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心理学--依恋理论

 小白个人藏书 2020-11-18

每日学点心理学|你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吗?

原创 红树林心理团队


从这里开始走进心理学
我们每周一至周五
定期给你科普一个心理学小知识
在这里看见自己
读懂他人


双十一过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得最开始被定义为“光棍节”的双十一。
 
最近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达2.4亿。


调侃归调侃,毕竟2.4亿单身成年人口指的是未结婚的成年人口,没结婚并不代表没对象。
 
单身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所谓“母胎单身”,有的是经历过分分合合现在单着,有的是“看清现实”后选择单身。
 
分手的原因也有很多,性格不合、三观不合、聚少离多……亲密关系中有一种状态让人很烦恼:你热情,ta冷淡;ta想靠近,你想逃跑。这些可以用依恋理论来解释,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一种向最初的照顾者保持亲近的倾向,孩子们从他们的抚养者关系中得到安全感,从而发展出应对各种经历的调节能力。
 
发展到成人期间发生恋爱关系,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安全型包括回避型、焦虑型和混乱型。成人依恋关系的类型表现为人们在回忆和描述他们童年期的关系(尤其是负性事件的关系)和描述现在他们与他人关系的方式。


安全型依恋

童年期如果父母经常陪在身旁并且及时给予回应和关注,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长大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容易和他人保持情感上的亲近,能够信赖他人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在关系中感觉很舒适。既不担心会被对方抛弃,也能保持并且喜欢亲密的距离。
 
回避型依恋

如果父母陪伴和回应孩子较少,在一起时也表现得很冷漠,渐渐地孩子会在与看护者分离时表现出漠不关心,在与看护者重聚时也没有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
 
长大后具有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往往也表现得比较独立和强大,他们甚至会无视依恋,在另一半看来就像是感情上很冷静和克制。他们不习惯亲密,对亲近感到不适,寻求独立。他们在回忆过去时可能会想到比较多被父母忽视或者轻视的事件,也有可能会对生活中的他人有理想化的描述。
 
焦虑型依恋

孩子是渴望被照顾者良好对待的。如果童年时期父母对于孩子的需要回应得很不稳定,有时及时、有时会误解孩子,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期待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
 
慢慢地,通过与对方在一起来获得安全感。焦虑型依恋的个体追求高层次的亲密和依赖,渴望亲近,他们很容易在关系中感到焦虑和失望,他们希望对方能够回应自己,关注到自己。
 
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人童年经历可能会比较复杂。也是由于看护者很少陪伴和关心,会产生愤怒,于是在看护人靠近自己的时候通过回避来表示自己的情绪;但是如果看护者离开自己又会担心自己被抛弃。
 
混乱型的依恋伴随着高焦虑和高回避,渴望着与他人亲近但是又表现出高水平的回避,渴望依赖又渴望独立。在关系中也会变现的很不稳定和混乱,经常匆匆开展一段关系又匆匆结束。
 
早期的依恋模式让我们发展出不同的自我调节方式、适应压力的方法以及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没法选择再重头再来、改变依恋模式,我们能做到的是了解自己的模式,了解对方的模式,看到里面的冲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