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只是陪你做作业,怎么就让你压力大了?”父母的隐形期待,锁住了孩子的咽喉

 青青莲子 2020-11-18
上周我们分析了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能够自主完成功课。
(上周回顾:别再让孩子学「时间管理」!锻炼好孩子的这项能力,一天24小时能变42小时来用

当时跟大家留了一个小尾巴,就是在做提升孩子专注力这个动作之前,我们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放下自己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各位爸妈没有意识到、但却客观存在于亲子关系之间造成彼此紧张的原因——家长的隐形期待。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情景开始:
做作业时,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严肃的表情,只要一错,就说话,然后着急拍桌子。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这时候你说,我都这样看着我家娃做作业了,怎么错误率越来越高、做事越来越拖延呢?


举个例子,你在开车的时候,副驾驶位置上坐着你妈/你老婆/你老公,一直在跟你说:
哎前面路口要左拐啊不要右拐,啊右边有个车啊你不知道慢一点么,红绿灯你没看见啊非要赶着这几秒钟啊,停个车停到车位里你真麻烦啊,你看看你车技这么烂连个车位都被人抢了吧、哎减速带你没看见你瞎啊……
 
好了,你懂得孩子当时的感受了吧。


在家中父母与孩子经常发生冲突的场景,就是在写作业的时候。
我们看起来是心平气和来辅导孩子做作业了,但实际上我们在这里有一个隐形的期待。

我们希望孩子又快又好完成作业,最好写完了之后还能自己做一下复习预习,收拾好明天上学的小书包,然后端端正正坐在你面前说:爸爸/妈妈,我今天的作业做完了,请再多给我一份辅导书的试题吧。
 
呵,不好意思,这个难度系数有点高。

我们的期待通常情况下与孩子的本身能力是不相符的,同时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与孩子对自己的期待也是存在差异的。

就好比说,孩子写作业本身能力需要一小时,你期待TA半小时搞定;
孩子期待自己写完作业能玩一会儿iPad,你期待TA写完作业还能自己复习功课半小时……
 
这时候,自然会出现两者冲突。
家长也着急,孩子也着急,并且容易把精力浪费在,两个人都没满足期待的情绪和心理内耗上。却忽视了两个人共同的目标。
 
孩子也希望自己成绩好,做作业快、不拖延,希望得到精神的放松。
 
 
当然,“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难成器”。
父母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一种鼓励,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是人之常情。
 
但是,家长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的期望值是让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
 
就好比摘桃子一样,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会使人产生惰性,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会使人失望;
努力地使劲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富有挑战意义,会使人充满希望,会使人得到锻炼,会培养人的能力,下次跳得更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如此:高不可攀会丧失信心,唾手可得会消磨斗志,富于挑战才会催人奋进。
 
  •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低,会造成许多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低下:
  • “连爸爸妈妈都说我不行了,我还行得了吗?”
  • “我就只有这个能力。
由此造成孩子怀疑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导致许多其他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其实就是对孩子施加的压力,压力太大了或太小了以及没有压力都会毁了孩子,只有恰当地把握分寸才会真正地塑造一代新人。
 
 
但也有爸爸妈妈说,现在孩子还小,哪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现在不给TA设置高目标,以后人生都是苦的。
 
孩子真的像我们想象当中的什么都不懂么?
为此,李萌老师特意在【Be Myself青少年成长营】中和小朋友们进行了讨论。
孩子们期待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呢?
群里大部分的孩子们选择B。
我们就来看看孩子们都有什么目标,他们是怎么计划的。 

目标有:
看完所有的书,思考自己的梦想并完成。
当然,也有孩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目标。
我想这个是很多孩子的想法,甚至自己在做了但自己不知道这就是目标,或是真的没想过,这个问题。
这时候就非常需要我们成年人来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心底的热爱。
通过跟孩子的沟通我发现,孩子们其实都有目标,或大或小,或关乎学业,或关乎兴趣,或是梦想!
如果让孩子们选择,孩子们会很有热情,因为他们喜欢成就感,目标完成的成就感。
学习也是他们的任务,他们每个人也是都有计划。
 
 
孩子们要想自主,就要先有思想,这样才能不陷入家长的期待让自己痛苦。
很多的家长都在孩子的努力中,充当了一个看似付出很多但是影响了孩子的角色。
孩子一边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找到自己的节奏,一边还要平衡家长的拉、扯、拽,以及拉、扯、拽后的严重挫败感。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证明自己本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当初条件受限制而已。
“瞧,我孩子的成功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这些期望往往没有基于分析子女的实际能力,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或过低。
在强大的思想包袱面前,孩子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学习。

 
来自家长的期望和压力太大的孩子,通常存在着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
而这些情绪或情感问题往往是孩子学习的一些动力,但往往也反过来影响或阻碍学习。
 
这些情绪和情感问题过程一般包括:
 

