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 茶

 海神HHC 2020-11-18

喝 茶

■ 海神

一直喝沩山绿茶,单位的办公用茶,桶装水也是沩山的。一只很大的茶杯,景德镇瓷。薄而白,十年前编书的纪念品,放在办公桌右手边。用开水将茶叶冲泡,盖上盖子,坐在椅子上,不时喝一口热茶,这样的日子超过十年了。绿茶第一泡清新,浓茶,第二泡,清香,淡茶,再泡下去,就是清水中的绿叶了。我一般是一天一次茶叶,只添水不加叶。我把喝茶作为解渴,在工作停顿时喝上几口,很多时候热茶成了冷水。最后一饮而尽。这一饮当然是冲着茶叶去的。茶叶是必吃掉的,饮茶吃茶叶,这是绿茶的习惯。桂如老兄的每次都把茶叶吃掉,我们策他,说茶叶不够吃啊,他说,毛主席吃茶叶比他厉害得多呢,正是毛主席吃茶叶,很多人笑话湖南人“吃茶”,并说湖南人“牛饮”。

两年前建湘老弟接历史教研员,与我并桌而坐。他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将我和桂如大哥的茶杯灌满。进到办公室,建湘第一句话就是“师父恰茶”。坐下来,手触到温热的茶杯,很是感动,每天的工作从热茶开始。这是这两年来的新变化。在工作中增加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偶然的一次,在拿茶杯去添水时,茶杯在手边动了一下,看到茶杯往脚边坠去,眼看到了,心想到了,但手没去抢救,结果是茶杯的浑身碎骨。将碎片一块一块清理,无法复原,其实内心是崩溃的。段老师听到破碎的响声,用“打发打发”来破解我的不安。

在淘宝上寻找新的饮茶用品。最后选定一款电烧水的茶具。一个多功能的电热台,有自动烧水和保温功能,两只玻璃壶,一只烧水,一只保温,还附送六只透明玻璃小茶杯。顺便选了一个小茶台,上面放茶具,下边放饮水桶,还有一个收藏抽屉,竹质的,也很精致。两样东西组合,就不只是一个茶杯了。而是一套品茶茶具。

办公室是一个有五面墙的异形屋,东北面房,比南边房阴凉。但也阴浸,别人不要,我们三人驻守。窗子冬天北风。夏天七八点时却是暴晒。房子正顶上一根大横梁斜着穿越,按风水的说法。头顶上不要被压着,三个人办公,三张办桌“品”字形摆放以破解这根横梁。三张大沙发,三个书柜,还有我的打印设备,这个屋子真还有点零乱。现在把茶具添制,我得整理出一个茶室啊。我把窗子边厚大的书柜移开,靠墙摆上沙发。小茶台靠窗子放着,茶具两边摆上两张小围椅。把这个曾经窗帘紧闭或者风吹日晒的地方变成小茶室。这是2020年的新尝试。

小茶角摆好了,先烧一壶试一下吧。桂如大哥拿出了一个普洱茶饼,大概是八年前去云南买的。那个时候游云南,必定买茶饼,这个茶饼是普洱七子茶,是很有名的。茶饼是发酵茶。是茶室里一小杯分三口而品的,但我们都是牛饮绿茶的。这个普洱茶饼就丢在办公柜中,一躺就是八年。等到2020年,这个普洱茶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扳下一小块,放入保温茶壶的茶叶过滤筒,用烧开的水冲泡,不到一分钟,茶壶里的水由清水而浅黄而变红,之后茶水成为老红的葡萄酒红色。因为是透明玻璃壶,这种玻璃反光与红色穿透,黑色茶台上的茶变成了血色“葡萄酒’,很欣奋,这是第一次见识普洱的艳丽。桂如大哥将”葡萄酒倒进他的茶缸,我和建湘用透明的小玻璃杯盛着,分坐小茶台两边,学会小口品茶。茶水入口,并没有绿茶的清新,而是一种温热绵长的甘甜,这种感觉在口中扩散,它需要慢幔体悟,很小的一口足矣。品过一口后,口中的余味让你再品一口。很感慨过去的”牛饮’,原来不会“品茶”是因为没有”可品之茶”。

老师来做客,坐在茶台旁的椅子上望着我,我正新烧一小壶水,要把小玻璃杯用开水烫过。段老师说:“上茶啊!”。我说正在准备茶杯呢。段老师表扬我开始有点品荼的基本功了。茶叶冲泡三轮后,茶水不再是葡萄红了,而淡化为黄色。在透明且富光泽的玻璃茶具中,有了黄金般的色彩。语文教研员夏老师进来了。品了一口茶。说这个茶有涩口,不是上筹茶,他说他是茶室里的常客。茶室里的”老板叶”,当然懂茶。八爷拿着他的大茶杯,把茶壶里的茶水倒去,他说,我正好要吃茶了。你多烧几壶啊!哈哈,这个小茶室一开,办公室的人气就上来了。

靠窗的这个小茶角成了办公室的小会客厅,我和建湘煮茶搬水,乐在其中。因在四楼。窗外视野开阔,进修校和党校的培训每天都有,楼下人才挤挤,新康路车水马龙,以及十三中的课间热闹,尽在眼前,这是窗外的凡尘。而在小茶桌边,我可以懒散而坐,不时品上几口,口中甘甜温热,享受心静神怡,这一动一静的两个世界,分列窗子内外。我和建湘相对而坐。相互添茶,端杯小品,建湘说:“能体会品茶的,才算文化人吧”。桂如大哥并不搭理我们的高谈,把普洱茶当成他的绿茶牛饮,继续埋头他的不等式研究。北宋大诗才黄庭坚在他的《送王郎》诗中写道“大儿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这是黄公的田园诗书的惬意,我不必挂念丝麻,当谨记煮茶读书之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