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凌随笔:街边,老人

 亚凌的文字作坊 2020-11-19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回眸·凝望》一书获第二届杜鹏程散文优秀奖,《时光深处的柔软》入围“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似乎就没有需要不需要,只要见着那些在街边卖东西的老人,我就涌起购买的欲望。

街边,老人

文‖张亚凌

 在南关市场的拐角处,看见一台爆膨化食品的机器。

 从机器的那个圆孔里你推我搡蹦出来的,都是空心圆筒状的食品。出口处热气腾腾,连空气里都弥漫着香甜味儿。旁边一个人热情地做着解释:黑色的是黑米做的,黄橙橙的是玉米做的,雪白的是大米做的。想到儿子小时侯喜欢吃膨化食品,便10块买了一袋。

 走至菜市的中段。

 娃,你手里拿的那是啥?问我话的,是街边一个老婆婆。她的前面摆着扎成捆的小青菜,还有一堆青椒。看样子是从乡下赶进城里的。

 膨化的,脆,甜。我笑着回应道。看老人眼神里的稀罕样,我打开袋子,抓了一把,说您尝尝。

 蛮脆的,就是甜。老人一脸欢喜,又说,现在的东西,越来越好吃了。

 瞧见老人的嘴唇是皱在一起的,想来她老人家的牙齿也不怎么好。突然觉得心里酸酸的,就将袋子整个儿塞进老人怀里,说您好好尝尝,味道就是不错。

 我转身离去时,老人冲我喊着,话语里尽是不好意思。我不要,我咋能要你的东西?咱俩又不认识。你给你娃带回去。

 我说,您牙齿恐怕不好,这东西正好,进嘴就化。遂快步离开。

 我已经离开了,还听见老人说“这女子真是好心”。仅仅因为给老人家留下10块钱一袋的膨化食品,我就成了她眼里的好人。看来,做好人并不难。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我对街边卖东西的老人特别留意,也就常常做些别人眼里的傻事儿。

 那卖五香豆的老人,用纸卷成筒,五毛钱一小筒。我的确一直反对孩子在外面随便买吃的,怕病从口入不卫生。可每次路过,我都会给自己和孩子各买一筒。还有那个卖气球的老奶奶,我常常买一个,走到半路,就送给了小孩……

 那卖菠菜的大娘,一块钱一捆。其实我只需要一捆就可以了,却觉得只买一捆就用老人家一个塑料袋有点过分,就买了三四捆。那卖葱的大爷,裹紧大衣还在风里跺着脚,我买一捆他肯定能早点回家……

 经常如此。几乎每次如此。

 似乎就没有需要不需要,只要见着那些在街边卖东西的老人,我就涌起购买的欲望。常常是“忙”过之后是“很忙”,不等“很忙”结束就是“忙得很”,自然常常将菜们就放坏了。却依旧执迷不悟,见了就想买。

 街边的老人,常常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尽管我的母亲早已去了天堂,我的父亲也不至于跑上大街去卖东西来谋生,可我总是看着街边的老人就想到自己的父母。

 街边的老人,我永远无法说服自己漠视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