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的茶文化: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口味比现在还重

 深耕文化 2020-11-19

引言


有诗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文化可以说是有着千年的历史,吃茶这项文化渗透到了在古代上到士大夫,下到平民的日常文化中。
在唐代,又有着独特的饮茶文化,深深的打上了专属于唐代的烙印,还影响了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1


唐之前茶的变迁

人们从开始利用茶到现在已经有了大约五千年的历史了,最开始是作为一种药材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茶具有药用价值。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能推到周,比如在《华阳国志》里提到武王伐纣,当时有个国家叫巴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有进献茶的相关记录。僮约直接写到了烹荼净具等喝茶的情形。春秋战国的《诗经》里写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发展到西汉,药用价值开始逐渐隐退,作为饮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走进千家万户。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遏制当时炫富夸豪的不良风气,一些有识之士还提出了养廉政策,在当时成为了一种人格高尚的象征。在南北朝时期,竟然有人喝茶成瘾,可见茶是有着多大的魅力,竟让人如此疯狂。

一直到了唐朝,茶文化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著名的茶圣陆羽就是在唐朝诞生,他完成了《茶经》这部著作,对唐代以前茶事以及文进行了全面总结。将饮茶推向了高峰。当时的饮茶工具多,饮茶方式也是各色各样。

2


唐代人如何饮茶

我们的喝茶都是泡着喝,唐代的人是煎茶。煮茶前,先将茶压碎,用沸水将碾成粉末的茶粉煮,它通常是将水煮至沸腾,将茶汤煮成一种古老的粘稠茶浆,用“葱、姜、枣、橘皮、山茱萸、薄荷”等各种调料煮得浑浊。
 陆羽的《茶经》中才开始对饮茶方式进行改造,接近我们现在的清饮,书里里有对沸腾的过程记录为“三沸”:在书中,煮沸的过程被记录为“三煮”:一煮时,“像鱼眼一样沸腾;二次沸腾时,就是“满满的泉水和珠子”;三次沸腾时,就是“滕波古浪”。


在煮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汤花”,细腻轻盈的叫“沫”,厚而软的称为“饽”。这种“汤花”。正如刘禹锡在诗句中描绘:“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

3


喝茶的茶具

茶具,狭义上指的是茶杯、茶壶、茶碗、茶杯、茶碟、茶盘等日常饮茶用具。除瓷器外,还有金属、漆器、竹器等。然而,随着“品茶”的兴起,瓷逐渐从多种材料中脱颖而出,并与茶完美结合。

陆羽在《茶经》中说:“瓷器和石头都是优雅的器具。”在“四器”一章中,陆羽将饮茶器具定义为瓷器,可见他对瓷器茶具的喜爱。这种观点不仅在当时很流行,而且对后世饮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谦德在《续茶经》认为“瓷器是最好茶具,好事之家使用金银,铜和锡茶具是劣质的。怪不得陆羽能以茶色的质量来评价唐代各大窑的质量。


4


向外输出的茶文化

唐代人不仅自己饮茶,当时国力强盛时也有很强的文化输出。长安是当时的都城,是全国的对外交流中心,各国的商人、外交使节在这里进行对外贸易,他们用香料、珠宝、药材来交换中原的茶叶、瓷器、丝绸,扩大了茶叶的对外传播。
浓厚的饮茶气氛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如吐蕃,现在的西藏。在汉族的产品中,吐蕃人最喜爱的是茶。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入西藏的茶叶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促进了古茶马古道的诞生,不仅在西藏,西起中欧,东至日本,都被茶的芬芳所倾倒。


5


唐代茶文化的影响

茶叶的种植、制作、售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茶叶这项消费成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茶叶的兴盛,专门销售的茶商也开始出现,《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士。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唐朝后期,茶税也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税源。饮茶盛行,形成了贡茶制度。文人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宴。到了茶的季节,文人就会举行茶宴活动。与此同时,斗茶也很流行,并演变成一种风俗。
文人对喝茶的雅化,丰富了其文化的内涵。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就有五百多首关茶诗的记录,使其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以白居易最为代表,一生创作了50多首茶诗。通过诗歌来体现其高尚的人格、品性不移。

总而言之,唐朝时饮茶真正兴起的时代,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是估量的。茶文化也以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传承到了现在。那么了解了唐代茶叶的发展,有时间可以约三五好友,静下心来一同品味茶叶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华阳国志》

《诗经》

《茶经》

张谦德《续茶经》

《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全唐诗》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