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钱首相小泉 2020-11-18

关于皮色,有常见的五个误区,我逐一论述:

1.只有籽料才有皮色?

很多朋友说起“皮色”就特指和田籽料当中五彩斑斓的那层颜色,其实皮色广泛存在于和田玉各产地、各产状当中,举例如下: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除石皮、糖皮之外,山料,特别是坡积料,也会受到外界侵染作用,形成黑、红、黄、褐等带有颜色的外皮。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戈壁料在戈壁滩上,经过日晒和风化,表面常有黑皮、粉皮、黄皮等外皮。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山流水经过水流冲刷,皮色较为丰富,常见铁锈皮、黑皮、枣红皮等外皮。

不难看出,皮色并不是和田玉与生俱来的,它与内部玉肉无关,只是存在于璞玉外表或裂隙当中的一层颜色,皮色的形成,是因为玉石受到外界元素的侵染从而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不仅在籽料的发育过程中有,其他玉料都会有,所以“只有籽料有皮色”是一个误区。


2.光白籽没有皮色?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即“籽料并非全部有皮色”,这种说法认为皮色料是有皮色的,而光白籽是没有皮色的,光白籽即大家所说的“清水皮”,我举例如下: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此光白籽表面并无艳丽的红黄皮色,看上去莹白光洁,貌似表里如一。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在微距镜头下,光白籽的表面可以看到极其淡薄的一层金黄色,这就是所谓“淡洒金皮”,皮色不浓艳,肉眼不明显,但它客观存在,换个角度说,这块料子内部的玉肉是比表面看起来白的,肉眼容易忽略的淡淡皮色对玉色有所遮掩,这也是造成切料“反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说,所有籽料的表面都有或浓或淡的皮色存在,在千万年的蕴育过程当中,玉龙河的矿物环境不可能对籽料毫无影响,光白籽不是没有皮色,只是不够明显。


3.好皮没好肉,好肉没好皮?

与此类似的观点还有“肉松才会沁上皮色”,这种说法是把籽料的皮色与玉质对立起来,认为玉质细腻的料子不会受到侵染,不会形成浓重的皮色,而皮色好的料子往往质地疏松。从皮色的成因来看,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而我在《玉河求索》当中向大家介绍过,籽玉是有“种族”和“年龄”之分的,“种族”是指蕴育在不同河段的籽玉,它们外界的矿物环境不同,受到侵染的强度不同,便造成了皮色的不同;而“年龄”是指发育成熟的籽料在河床中受侵染时间较长,往往比年轻的籽料皮色更浓重一些。总之,皮色的形成是内在玉质、外在环境与侵染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以皮色判断玉质,不够客观。

4.真皮色都沁入很深?

在湿润的偏氧化性的土壤当中,和田玉每四千年,就可以风化一厘米的厚度,也就是说籽料皮色的厚度与发育环境和时间都相关,假如一块籽料长期所处的环境不具有很强的氧化性,那么皮色也可能只有极薄的一层,这种情况常见于众多薄油皮和洒金皮之中。

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误区」

真皮不一定深,同样深了未必是真皮,很多酸蚀后又高温染色的料子,假皮色都能做到入肉一两公分,所以只以皮色薄厚判断皮色真假,很不靠谱。


5.假皮色

假皮时间长了会掉色,放在84消毒液里面泡一泡颜色会变淡,这种现象都是针对早期不甚成熟的染色技术而言的,现在的染色手段与时俱进,完全能够做到永不褪色,很多买二上皮的维吾尔族朋友甚至拍着胸脯说:如果掉色了耳朵割下来给你!可见他们对于假皮持久性的信心,很多朋友仍然抱着“假皮褪色”的想法,用84浸泡或开水去煮籽料,不但没辨识真假皮色,反而伤了玉质。

下文【皮色分类】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