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净利润8.782亿元,同比大增44.6%。康师傅在最新的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50.37亿元,与去年同比上涨5.91%。在大部分人看来,两位大佬的喜报,足以振奋业内信心,快消品行业犹如熬过了冬天,到了美丽的春天。行业回暖,按常理出牌,裁员应该结束。但事实上,裁员似乎并没有因回暖而停止。

为何裁员风波不止?四个维度来看。

第一,人力成本持续攀升;

第二,ROI(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在渠道网点的建设期,人员的投入,成效显而易见,在渠道网点的维护期,持续人员的追加,效益不如从前;

第三,深度分销模式失效:当今渠道过度的碎片化,企业过去的通路精耕、精细管控、人海战术的策略,已经匹配不了当今互联网企业衍生出的新零售场景;

第四,新的分销组织正在逐步替代企业的业代:以B2B平台,社交电商(微商)等平台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替品牌商解决了一部分的分销职能,而且他们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更先进的零售理念,更高的效率将商品直接卖给小店和消费者。

为何裁员风波不止,就是因为企业主看到了互联网对线下的渗透不断加强,重构分销结构,优化效率已经是不得不去做的动作。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人海战术被更先进生产力替代的表现。

03

风波降至,快消人的出路在哪里?

明白了企业裁员背后的逻辑,你就能理解快消行业的裁员,不是阶段性裁员,而是持续性地、长期的裁。

作为快消人应该看清时局,不要到最后,再反问自己:明明很努力,却不得不放弃。不要措手不及,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便宜”,就不会被裁员!

过去我们一直在说经销商转型的路在哪里?但你可曾想过,快消人在面临裁员、失业时,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特别是一些人至中年,家有老小,还在中层和基层工作的同事,他们每天很努力的工作,业绩很好,客情也很好,但是因为一些如学历不高,离不开家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晋升,这一纸裁员通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冲击。

但是企业的经营,不可能因为员工的个人问题而停滞改革的脚步,对于已经或者即将被裁员的快消人来说,面对这个时代和行业的变化,与其被动接受,还不如主动去改变自己。

新经销采访了数位经销商和从业者,他们对于裁员这件事,也有一些自己的建议:

第一,转行。某位经销商反馈,前两年他身边有不少被裁员的朋友,部分人选择了转行,行业大体两种,一种高收入的销售,比如房地产、金融类行业,行业有红利,收入不错。另外一种,互联网企业,比如滴滴、美团外卖,以及快消品B2B平台的地推人员,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也相较过去可观,这属于跳出了快消圈子的。

第二,换公司。这是占主流,外资企业不好,就去内资,一线品牌不行,就去非一线品牌企业,一些国内的企业目前薪资待遇并不比外资差,毕竟在大公司经历多年的训练,自身的专业能力还是有的,机会好的话,还可以遇到不错的老板,获得更好的收入。

第三,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快消人熟悉的主要行业就是快消品,这就导致创业,也会优先考虑代理一些产品销售,但是这两年经销行业并不景气,而且实时有被互联网替代的风险。想靠代理一款产品,就做成生意的机会越来越少。

如何不被裁员呢?

这个标题其实还可以用另外一种说法:如何让自己在这个时代保持竞争力呢?

新经销给出的答案是持续的“学习”。

我们虽然经过多年的训练,练就了一身深度分销的本领,可是这个时代的玩法确确实实变了,你可以看不起微商,不认可 B2B,认为这些都不是企业商品分销的“正道”,但是你不能拒绝去学习他,去理解他,虽然 IP、场景、社群、流量转化等等这些词离我们的工作很远,但是你不能不知道他们背后的第一性原理。

除了学习之外,新经销建议,时刻关注行业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创新项目中,比如近年来企业增设的新零售部门。

很多老板都在说自己企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事实上,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对于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个时代抛下,那就接受并参与到这个时代的变革当中来吧。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盛况:

2016“快消品+互联网”高峰论坛

2017(第二届)中国快消品+互联网大会

热烈恭贺|2017(第三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在重庆圆满召开!

热烈祝贺2018(第四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圆满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