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的声音

 淮阴语文 2020-11-18

语文的声音

                                 文/陈振峰

      语文惹谁了?从1992年报刊上诅咒“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到今天许多人指责“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整整26年过去了,人们对语文的怨气竟然还没有撒完……


       一、语文: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不管你想教学生学什么,只要你真的当过一回老师就会知道:无论哪门学科,总是有人喜欢有人怕,这是自然现象;无论哪个课堂,都不同程度因人而异地存在着“填鸭式”或“少、慢、差、费”,这也是自然现象。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也不知什么时候起,突然有人对我大喝一声,于是群情激愤,举国上下,齐加讨伐。一夜之间,我身陷垓下,四面楚歌,倒真的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积重难返,问题成山”的学科了。

      据说这“楚歌”里唱的全都是:恨铁不成钢。我怎么就成烂铁了?我是怎么成为烂铁的?请擦亮慧眼看看我周身黑云压城般的处境吧——
    (一)我本该处于铺路地位,可是我毕竟是“中药”,功效慢,于是,我非常现实地被逼让路赋闲。这是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必然选择,本属正常现象,但这些年来,各种传媒或一些学者、专家,大多都是置身教学之外,从发掘新闻或树立威名角度,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其结果是寒了老师的心,浇灭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2001年教育部下令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英语热”热浪滚滚,在本就“重理轻文、重技轻道”的现实面前,我的生存空间再度遭受挤压。(据笔者了解,现在各中学学生正常课外时间,大半都是花在英语、数学上,接下来有时间再考虑理、化、生,语文仅是靠一周四五节课,怎么就“耗时多,收效微”了?实际上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是“欲搞题海而不能”,而形势逼迫语文是“不搞题海又不行”)
    (三)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网络技术、传媒技术的空前发展,它们带来的大量图景文化、视听文化给人的感官享乐远比思考的乐趣直观诱人。这对最需大家耐心品味,用心感悟的我来说,实在是一次生死考验啊!
    (四)最要命的是现代社会喧嚣繁杂,我哪里去寻一张课桌来“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呢?我哪里去寻一方净土来吹奏精神的田园牧歌呢?而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人怎能等得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哪能容得我摇头晃脑“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舒卷风云之色”呢?
       这就是我尴尬的处境。本该几十年甚至终生涵养吟咏的人文东西,不得不跟随形势一起追求高效,等到出了“马加爵”牌劣质产品之后,有人又回过头来指责:“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为什么不思考整体教育的问题,去协调一下教育对象整体性与学科教学分割性的矛盾,而非要把我从教育整体中单独割离出来加以抨击不可呢?这也许是由于几千年来,育人的道义在中国私塾教学中都是我风雨一肩挑的缘故吧。那些自命现代的人们潜意识里却非常传统地认为:育人理当是语文教育,却没考虑到古人花在我身上的时间要比你们多得多了。苏东坡学到28岁才考个进士,你们却希望每个18岁的孩子就混个状元。
      因此,擦亮心灵你就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学语文的最佳环境、情境与心境已然不再,可人们对语文的热望却依然不减,于是便将现代教育的全部责任都归咎于语文,你说受伤的能不总是我吗?
         

        

            二、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语文学习的是母语,这让我们打小就感到熟悉亲切。也许正是由于太熟悉的缘故,阻碍了我们深入探讨语文的脚步。我们对语文一直只是抱着猎奇式的兴趣,浮光掠影地翻阅完新课本,却不知道语文讲什么;心猿意马地上完课,却不知道语文学什么。“语文学与不学似乎没什么差别”,成人世界的错误认识妨碍了我们精细地研读语文。随着学习的深入,“逆水行舟”的我们渐渐地感到语文学习是越来越难了,这时才明白“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道理,已然迟矣。

     这当然,首先应该怪我们。怪我们平常不注意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学法的掌握和眼界的拓展。不过也怪那些诗人作家,明明要抒情却偏要把感情抒写得那么委婉含蓄,明明要表达思想见解却偏要弄得人云里来雾里去,一点也不像汉字那样一笔一画堂堂正正直截了当。人家英语写起来虽然弯弯曲曲的,尽是花花肠子,但说起来却是干脆利索,出口就是“I love you”,一点也不难为情,一点也不费心思。怎么轮到我们的文人心思就那么难猜,还美其名曰“文贵曲”。更可恶的是那些命题者,似乎不把我们考倒,他们的饭碗就砸翻了似的。

