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枇杷不是那琵琶

 午后骄阳 2020-11-19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是大部分果树的生长规律,而枇杷“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成实作梂,生大如弹丸,熟时色如黄杏”(李时珍《本草纲目》)。枇杷赶在其他水果之前,于初夏就可以采摘上市,供人尝鲜。几乎与枇杷同时上市的还有茘枝,不过,茘枝只产于南方的福建、广东一带。

枇杷属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为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草质较厚,有明显的四凸,叶背有茸毛。原产我国中南、西南一带,至迟在唐代,已被引种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枇杷的英文为“loquat”,《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讲:“枇杷 loquat……可能原产于华东中部,但已引入日本,有些日本的优良品种已引入欧洲、地中海地区和其他几个地区。”如此看来,英文 loquat应该是中文“枇杷”的外来语,但发声却怎么念也无法与汉语“枇杷”套近乎。所以,英文的 Loquat很可能是中国枇把的别名的外来语。宋朝杨万里《枇杷》诗:“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该诗说的是枇杷像茘枝但核很小,像金橘而并不酸。实际上,古人把金橘叫做“芦橘”,也把枇杷叫做“芦橘”,而粤语“芦橘”的发声与英文loquat的发声十分相近,估计,外来语就是这么来的。

枇杷的表皮黄而多蜡质,于是枇杷又有“蜡兄”、“蜡儿”、“黄蜡丸”等名。

枇杷与弹拨乐器中的琵琶字形相近,发声相同。弹拨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中国的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他们随气候的变化而随时迁徙,而且长期生活在马背上,所以西域的弹拨乐器一般较小,可以抱在怀上演奏,现在新疆的“冬不拉”就是。汉民族是农耕社会,安居乐业是农耕社会和民族的主要特征,所以,汉民族的弹拨乐器相对较大,一般架在琴架或琴桌上演奏。中国的许多弹拨乐器是从西域传进来的,其中包括琵琶。敦煌石窟中保留许多唐代壁画,从中确实可以发现,琵琶是西域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汉族使用的琵琶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中国的琵琶传到西方后被叫作“ pipa lute”,显然,pipa是琵琶的音译。

高考必背《琵琶行》,奇然、沈谧仁

在西域的游牧民族中,弹拨乐器是剽悍男人追求女人的“法宝”,但当琵琶传入中原后,它的使用者却发生了变化,成了“教坊司”歌妓们的“吃饭家私”,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描写歌姬的诗篇。

吴昌硕《枇杷》

枇杷和琵琶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枇杷”和“琵琶”的字形相近,读音相同,于是就会闹出一些笑话。古时候有一位书生托人送给朋友一篮枇杷,但礼单上却写“呈上琵琶一筐”,收礼物的朋友也是一位“书呆子”,他不知道“枇杷”和“琵琶”可以通用,认为送礼的朋友写了白字,就写了一首诗作回执诗曰:“枇杷不是那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丝管尽开花”。

江南许多地方种植枇杷,商人在出售枇杷时往往自喻是“白沙枇杷”。我以前一直以为“白沙”是枇杷的产地,就像今人讲的“余姚杨梅”“南汇水蜜桃”一样,但到处打听,谁也不知“白沙”是什么地方。后来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读到,枇杷“白者为上,黄者次之”原来,“白沙”是“白色”或“白者”的讹读。

枇杷叶还是熬枇杷膏的原料,是治咳嗽的良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