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感动|赵鲜明:谒仙游文庙

 天涯心岸 2020-11-19

谒仙游文庙
 赵鲜明

我一直觉得,早年经常游览仙游的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和天马山等“四大景”而没到仙游文庙是憾事,因为“四大景”的名气太大,竟把仙游文庙给忽略了。准确地说,当时不知道仙游文庙是一个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宝库。

我喜欢孔子的警句名言,他那震古烁今的杰作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我歆羡孔子的旷世逸才,惊叹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恨不得当个鲁国人;我钦佩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常为他“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而感动,为他“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而惋惜,更为他清高的人品,凛然的气节和注重教育、培养人才的远见卓识,以及一生历尽坎坷、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所折服。我坚持认为,孔子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所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尊师重教、勤学精进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永远应该发扬光大。记得“十年动乱”期间,人们大都离不开棋牌和影视节目,我却在津津有味地偷看孔子的《春秋》和《论语》,以至数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对于一位我敬慕我崇拜的大圣人,怎可以不去探访不去凭吊呢?今年深秋,在阳光和煦的一天,我满怀一种久仰的敬慕和向往,特意拜谒了心仪已久的仙游文庙。

走近仙游文庙,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历经岁月侵蚀的高深古墙和重建时间不久的石门,上面镌刻着原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题写的“绰楔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仙游文庙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沧桑,顿觉意义不凡。进入大门,迎面有个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池,上面架有一座小桥。传说旧时士子入学都须从此桥经过,象征士子勤学苦读三更半夜,附近的那个与泮池成对的水池叫墨池,为士子写字作文洗笔之处。漫步于平整如砥的石埕上,安谧的环境即刻吸引了我,只见周边青茵浓密无尘无染,猗猗滴翠深秀蔚然。皱摺而苍劲的树干以及地上斑驳的砖石,都能令人感到文庙历史的悠久,而树上鸟儿的叫声更增添了文庙的幽深和宁静。我意外发现,这里有棵长相奇特的大树,远远望去,颇似卧在地上一条“巨龙”。经了解,名为“凤凰木”,该树的树身贴地延伸有12米长后翘起挺立,如巨龙腾飞,生机勃发。每到季节,凤凰花开,鲜艳夺目,与古色古香的文庙相互辉映,蔚然成景。庙里各处高耸挺拔的林木中,时常会有白鹭栖息其间,使得诗意盎然的古木平添了一种仙风道骨的韵味。在庄严肃穆、寂静如野的气氛里,放眼高枝繁叶之旁,绿瓦翘檐,流金溢彩的殿宇,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诧异的是我根本没有想象到,仙游有如此一个休闲的好地方,环境很优美也很干净,犹如一幅恬静的山水画。顷刻间,我很想来日有空一定要多到这里走走看看,晒晒太阳,聊聊天等等。

仙游文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4100多平方米,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福建省四大之首、莆田市唯一尚存的县级文庙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载,仙游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原址在鲤城之西区(即今实小校内的城隍庙),宋咸平五年县尉段全迁建县治南燕池埔(即今址)明洪武、正德间修葺扩建。那时文庙殿庑既整,图象建新,门以内凿池架桥,履以游圣亭,被称为是一个香飘四季,风光绮丽的知名学宫。到了宋宣和末年,因朝廷废除学宫,文庙一度被拆毁,宋高宗绍兴九年,肇庆太守陈可大回乡捐资率众重修并扩建,元至正二十年,又被兵火所焚,元末复建了大成殿及塑像。明代至清中期,期间经过十二次的扩建和修葺,到了清乾隆十六年,知县陈兴祚对仙游文庙进行了一次大整修、大扩建,并将大成殿和戟门的四对木柱换上雕龙石柱。光绪十五年又经重修,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令人惋惜的是“十年动乱”一场浩劫,让文庙的许多建筑物毁于一旦,还好大成殿里外一些重要的文物被“文革”中任仙游“红忠馆”负责人兼艺术总设计的孙仁英先生(现为中国美协会员、省文史馆馆员、仙游李耕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急中生智设法将之保存了下来。1985年以来,在仙游县历届政府和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下,经过多次修葺和重建,使破败不堪的文庙重又恢复了往日的雄姿。现有的大成殿、大成门、两边廊庑等仍保持着宋明清建筑的风格,其造型和工艺水平堪称古代仙作之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谓是仙游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重要佐证。

