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茶文化:从煮茶、茶宴表演、斗茶、饮茶中窥视唐朝下的茶文化

 三平斋 2020-04-13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饮茶诗》

说起喝茶,多数人最初是因为喝茶能起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只要是拜访亲友或是有客到访,很多人都会以茶水来招待,这也形成了一种接待宾客的礼仪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当今社会来讲,已经算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事情,所以,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茶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喝茶在我们中国来说,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当今的生活中也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的饮茶习俗,最为代表的是北方藏族的酥油茶和南方恭城的打油茶。

酥油茶: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打油茶: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成。有的还加葱花、菠菜、猎肝、粉肠。

当然,除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外,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的饮茶文化的魅力。像印度拉人喝茶,喜欢加入本土的香料,豆蔻、姜、肉桂、丁香等;土耳其人喜欢饮薄荷茶;埃及人喜欢红茶加蔗糖;澳大利亚人喜欢红茶加入甜酒、柠檬和牛乳;日本人喜欢把茶磨成粉末,用茶筅搅拌成泡沫覆盖茶汤表面后,连汤带茶一道喝下去。

从全世界的饮茶文化习俗来看,这些极具特色的饮茶方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那还是要从我们唐朝的“茶圣”陆羽说起。

说起陆羽,那可是让饮茶文化盛行的产品首席官。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即繁荣又开放的国家,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得到了发展;加上唐政府颁布“禁酒令”,更进一步的促进茶文化传播。

生在唐朝的红利时代,加上陆羽特别喜欢喝茶,就创作了世界第一部《茶经》,是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从此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为茶圣。

陆羽《茶经》共三卷十篇:

“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和特性;

“二之具”记载采茶所用的工具;

“三之造”记录了茶叶的采摘方法与种类;

“四之器”计述烹茶饮茶所用的器皿物事;

“五之煮”记载煮茶的手法;

“六之饮”描述了各地饮茶、品茶的风俗习惯;

“七之事”汇总了与茶道有关的诸多掌故,以及茶叶的各种药效;

“八之出”则列举茶叶的产地和各种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意在说明茶道的规矩可以因条件发生改变,不必拘泥一格;

“十之图”将采茶、加工和品饮的过程以绢图的形式展示。

自从陆羽《茶经》里的茶具规范、饮茶标准和规矩被世人知道后,茶就不再是唐朝人们日常解渴的饮品,再加上当时独特的国家管理,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唐朝人们创造出了很多茶的喝法和玩法,从他们玩转饮茶的形式来看,绝对是现在全世界饮茶文化的鼻祖。

千年茶文化:从煮茶、茶宴表演、斗茶、饮茶中窥视唐朝下的茶文化

01、唐朝的煮茶文化:茶界的“黑暗料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唐朝人做不到

喝茶在我们现在看来只是一件稀疏平常简单的事情,但唐朝人却做得风风火火。在陆羽的《茶经》在问世之前,人们喝茶就只是采摘茶叶直接煮饮,最多会加入米一起煮,在当时叫“茗粥”。后来到了唐朝,就发展成了煎茶、庵茶、煮茶等几种形式,最常的喝法就是煮茶。

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煮茶的方法被称为“三沸烹茶法”。当水第一次烧开时就加点盐。等重新沸腾第二次的时候,先取出一小部分水,用“竹夹”在茶釜中循环搅动,并将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茶汤如奔涛溅沫,再将刚才取出的水放入,最后一次水开就是煮茶。简单来说就是水要烧开三次,第二次放茶叶,然后再煮第三次,这样煮出来的茶更有味。

别小看这简单的煮茶法,就是这样的流程标准,才激发了唐朝人们对茶艺的追求。

煮茶在当时分为两种煮法,“三沸烹茶法”是其中一种;这一种常常是文人雅士最喜欢的喝法,要的就是这种慢慢来的闲情雅致,而卢仝的《饮茶诗》最能代表当时文人雅士对这种饮茶方式的喜爱之情。

另一种就是民间的喝法啦。都说创新源于民间,这句话套在唐朝人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唐朝人们随意奔放,就连喝茶也是风风火火,因为他们喜欢在茶汤里加入各种配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跟茶一起煮来和,脑子想象一下,大概就是煮了一锅蔬菜汤。

我想,唐朝人的这种喝法,大概是把喝茶当成了保健养生的饮品,毕竟从这些佐料来看,大都是属于中药的药材。后来这种方式被周边的民族吸收后,就诞生了我们现在各个国家的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不管如何,唐朝人大胆的饮茶方式开启了传统饮茶的新方式,为中国的饮茶文化增加了丰富的色彩,也让我们明白,创新就是从原有事情中实践出来的。

