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石阡董氏溯源浅议

 荷香月暖 2020-11-19
贵州族谱
    族谱由广西董全吉于2020年10月31日拜访贵州宗亲后,由石阡董有国宗亲提供U盘。

         贵州石阡董氏溯源浅议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拜读贵州石阡董氏族谱,因其族谱涉及时间久远,以致出现东汉时期迁徙江西九江、经过三十八世之后迁徙浙江龙游之说。此迁徙仅作参考。而民间修谱开始于宋,石阡前面部分难以考证,从三十八世的唐朝,立即进入明朝嘉靖年间,是不可采信的,因此,以迁徙祖“董公”比较合理。

     一、溯源自江西九江、浙江龙繇的记载

    为研究石阡族谱,特对族谱的关键字用括号予以标注 、解释。

    1962年董世贤抄写的《族谱》记载:以黯公之子董最为开端溯源,以汉献帝东汉时期,董最惧祸曹操专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自任为垂相。垂相是百官之上的中央最高长官),全家逃至九江府南城外白莲村(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州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称帝,国号汉,建都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翌年(1361)明军攻入,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府治德化县(县治今江西省九江市区)明初辖:德化、瑞昌(今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湖口(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清末仍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共5县。1913年废。;二世祖迁家至本省南康府从《晋书》来看,永修、海昏、建昌曾经是同时并立的三个县,并同时归属豫章郡管辖。海昏县分出了建昌县,又和建昌县一起分出了永修县。永修后来也并入了建昌,最后建昌却改名为永修。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建昌县为州,治今江西省永修县西北艾城。属南康路。辖境约当今江西省永修、安义等县地。明初复降为建昌县。南康府,宋置南康军。元升南康路。元至正21(1361)年,明军西征进入江西,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明太祖洪武9(1376),改为南康府,府治星子(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城),辖星子、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二县和建昌州(今江西省永修县),隶江西布政司。清世宗雍正9(1731),属广饶南九道。清末辖:星子、都昌、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安义(今江西省安义县)4县。1913年废。民国三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为永修县。)城居住十余年;

  十世祖董首开,东晋恭帝(东晋的末代皇帝。司马德文,字德文,即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二年(420),举放浙江绍兴府(“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题“绍祚中兴”四字,翌年改年号为“绍兴”并以年号名府,升越州为绍兴府,元为绍兴路,明复置绍兴府。)知府后未回,至今子孙发达富贵双全;

    二十二世董必发.永泰三年(萧鸾去年公元498年,因此永泰年号仅一年。500)二十二世董必发得授四川雅州天全州知;

  二十四世董延德号据川

  二十五世董守臣号事君,是首良公十五世孙(实际族谱记载十世祖董首良为行成公长子,未记载迁徙。同时,十世祖董首开为行义公之长子,迁徙绍兴,子孙繁衍),浙江绍兴人。因良公出仕未归,遂居于此。南梁 (502-557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高祖(梁武帝萧衍,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二十七年( 528),荣锦告老;后次子子孙四散,而后四方,寻访归宗竟不知下落。

   二十八世祖,董家麟,北魏武帝(386-409)姓拓拔氏(拓跋珪:北魏王朝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在代国灭亡。3862,原代国流亡世子拓跋珪也乘机复国,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名珪,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太元年号:376-396年,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年十一岁(386)丙戌,珪自立为代王,徙都盛乐,改称。魏王二十一年(实际是皇始三年398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珪始僭天子仪制,迁都平成,称皇帝;人民大乱,家麟公移家老幼住至汉中府。

   三十四世祖董勉,唐高宗六年(公元655)取入武生一名,后授千总(千总·把总: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又四川、云南等省的土司官也有此职,称土千总、土把总。明朝卫所军官(如千户、百户等)与把总、千总、守备、参将、总兵等武bai官分别隶属于卫所制和营兵制,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交叉。)

   三十七世祖董安邦,涣然公之子,唐开成四年(839)丙戌年庠生,殁葬于野溪沟,有碑记。

   三十八世祖:邦公之子,董蔚然,号特立;董卓然,号自守;董焕然,号维新。

   一世祖:元,卓然公子。原系浙江衢州府龙繇县人氏。年放三九蒙(应该是“薨”hong的笔误)。皇上宏赐进士第,为征,把力见。封为一品将军出身。遂游宦四川、转宦贵州贵筑,移封云贵提督军门。后落业于石阡府巷蒲塘住居。不料世道沧桑,黔地尽为游兵所苦。汤水尤甚。岁逢戊巳年炊骨焚骸,虽遇厄,亦以忠心报国,努力王家,不染污俗,洁清自守,可谓仁矣,可谓忠矣。

2011年《石阡董氏家族变迁》以明朝嘉靖年间,一元祖受朝廷派遣,三兄弟到四川任职,不久,一元祖被派到贵州任“云贵提督军门”,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由于当时石阡土匪猖獗,到石阡镇压土匪,不幸牺牲,年仅39岁,埋葬在石阡县城,碑文上没有董一元名字,仅有“嘉靖壬戍岁(1562, 明故显董公婆之墓, 季冬吉旦立”),可见,156239=1523年嘉靖二年。

