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

 淮阴语文 2020-11-18

回乡

                             文/石上

冬至那天,我回老家看望父母。从刘皮街骑电动车,大约二十分钟就可到家了。一过南杨庄,就踏上了双庄的地界。

沿着水泥路向前,昔日热闹的村庄不复存在了,几乎都搬迁了。眼前出现的是一大片平整的土地,被种田大户种上了庄稼。大队部如今已经人去楼空,寂寞地呆在那儿等待拆迁。过去,大队部里热闹非凡,老头老太太坐在八仙桌前打麻将,年轻小伙子小媳妇农闲时围在这里“炸鸡”“斗地主”。现在,大队部里冷冷清清,几把锁把守着冰冷的铁门。

大队部东边的排水渠边有我们家的二亩多地,现在已经被盖上了几排活动板房,是承包大户住人和存放粮食及摆放农具的地方。一群小鸡在那里觅食、嬉戏,有了一些生气。顺着大队部旁边的水泥路向北,约500米出现了十几个塑料大棚,这是家里的堂兄弟承包搞蔬菜种植的,据说挺忙人的,但也能赚了不少钱。

右拐上东,旁边是送水渠。小堆上的杂草肆意疯长,都有一人多高了。以前村民种植庄稼时,这些草是不可能长这么高的。

来到以前的村庄所在地,都是平地,丝毫见不到庄子的影子了。只有家后面的弯弯的小河在默默地流淌,似乎在讲述着陈年旧事。

这条小河边,长着一大片芦苇,现在芦花灰白,在寒风中摇晃,仿佛在叹息着如今的寂寥。

记得小时候,天寒地冻时,人们就会来到汪塘边、河沟边,将修长的芦苇弯下来,小心地用剪子把芦花剪下来,这些可都是宝贝哩!闲暇时,老人们会在火盆边编织毛窝子。几根麻绳作经,匀称地编进晾晒好的芦苇花。最后,待鞋帮子处理好了,一双漂亮又暖和的毛窝子就大功告成了。

穿上新做的毛窝子,顿时觉得很暖和。脚踩在地上软绵绵的,好轻松。雨雪天,行走不了多久,毛窝子里就会湿透。那阵阵凉气从脚下袭上来,由脚底到脚面,再到小腿大腿乃至全身,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几个喷嚏一打,人就感冒了。如果能及时换掉湿的毛窝,那就不会有啥事了。

昔日冬天乡邻抢着剪芦苇花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也听不到那面对一堆堆一簇簇灰白芦苇花发出的阵阵爽朗的笑声了,落寞的芦苇花在风中摇曳……

旧时的一排排村庄不见了,许多汪塘沟河也被填平了,变成了良田。上面是一望无际的庄稼,绿油油的,像浇过油似的。

残破的水泥路旁边的杂树上,几只黑色的小鸟不时地飞起,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埋怨我们打破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荒草疯狂地生长,很多都有两三米高了。这些荒草一下子勾起我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闲时,村上许多人到小河堆上割荒草、扫落叶。由于人多,去早的人,就会圈上一大片,用刀在一头割几下或用扫帚扫几下做记号,示意其他来拾草扫落叶的人:这是我的地盘,圈子内是我的“势力范围”,你们到其他地方去吧。割下的草,用小耙子耧好,堆成一个个小堆,就像一个个小山头。   

以前,国家大力号召植树造林,树多叶也多,甩开膀子使劲地扫,累得大汗淋漓。脱了衣服继续扫,也不知哪儿来的干劲,小河堆上,展开了扫落叶比赛。天快晌午时,家家户户推来木轱辘小车,“吱吱呀呀”地往家里运草。有时,遇到小坑颠一下,草会掉下几根去,也不去理会这些掉地的草了,因为肚子早就饿了,赶紧运完草回家喝照见人影的稀饭。

草有时要运四五趟哩!草运到家,用铁叉堆成高高的草堆。平时可不敢扯这些草烧火做饭,还得背着篓子四处拾草。为啥?草堆上堆好的草,留着下雨下雪天再烧,妈妈说这才叫会过日子!

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2019.12.31

作者简介:石玉楼,笔名石上,男,1970年10月出生,江苏淮安人,中文本科毕业,在学校供职。喜欢文学,在电台、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近百篇(首)。《妈妈笑了》曾获省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恋》获淮安市“华联杯”爱情诗大赛三等奖、《追梦》获淮安市总工会举办的作品大赛二等奖。小小说《梅姐》在《淮海晚报》、《淮阴报》等报刊发表,《老江》、《絮叨婶》等作品在淮安市《税务报》、《淮安教育》、《淮海商报》等报刊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