千年茶文化:从煮茶、茶宴表演、斗茶、饮茶中窥视唐朝下的茶文化

02、茶宴表演:用《茶经》来编排表演,玩的就是仪式感

网上有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就是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做一些铺垫,让接下来做的事情更有意义。唐朝有很多饮茶的方式,我跟大家来说活唐朝最特别的宫廷茶宴之一的“清明茶宴”。

在唐朝一到清明节,就会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茶宴最主要的目的呢,是用新进的贡茶来宴请宫臣,来凸显出大唐天下政治的清明,而“十日王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两句诗更能把当时的茶宴盛况展现出来。

为什么只说“清明茶宴”最豪华最有仪式感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把陆羽的《茶经》中的第五篇:煮茶,编排成了表演的形式,其过程也就是当今我们喝茶仪式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陕西法门寺出土了大量晚唐时期宫廷(供佛)系列茶具,这套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烹茶器具,多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所供奉,它表明中国在唐代时宫廷达贵饮茶风气已十分盛行,器具有:烹煮器、贮茶器、焙炙器、取火器、碾罗器、贮盐器、点茶器、饮茶器、佐食器具、洗涤器等。其中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银风炉、鎏金天马云纹银茶碾子、鎏金银龟盒、鎏金飞鸿纹银则、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及琉璃茶盏等宫廷茶器,与陆羽《茶经》茶之器相吻合

茶宴的仪式就是在喝茶之前,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煮茶的过程,结合动听的曲子,通过宫女优美的煮茶动作进行艺术的表演,从开始的洗茶具到最后一步上次,以此来带动宾客的感官。

煮茶原本就是简简单单的三步,但从出土的文物茶具中看出,唐朝人居然就为了一部诗经中的一篇,就造了那么多器皿,用这些精致的器皿和繁琐的仪式,把煮茶这件事情做得如此之豪华高大上,用宋郭儒的“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来形容唐朝人生活的惬意最适合不过了。

在此,我们也从唐朝先帝重视这个清明盛宴的仪式上,看到了唐朝的繁荣富裕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唐朝人享受生活和娱乐的同时,也把生活过成了诗。

千年茶文化:从煮茶、茶宴表演、斗茶、饮茶中窥视唐朝下的茶文化

《唐代金银器烹茶器具》

03、唐朝的斗茶文化,即是文人雅士的“武斗”

虽然唐朝的诗人在喝茶方面不像市民那么粗野豪放,但在玩茶这块可不是像喝茶那么回事。

唐朝的文人雅士终日饮茶作诗惬意的日子,让他们把喝茶这么件事慢慢发展成了斗茶。据记载,这斗茶始于唐朝,兴在宋代,斗茶是宋朝的叫法,在唐朝叫斗茗。宋朝的范仲淹这首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更是记录了斗茶的盛况,极具文学性和历史文献价值。

节选斗茶片段: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每年春天新茶制成后,那些文人雅士就会聚在一块,选一处宽敞的地方,便于煮茶。然后把各自准备的茶拿出来PK新茶的好坏,具体的方式就是两人互相点茶,PK点茶之技的优劣,我们就来看看唐朝文雅人士是如何斗茶的。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汤色和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分为四种,跟烧水的火候有关。而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分别是色泽和汤痕。

从斗茶的这两个标准可以看出唐朝的风雅人士的浪漫与智慧,更表现出了他们对惬意生活的精神追求。他们关心的不单是斗茶的结果,而是享受这个斗茶的过程,诚然的面对自己所得,这才是真正斗茶的意义。

千年茶文化:从煮茶、茶宴表演、斗茶、饮茶中窥视唐朝下的茶文化

《斗茶图》

04、饮茶之观,道的是入世的人出世的心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小时候被陵龙寺的煮茶收养,竟学会了烹茶,后来离开寺院后,常常与好友一起游玩山河,品茶鉴水,就著出了这本闻名于世的《诗经》。陆羽本人不喜权贵,不重财富,坚持正义,而《全塘诗》中有一首陆羽的诗,就能体现他的品格:“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陆羽说:“最宜精行俭得之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恪守道德规范行事,不能逾轨,正是他这种不为全权富贵,对饮茶者饮茶时也要做到修身养性的态度来看,赋予了喝茶这件事的价值,他的人生经历和对茶的要求,正是道出了“大乘佛法,不离入市,不废出世,固首在修心”的真理。

这样看来,陆羽带给世人的不单单是一种喝茶的标准,还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法。让我们明白,拒绝做唯利是图的人,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利他之事。正如佛法所说“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皆是善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