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音乐到底有多发达?可谓兼容并蓄,怪不得君王不早朝

 深耕文化 2020-11-19

引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各类音乐百家争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社会自上而下无不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皇帝李隆基更是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创设了梨园,可见政府对音乐的重视。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让我们领略了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音乐已经成为唐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的音乐机构


在唐代,“教坊”是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分为“内教坊”“外教坊”等多种形式。也就是白居易提到的“名称教坊第一部”的教坊。其中的女性音乐者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技艺绝佳。由宫廷机构直接来管理,专门培养音乐人才。怪不得盛唐时期的皇帝沉迷声乐,不理政务。

太常寺是专门管理音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大乐署、鼓吹署都隶属于此。大乐署是盛大音乐事务所是一个严格的宫廷艺人培训和考核管理机构。音乐家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考核标准也非常严格。一般每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检查,人数最多时达一万多人。

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是有关卤簿和军乐的官署。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民间俗乐


曲子是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是汉人传统音乐和西域传入音乐的社会遗产。它一进入城市,就很快得到市民和文人的青睐。特别是在唐代更加繁荣,因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市民不厌其烦地演唱,使文人纷纷填词。
曲子音乐在倚声填词的流传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文人根据曲调的句式填入各不相同的词,而乐工们却能根据不同内容的词,在一个基本曲调上润饰变化,创造出情趣各异的音乐来。《敦煌歌辞总编》就有收录大量的曲子。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在宣传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宣传,讲唱本子叫变文。表演者用散文叙述这个故事,又用诗歌歌唱。变文的故事和唱腔逐渐由寺庙走向民间,内容也由佛教故事走向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
所讲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讲佛教故事,宣扬因果轮回,如《目莲变文》《地狱变文》等;一种是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如《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王昭君变文》等。

散乐就是百戏,其中包括杂戏、幻术、歌舞戏、滑稽表演、参军戏。它不同于教坊乐部所奏的宫廷之乐,在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一切形式。隋唐时期散乐极为盛行,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多样,技艺之高超,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云溪友议》记载:裴郎中諴,晋国公次弟子也。好作歌曲...二人所作《新添声杨柳枝》。”


宫廷燕乐

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燕乐体制,其名称是按地区或国名划分的。唐代多部伎是隋“七部伎”前提下,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景云河清歌》列为诸伎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形成了“九部伎”。“十部伎”是在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

隋唐多部伎的内容丰富,无论是汉族乐舞还是外来乐舞,多数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形式,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乡土气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新的风格和民族音乐形式。十部伎中,清商伎是汉族民间音乐,燕乐是隋唐以来融会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创作出的新音乐,其余八部是当时西北地区或国外的音乐。

坐、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他们大多是融合了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各自表演特色有所不同。坐、立部伎共有14部乐舞,其中坐部伎6曲,立部伎8曲。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唐代音乐发达,不仅继承了前代的基础,而且借鉴吸收了国外的音乐 ,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互相融合,而且对邻国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熟知的琵琶就是西域传入的。

著名的音乐家李宝常、李隆基、杨琼、李龟年更是为我们熟知。这些成就可以说是影响巨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柯琳《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九州出版社

2.范摅《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编辑|锦年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