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少即是多”与“多即是少”

 凌宗伟 2020-11-18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新视野》对其中这几段文字颇有通过:“若是想得到‘为“理解”而教育’的结果,最认真的决定就是彻底缩减课程。如果有人希望拥有保证获得‘理解’的机会,就必须放弃教学‘覆盖一切’的错误做法。过分广泛的覆盖面就会导致肤浅:学生学到的只能是曾经在脑中装满,但在考试一结束就会马上忘光的东西,也就是那些考试中的多项选择题,或者只需要简短答案的试题。所以,应该转向‘不覆盖一切’,或者套用另一句流行的口号,应该奉行‘少就是多’的原则。”不同的学生基础不一样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不一样,以同样的要求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囫囵吞枣,食而不化,乃至放弃。

霍华德·加德纳说:“我也不认为,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所有的学科或相同的一组学科。我所赞赏的,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生命的第三个7年应和出生的前几年一样,最好鼓励他们进行较广范围内的探索,而将较小范围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暂时放在一边。还应该鼓励他们综合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什么样的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真不是教育可为的,还有许许多多非教育的因素制约着,所以我还是主张读一读教育理论书籍,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之类的著作,读了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或许可以排解一些纠结。不读或许也不会出人命,但有可能将学生乃至自己逼疯。


霍华德·加德纳说:“根据我的‘为“理解”而教育’的看法,在开始时就应要求学生明白‘理解’的概念,给出清楚的定义,并明确提出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对学生‘成果展示’的要求,这是很重要的。一旦这么做,这些‘最终状态’和‘最后展示’就成为课程设计和评估程序的基础。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向学生介绍这些概念以及‘成果展示’的要求,使之有机会在学校多次接触时重温它们。”这让我想起约翰·哈蒂的《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中提出的“可见的教导和可见的学习”理念,无论教还是学都要能够让双方看得到,更要让自己看得到才有动力。

实际的问题往往就如霍华德·加德纳所言,“我很惊讶地发现,某一年级的老师常常不知道他的学生上一学年学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这些学生下一个学年将学些什么,好像年级与年级之间互相神圣不可侵犯,每年秋季开学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和家长对此同样无知和无能。相当典型的,就是他们都不关注学年、学期甚至课堂的连续性。上一个学年数学和英语课程所学的内容,似乎与下一学年的相同课程无关;历史课的写作练习,似乎很少考虑到与英语课或科学课的写作有什么关系。”想起了我这几年经常表达的一个观点,我们不少教师为上一个年级(学段)培养了大量的不合格的新生,而上一个年级的老师则大多往往以合格的新生要求这些学生,能将他们教好才怪。借用一下霍华德·加德纳的这段文字,强调一下教师为什么必须熟悉课程,为什么在新授前必须必重视对学生应知应会和实上知道多少,会了多少做一些必要的“前测”的意义。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花了那么大的气力却一无所获,不放弃才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