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察|“社交恐惧8年,但我收获了爱情”

 POP时尚网络 2020-11-18


前几天,问了一下朋友的复工近况。

才知道,最近他们为了赶项目,经常加班到深夜,疫情期间行情又不好,感觉生活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朋友叹叹气说:「真的挺焦虑的,我要是能像新闻里那些人一样痛哭一场是不是就能好点 ?」

跟他一样,网上有很多网友都在各种话题评论里都表示自己当下对生活的迷茫感到焦虑。

疫情何时会结束,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是否能顺利通过,后续就业升职是否还有好的发展态势?

人们在“趋近完美”的生活追求中,并不一定收获到果实,但结伴而来的反而是严重的焦虑。





难道焦虑真的已经成为了现代的生存难题吗?
看着这些言论,我们也不由得开始思考这件事。


恐惧是焦虑的原罪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豆瓣高分英剧,叫做《肥瑞的疯狂日记》,在刚刚播出时,一度被誉为「最具真实感的青春成长剧」。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无时无刻都在焦虑的女生,虽然和所有16岁女孩们一样,幻想着美好的恋爱,为人风趣,热爱音乐。

但唯一的不同是,她刚刚从精神病院出院回家开始学业,且在外界的眼里她还是个「胖妹」,和精神抑郁病人。


「如果你不想被别人说,想要摆脱这种生活,那么你只能瘦下来。」

周遭的独断言论铺天盖地,她的精神早已无法承受舆论重量。

她照镜子时,就希望自己能够把身上的这层肉像脱衣服一样的全部脱掉,因为不想直面镜子中真实的自己。


因为恐惧别人的指指点点,所以她八年都要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偷偷进食都需要下意识,躲避别人的视线。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自卑,但是这其实就是恐惧。
哪怕她后来遇到了爱她的男主,她也无法从心里接受这样的自己,能跟男主匹配。


她恐惧周遭一切的声音,哪怕只是从她身边走过的聊天群众,她本能都会觉得,他们议论的事情跟自己有关。

因为恐惧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件事到恐惧人生中的所有事。

日积月累的恐惧无法消除,变质发酵,更在她身上成为了一种精神病理,不面对真实的自己,更无法喜欢上自己。


无解的恐惧,只会把「自认为不完美」的人送进情绪的死循环中。

每个人都有在困境中挣扎的时候。

或许我们也曾希望像某某人一样优秀就好了,或许我们也有必须要办到,但又始终无法达成的事情。


于是我们着急地把当下出现生活问题,归因于我们当下的作为还不够好。

但恐惧「不完美」所带来的未知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被治愈的焦虑。


像「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全球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在数字时代成长,来自学业、经济 和环境因素的加剧压力让他们筋疲力尽。

根据一份2019年的调查,13到17岁的美国青少年里有70%的受访者声称:

焦虑和抑郁是同龄人里的主要问题。

在英国,16到24岁的群体里有25%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而在香港则有33%的年轻人饱受压力、焦虑或抑郁的困扰。


越来越多的Z世代青年开始意识到:

“ 除非我们共同努力去修正它,否则这个世界会继续给我们带来伤害。事情不会自己变好,直到我们做出改善行动。”

这个群体开始接受自己的真实面貌,也并不害怕向世界展现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

这一现象,并不止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去年蔡依林关于发行的《怪美的》的专辑,主打歌从MV到歌曲制作的曲风都带着一种怪诞美学。

和大众审美也有所偏离,更是有很多人直呼「欣赏不来」。


大众记忆中的那个蔡依林是拼命的亚洲「舞娘」,为了在「特务J」里跳出完美的高空丝带舞,而把自己练到骨折;

为了保持好的身材,常年节食搞的自己一身病。

但在《怪美的》这首歌里,她把以往这种大众审美,定义为一种病态审美。


她以这个作品,向外界广而告之:
她之前拼了命营造出来的「完美」状态就是不健康的。


MV中,她化身「香肠嘴,海鲜天后,肉体扭曲折磨,面部僵硬」的蔡依林,她的不完美被身边的人是定义有罪的。

她告诉大家,蔡依林也是可以有「赘肉」的!

这一类人像物化,就是对当下的现象所进行的一种讽刺:

所有人都是大众审美的意识捆绑,我们努力去迎合大众审美,获得用户的好感,点赞,却也在这样娱乐至死的年代,迷失了自我。


《怪美的》这首歌与其说是蔡依林的一次自我剖析,不如说是为全社会以「完美」为人生导向的观点,所做的批判和抨击。


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扭曲自己的真实,强行让自己迎合外界,却给自己的内心世界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所以,像个「普通人」一样的活着吧
你根本不必为了谁的「完美」论去改造自己


写在最后:

如今,社会发展飞速,「社会病」比比皆是,各个领域的压力都来源于「我应该做.......但真的做不到」这样的困境中。

因而,我们焦虑,甚至抑郁。

网络时代,我们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所受到的冷漠和中伤也在繁复增加。

因此,我们常常觉得对这个世界失望,甚至绝望。

但是仍然有一些勇敢的人,他们率先发声,尊重人原本的真实,对抗着这些焦虑制造源。

就像今年2月份,韦德在接受RobinRoberts采访时谈到了他二儿子锡安(现已改为女生名Zaya)的性别认同问题。

这是她的生活…这对我们来说不是游戏。我们是为了保护她的心。我们是为了保护她的快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支持他们。

韦德全程用her来表述,他们夫妇尊重的是儿子是LGBTQ的一员这个事实,且为此给予最大的爱意和支持。

我们所受的文化教育里,总是在说「你无法改变的话,那你就适应它」这样的观点。

但现在已经有一些「焦虑对抗者」,他们在勇敢的面对这个庞大的对立面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导向,为了保留真实的自我,为了不再焦虑,他们始终在努力发声。

他们说:
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但是起码也要让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