   四世祖:董洪儒,号汉真,用威公次子,丙子科中试第四名。至永历元年(1647)曾受阁老命散劄(zha)招兵。及后大清定鼎,补授湖广仪章县(应该为宜章县)知县,后授川东道即补按察使,不逾年,告病归家。

   五世祖:董天策,号廷章,洪儒长子,己卯科中试第八名,后授遵义府(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改土归流,置遵义府)知府,终于石阡关圣庙,死厝乐化土地祠下石岭中穴。

   二、《石阡族谱》的先祖迁徙地

从石阡族谱的一些名字,董最、首开、据川、安邦、元(或一元)大部分凸显开始的意思。因此,董公后人称呼为董一元的名字,真实性待考。其次,尽管名字不一定真实,但应该多少反映先祖的祖居。因此,董一元,我认为是“一元初始”作为首先的“迁徙祖”是可信的,但名字就未必当真。

其次,从祖居第地名的出现,如九江府、南康府出现在明朝。因此,属于明朝迁徙的情形最为可信。而以清朝撰谱,时间比较合理。

再者,石阡的先祖祖居第开始在九江周边,然后迁徙至南康府永修、星子一带。就如贵州毕节的董氏迁徙源于江西永修县。我在《泉溪派熹公后裔迁徙四川、贵州的考证分析》一文有“登云公(P267,第45世)迁徙贵州安顺普定,鸿阳之子全荣(P251,第46世)迁贵州贵阳,银川(P267,第47世)迁贵州毕节纳雍”等记录。

至于从九江,星子、永修等地迁徙外地,应该属于口传的先祖居住地。增加迁徙地,以先祖口传祖居的先祖迁徙的地方,经过后人的修谱,编撰成历代的先祖功德伟业。因此,以南康府作为先祖迁徙地,可靠性强。

三、《石阡董氏族谱》的迁徙源流

尽管贵州石阡的族谱,从墓碑出现的“董公”,是不是最早迁徙的呢?该墓碑是以“嘉靖壬戍岁(1562年), 明故显董公婆之墓, 季冬吉旦立”。是比较可信的证物。

从当地的文物,以及董洪儒、董天策的族谱记载,以及遵义府(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府),在明朝时期应采取土司政策“以夷制夷”,然后出现一些建筑文物。

记载“一世祖董公”开始,记载比较细致,是相对真实的。顺便对其父有三兄弟应该有一定的口传真实性或口误的存在。依据该口传,应该是三兄弟“董蔚然,号特立;董卓然,号自守;董焕然,号维新。”名字如上所述,难以采信)。可以参照毕节董氏的进行对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毕节的建仁、建义、建礼。建仁命三弟建礼回老家江西侍奉父母,去至毕节刘庄卜刘伍汉屯,将所带钱两输尽(赌博),不得返乡,落叶其地。建义去向不明



 
 
 
 
               照片拍摄于2020年10月31日贵州各地董氏宗亲聚会

 
 

              石阡董姓家族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和对史料研究分析,董姓先祖起源于今甘肃陇西,所以堂口叫“陇西堂”。东汉末期迁至西安,在皇帝身边谋事,可能时间不长。为避免遭受曹操的迫害,避难到江西九江,什么时候迁到浙江龙游,不详。

   明朝嘉靖年间,一元祖受朝廷派遣,三兄弟到四川任职,不久,一元祖被派到贵州任“云贵提督军门”,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由于当时石阡土匪猖獗,到石阡镇压土匪,不幸牺牲,年仅39岁,埋葬在石阡县城,碑文上没有董一元名字,仅有“嘉靖壬戍岁, 明故显董公婆之墓, 季冬吉旦立”。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怕被土匪掘坟。

    清朝时期,由于县城扩建,很多坟墓外迁。董姓当时是望族,有“董半街”之说。据石阡县志记载,当时县城董姓有80多户,他们共同出资修建了河边防洪的“董公堤”, 刻有“董公堤”石碑。到公元2000年前后,县城统一规划修河道防洪堤,就拆除了“董公堤”,而在河边修了“董公亭”, 以纪念董氏先祖。

   董一元祖坟,大致是“洪”字辈时(入黔四世祖) 迁到花桥坻路涂姓寨前,至今400多年。“其”字辈时(入黔六世祖),董姓人在赌场上与人发生矛盾,大部分董姓家人参与群殴,被迫迁出县城,其中董其亨、董其伦、董其勋、董其道、董其治、董其学、董其德、董其传、董其京等先祖就到了乐化,有的先祖迁往江口或岑巩,可能还有迁到其他地方的,有待考证。

   高魁屯是“洪”字辈时从县城迁去的。

                                                     (董为邦、董有国整理) 

  
 
 
  
 
 
 
 
 
 


以下为迁徙祖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