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兰秋狝:清朝皇帝最喜欢的打猎活动,其实是一项阅兵仪式

 深耕文化 2020-11-19

01

引言

在清宫剧中大家应该看过这样一个画面,就是清朝的皇帝率领众皇子在马上驰骋来打猎。这种传统在古往经来的历史上是没有的,这种传统是清朝独有的制度,就叫做木兰秋狝。

02

加强将士军事素质的目的

木兰秋狝有着固定的地点,我们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会到避暑山庄,木兰秋狝举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靠北四百里的围场,清朝的皇帝就会在这里举行围猎活动。也就是我们在清宫电视中看到的打猎情景,称为是木兰秋狝,也叫做木兰行围历代皇帝延续下来并且成为一项固定的活动,直到清朝后期逐渐衰落。

木兰秋狝这项活动在最早举办是开始于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时候,康熙和众多八旗军以及大臣们一同巴尔汗汤泉进行了围猎活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就将围场基本的界限确定下来。在围场的周围有八旗军守卫以及巡逻的将士,不许外人随便进入。

这个围场就在现在承德的围场县。清代的围场是一个非常适合打猎的好地方,这里有山有水,空间充足,繁衍着许多动物。

康熙为什么要举办木兰秋狝这样的围猎活动呢?要知道清朝是在马背上打下的天下,而八旗军是主要的军事力量。但是在清朝建立之后,八旗子弟逐渐滋生了享乐之风,军事技能丢光,如果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下去,这样会使清朝的军事实力下降。

而打猎是满族先辈的传统,虽然离开了东北,但是这项技能不能丢失,这种骑射的技能不能丢掉,所以就制定了这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考察八旗将士军事素养的一场军事演习。康熙皇帝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康熙21年,他对随同的亲王们讲道:

围猎之物,贵在整严,今左翼官在左,右翼在右,统辖而行。 

而后,康熙还将这种军事活动让全国的官兵都实行开来。

康熙为了勉励身边的人,还向他们吹嘘自己这些年来在打猎有多牛,从小到大打了一百多只老虎,野猪131只,兔子381只等等...一般人能做到我这样,也是不容易的。也许身边的大臣内心可能和我都有问号,康熙是怎么把这些动物的数量记得这么清楚?

在康熙年间,陆陆续续的举办了多达一百多次。这对于提高八旗将士的军事素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后来的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03

联络各民族,挑选接班人

设置木兰围场除了能够训练将士们的军事素养之外,还能顺便与蒙古这些少数民族进行联系因为蒙古人在到了北京这样的地方往往会不适应,蒙古地区天气寒冷,到了北京这样的地方就会出痘,严重时危急生命。

为了照顾蒙古民族,所以康熙皇帝在当地设立了“围班”、“年班”制度。在木兰秋狝的制度开始之后,康熙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除了打猎之外,还会在顺便接见蒙古当地的高层官员,对出痘已经免疫的官员就会与康熙以及将士一同打猎。围猎活动结束后,请蒙古的王公大臣们参加宴会,宴会结束后,还会赐给他们各种东西,以此来维护民族团结

木兰秋狝举办时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借此机会选拔皇家未来的接班人。康熙皇帝最喜欢看中的孙子就是乾隆,在乾隆只有12岁的时候,乾隆就将他带到木兰秋狝打猎。还让他向王公大臣秀一秀自己的射箭本领。

只见小乾隆一口气射了五箭,箭无虚发,在场的人连连拍手称赞。康熙见自己孙子给自己长脸了,还赐给他一件黄马褂作为奖励。为了训练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康熙还亲自派人指导孙子的如何打猎,乾隆表现优异,康熙对其也是非常满意。

04

木兰秋狝举行

木兰秋狝是怎么举行的呢?每次举办都是很大的阵仗,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份、十二月份。每次举办的时间大概是20天,在举办的这次活动时,重要的官员以及蒙古各部落的首领都会前来参加,相当于国家举行的大型运动会。

每次参加围猎活动时,都有固定的制度,每次都会率领固定的12000人来进行围猎,分三批,每批4000人前往,而少数民族也会出动1200多名骑兵以及枪手们一同参加。

在举行围猎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说在围猎的过程中,如果将士们队伍不整齐、在围猎中胆小畏缩的将士们还会进行处罚。每次围猎的时候,皇帝会检阅将士们,检阅完毕后,骑上自己的马,射出第一箭,宣布围猎开始。

参加围猎的将士以及皇子们就在规定的时间内狩猎。如果有射中的人,观看的王公大臣们就会欢呼庆祝。如果在围场内的动物过多,皇帝就会放了一部分野兽。收获多的将士们会得到皇帝的奖励。这样的活动会持续几天。

为了方便休息,康熙皇帝就在此建造了多处行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避暑山庄。几乎是除了紫禁城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木兰秋狝结束后,皇帝就在此处理政务、接见少数民族首领。

避暑山庄

05

结语

木兰秋狝的举行也是康乾盛世的体现,康熙乾隆非常热衷于木兰秋狝的举办,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左右。到了清朝后期,木兰秋狝的举办次数也就越来少,同治年间这项活动就再也没有举办过,著名的木兰围场也消失了。

参考文献

《清高宗实录》

《清稗类钞》

《康熙皇帝与木兰秋狝》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