大成门是重建的文庙正门,两边雄踞三对弥足珍贵的宋代石鼓,前后还有石雕龙柱。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松柏葱翠,花团锦簇。正中有个露台,乃旧时祭孔“三献”的场所,由大理石铺砌。露台前的斜坡台阶,以青石浮雕龙陛连接通道,直至戟门。浮雕龙陛的四周雕有汹涌的江涯海水,当中为矫健的飞龙穿梭于流水行云之间,颇有翻江倒海、直冲云霄之气势。其雕刻精巧细致,工艺十分精湛,不愧为古代仙作石雕艺术中的杰作。据孙仁英先生解说,该浮雕的龙头在解放前夕,曾因一位暂住庙里的国民党败军营长的新生儿子在满月那天,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了,刚好头撞在龙头上,血流如注,气急败坏的营长愤然拔出手枪,“砰!砰!”两声,就把那蟠龙的头打破了一块,到解放后才修复好。大成门东西配殿是名宦词和乡贤词,天井两边的庑廊里嵌着36幅《孔子圣迹图》,为现代的“仙作”木刻壁雕,以进口的名贵花梨木制作而成,构图别开生面,技艺十分精湛,深得行家和游客的青睐。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也是整个文庙的精华所在,庄严而宏丽。殿门上挂“大成门”“时中立极”匾额,殿里殿外有两副清雍正皇帝所书的对联,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和功绩。其外是:“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其内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降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左右还挂有乾隆皇帝御书“金声”、“玉振”两匾额,盛赞孔子做事有始有终。大成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前8根高4.5米、直径0.6米的以辉绿岩透雕的蟠龙石柱(宋代),那柱上的蟠龙,爪鳞透剔,须角悬突,纤巧委婉,矫冉雄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谓形神兼备,巧夺天工,实为世上罕见,令人叹为观止,传说其乃古代仙作高手以独特的技艺精雕细琢而成。龙的形象是由我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创,并历经千百年演变而后固定下来的一种图腾偶像,将建筑与精美的雕龙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大成殿增添了别样的雅趣。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梁架、斗拱、驼峰、雀替等均用木雕金漆或彩绘装饰,造型美观大方,形象生动逼真。殿顶脊雕塑的双龙戏珠,丹风朝阳,相传这样能镇压邪魔,避灾攘祸。殿内当心间顶部作窟窿状的叠拱、藻井、斗简等均饰以花纹木雕,结构华丽,气韵不凡。中间篆刻有“状元宰辅”一方印,象征仙游曾孕育过郑侨等四名状元。左右次间和前廊吊顶则作平祺天花,五光十色,艳丽迷人。殿中由外向内,依次悬挂清代五朝天子的御书匾额复制品,即咸丰的“德齐祷载”、嘉庆的“斯文在兹”、乾隆的“与天地参”、康熙的“万世师表”、顺治的“生民未有”。殿内正中方台上立尊汉白玉孔子雕像,上方挂有两块匾额:“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分别是清康熙、光绪的御笔。偏殿两边的匾额:“德齐帱载”、“圣集大成”,为清咸丰和嘉庆的御书。孔子身像的两侧柱子的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为清乾隆皇帝的御书。主殿内设有“四佩”“十二哲”,他们都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四佩”是颜回、孔、曾参、孟柯,系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十二哲”是闵捐、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系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哲人。据悉,如今在高考前,也有不少学生来到这里参拜孔子及各位先哲,寄希望考得好成绩,进个好学校。我认真端详着台上那高达2.6米的以汉白玉和仙作技艺雕成的孔子立身塑像,果然儒雅端重、形神兼备,眼神中仿佛充满智慧,给人以颖达恢弘的印象,令人肃然起敬。我怀着钦敬之情,虔诚地向这位贤人叩首朝拜。

出大成殿,刚好碰到久别多年的原仙游县博物馆陈老馆长,他又带我到大成殿廊庑内去观赏历代碑刻及书画石刻等文物展品。他告诉我:“如今文庙实际上也是仙游县的博物馆,仙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许多古碑刻等文物和许多颇具价值的文史资料等都存放在这里,以便游人和研究人员参观、考察。仙游文庙凝聚着无数先民的智慧和才能,是仙游这块古老土地历史文化悠久的见证,也是百万仙游民众的文化祖屋。它在历史上引导仙游人民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乃仙游历史上尊师重教、尊孔尚文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仙游自唐代以来,教育文化一直都相当发达,在民间流传着‘家贫子读书’的格言,读书求进步蔚然成风。尤其是宋代,仙游的科甲非常鼎盛,享有‘盛冠八闽’之誉,当时著名词人刘克庄曾盛赞仙游为‘海滨邹鲁’。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仙游曾孕育出郑良士、陈洪进、蔡襄、傅揖、薛奕、林豫、林师益、林亨、郑纪、林兰友、林肇棋等名扬天下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先后出进士八百多人。新中国建立前后,又诞生出李霞、李耕、黄羲、陈仁鉴、郑怀兴、孙仁英等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这些都为仙游增添了光彩……”如今,仙游文庙已被仙游县政府辟为一处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齐全的旅游景点,她是仙游灿烂的教育文化的一个缩影,又是一方很抒情的文化园地。据现任仙游县博物馆馆长茅玉香介绍:“眼下文庙里的广场和庙外的体育场一隅,是民众尤其是老年人向往的健身、游乐和休闲的好地方,每天早晨或傍晚,都有许多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这里散步、纳凉、转悠。在这里,人们总是脚步轻轻,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瞻仰文庙的古建筑风采,老者徘徊往复似在咀嚼孔子的名言,感受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年轻人呢,则思索着人生路上将如何经受得住风雨冲刷造出生命的佳酿。当然,还有更多的普通民众也许只是为了休闲和娱乐,他们觉得这里是一块阳光普照、和谐温馨的乐园……”听着新老馆长的介绍,我不禁思潮起伏,感慨万千,猝然间,仿佛看到仙游文明从遥远的古代向现代走来,眼前是一片灿烂、辉煌……



END

【作者简介】赵鲜明,笔名“兰水微漾”,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游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在20多家刊物上发表散文、杂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等若干,30多篇作品参加全国和省、市级文学赛事获奖,已出版散文集《月下寻思》一部。

“阳光研学杯”

第五届莆田市“探访感动”活动征文

莆仙文艺微信公众号,积聚莆仙籍文艺家的团队优势,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艺精品,致力打造莆仙文学、艺术界朋友交流合作的公益平台。来稿请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及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