01

第一阶段:焦虑与恐惧

孩子了解到父母无限美好的期望之后会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怎么办,困扰心绪的担心与压力会渐渐地使孩子形成焦虑。
不断的焦虑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这种过度紧张往往会造成孩子终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发挥,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
在生理上,常因此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悸、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02

第二阶段:逃避或回避

如果第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学业不良会使孩子觉得会让父母太失望,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从而会更加过度地焦虑,影响孩子的行为、智力及人格等,表现出退缩、过度顺从、逃避、回避等。
他们经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
由于连续的失败,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开始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业不良的课程,学习状态越来越糟,父母越来越失望,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03

第三阶段:对抗或抑郁

家长越来越多的失望会激起孩子的不满,家长言语、行为的不满会刺激孩子的不良反应,导致越来越紧张的亲子关系:“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对抗,“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抑郁。
 

浙江“徐力弑母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悲剧性反抗案例:当能力平平的徐力感觉到实在满足不了母亲必须考入重点大学的愿望时,他用榔头将生母活活敲死。
 
徐力的反抗是弑母,更多的孩子选择的可能是拒绝上学、视父母为路人、离家出走等。
 
有的选择忍受的孩子长期地忍受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屈辱于自尊心与自信心伤害之中,导致出现抑郁症状,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甚至诱发抑郁症。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自己的期待与孩子的成长关系呢?

01

期望要放在自己心里面,不跟孩子说

我们有时候真的太小看自己的孩子了,特别是大一点的小孩,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
TA不仅仅是对自己有所期待的,也会感受到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虽然作为父母来说,我们确实已经比较辛苦了,除了要赚钱养家之外,还要负责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肯定是有很大的期望的,并且很想让孩子考上非常好的大学,或者在小学的时候都开始取得很好的成绩。
而且更多的还会表现在分数上,一定要让孩子达到多少分才能达到他的标准。
 

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一定要注意到方式,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是因为父母在不断告诉TA,你需要怎么去做,你需要达到多高的成绩。

这样的要求让孩子心里非常有很大的压力,稍微有一次表现不佳,TA就感觉愧对了父母并且有着更加不好的情绪出现。
 
一旦有了这种愧疚感或负罪感,孩子很容易会将自己封闭起来,反而会错失掉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机会和关键信息,家长也会越来越难以和孩子沟通——因为你亲手关上了孩子心里那扇对你敞开的大门。
 
想要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好好学习提升成绩,那就把自己的期望收起来。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在孩子沮丧的时候及时给予安慰,可以让孩子少一点压力。


在我们的【Be Myself青少年成长营】中,有一些孩子就直接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你希望我取得多好的成绩呢?

其实这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名次或者成绩数值,而是应该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对你并没有非要达到什么成绩的期望,而是希望你能够做好自己。你要达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别人告诉你需要达到什么。

因为学习是为你自己学的,是为你自己的未来作准备的。
我对你的期望,就是你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东西就可以了,就这样简单的标准,而你自己对于这个标准那是你应该自己去制定的。

以这样的方式去处理,反而会激发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TA自己去思考【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期待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好的成就,因为TA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在不断努力。

02

想要产生期望,先和孩子沟通

想要产生期望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才去做相应的期望。
 
很多父母在对孩子做一些期望规划的时候,往往是盲目的。
他认为孩子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位置,一定要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一定要出人头地等等。
但是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咱们自己就是普通人,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期待孩子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呢?
 

这样做的规划其实没有一点效果的,孩子也会达不到的。
所以在产生期望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再做一定的期望规划。
 
有一些人之所以做了错误的规划,而且孩子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预期,是因为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了解,或者从来没有跟孩子进行相应的沟通。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孩子没有达到目标这么简单。
 
计划或者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深层原因还是在于父母的注视角度。
如果我们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反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想法,就很难帮助孩子设置合理目标。

比如,孩子为什么愿意学这门课而不愿学那门课?是跟孩子的兴趣相关,还是孩子被老师批评了让TA产生了抵触情绪,或者是某一次考试没考好产生了挫败感……

这里肯定是有相应原因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并解决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设置合理期待。
 

03

通过观察,修正期望


虽然在上面一点中我们已经通过一定的沟通与了解帮孩子做好了相应的期待,但我们依然不能放松对孩子的观察了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的,我们不能拿成年人应对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孩子世界中问题的大小,这些问题势必会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一个个坎儿。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去判断是否要修正自己的期待,而不是一直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
 
比如本来给孩子规定一定要拿到70分,但现实情况是孩子永远都在60分徘徊。
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要不要帮孩子把目标拆分了,比如下一次考试先考到65分,再下一次再说70分的事情。
 
不然不光是家长永远处于失望当中,孩子也永远带着挫败感在学习,这样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本次内容来源:【Be Myself 青少年成长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