     其次,应该怪语文。尽管语文有千千万万可爱之处,但它太难企及了。

(一)它貌小量大,让人难以琢磨。它那一篇篇文章或华丽、或质朴、或深刻、或隽永,无不娇小玲珑,鲜活可爱。但是它的一滴水便是一片汪洋,一朵花便是一座花园,一棵树便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它的每篇文章无不包含着字、词、句、篇、情、意、语、修、逻以及文体与文学知识,而文章的内容更是无所不包,上溯远古神话,下追现代科幻,中间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化学等等知识,总会冷不丁地从语文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这岂止是我们老师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实在是浩如烟海,让人学起来茫无头绪。

(二)它“举重若轻”,让人又爱又怜。语文太重要了,它是我们命运攸关的高考160分,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也像西方人一样只学英语不学汉语,恐怕就无法学习数理化了),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是我们文化历史传承的桥梁,是我们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纽带啊!可是怎么竟被人们如此地“举重若轻”呢?轻到这些年随意一个人都可以用它的语言践踏它,轻到于漪老师也哀叹没人补语文,轻到目前许多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从论文汇编到演讲发言到门口指南一律采用英文。这实在令人伤感得直想为你哭泣啊,我的语文!你真是让人爱怜交织!你纵有百媚千娇,我也不知该爱你哪一处。
        最后,应该怪这世界。

(一)这世界太精彩。电视、电脑、网络、书店、邮局、报亭以及地摊无不充斥着一次性的消费型的娱乐文化,无不让人心动不已,行动了那就更花时间了;可是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可以腾出多少时间来阅读那些费人脑筋的经典高雅文学作品呢?更何况我们还有多位“情人、小秘”等着我们去陪伴。请你听听校园民谣:“语文是原配,不得不摆着;数学是二奶,不时抱一抱;英语是小秘,一时一刻离不开;文综、理综是情人,剪不断来啊乱了还得理。”

(二)这世界变化快,我们不得不讲求效率,纵有几个被老师煽动喜欢上语文的同学,课余时间敢“胆大包天”地看起小说、诗歌或散文,若被父母或其他学科老师逮着了,即使没有“棒打鸳鸯”,也得挨上一顿唠叨半顿批。因此,语文啊,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老师: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该拿什么奉献给你啊,我的语文。

      一程风雨走来,两耳猿声不断。语文到底怎么了?太医院的“王太医”们除了指责之外,谁也没有给语文教学开出一剂好药,大概也不可能有的。因为他们除了用母语来批评语文教学之外,大概是不会有勇气和能力来用英语或其他学科的语言去指责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教学。

      语文啊,你究竟是什么?如此费人思量。你是语言,是文字,是文章,是文学,是文化?其实,问问一线的教师,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语文,是一种智慧,是我们几千年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见识、情感或思想的文化组合体(或称文化传媒),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真知、真情、真意的智慧载体,以期达到“以识教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的目的。因此它是一棵智慧树、文化树,更像是一棵年岁已丰独木成林的老榕树。真知灼见是它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根,各种文章结构、文体样式是它的茎、干、枝,而我们的民族多姿多彩的语言则是它满树沙沙作响的叶,汩汩流淌在它身子里的应该是从古到今炎黄子孙对它的爱。

     别糟蹋她,我们不让“霸权话语”或“满堂问”堵塞学生思考的空间;别糟蹋她,我们也不让现代化教学手段附带而来的时髦乌云遮蔽了学生智慧的阳光;别糟蹋她,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智慧的高地上诗意地读语文,思辨地学语文。

     同样,教育也是一种智慧。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诵读中学习语言,更应该让学生在复述、演讲或习作仿写中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会驾驭各种文体来阐述自己的见识、观点或情意。作为文化传播者,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主要在于开启语文之道,启迪语文智慧,让学生在阅读品味、思考感悟、拓展练习中,学会思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积累。作为心灵守望者,我们不仅在于给学生看守心灵的底线,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寻找存在意义,提高审美能力,建构意义世界,从而完善自我改善世界。

     风雨中,你什么时候能够昂起头,挺立在新世纪的阳光里呢?我的语文。我们愿以真诚的爱来呵护你,愿以一生的智慧来浇灌你!

             (陈振峰,福建省永泰一中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